合同签订期限在落款前可以吗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

合同成立并不等于生效,如何确定合同是否生效,在我国《民法典》第502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合同成立并非等于合同生效,因为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能生效。一般而言,合同的生效要件包括:

2、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所谓意思表示,是指向外部表明愿意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为。意思表示是构成法律行为的要素。意思表示真实是构成有效合同的先决条件之一,一方在被欺诈、胁迫或者重大错误下订立的合同往往非其真实意思表示,属于无效或可撤销的合同。

3、合同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所有合法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都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易言之,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因此,合同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是合同有效的当然条件之一。但必须注意的是,合同不违反法律,是指合同不得违反当事人必须遵守、不得通过协商加以改变的强行性法律规定。换言之,当事人并不必须遵守合同法中用以指导当事人订立合同的任意性规定。强行性法律规定的标志是一般冠以“不得”、“必须”等词语,而任意性规范则用“可以”等词语表示。另外,合同不违反法律,还指合同的内容,即设定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必须合法。如果合同内容的部分条款有效、部分无效,那么部分条款被确认无效不影响有效条款的效力。

4、合同的内容必须确定或可能。“依法成立之契约,于当事人之间犹如法律”。因此,作为确定当事人各自权利义务依据的合同内容对于判断合同是否生效、生效后如何履行,以及发生纠纷时判断孰对孰错具有重大意义。合同内容确定,是指合同内容在合同成立时必须确定,或者必须处于在将来履行时可以确定的状态。合同的内容可能,是指合同所规定的特定事项在客观上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如果合同内容属于事实不能、自始不能、客观不能、永久不能及全部不能中的任何一种情形,则合同无效。另外,根据《民法典》第502条第2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合同,必须依照规定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能生效;否则,即使具备了上述一般合同的生效要件,合同也不生效。

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意思表示真实

所谓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为应当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所谓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所谓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解的要素。意思表示真实要求表示行为应当与效果意思相一致。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生效的重要要件。因为合同在本质上乃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合意,此种合意符合法律规定,依法律可以产生法律约束力;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能否产生此种约束力,则取决于此种意思表示是否同行为人的真实意思相符合。

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从法律上看,合同之所以能产生法律效力,就在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符合法律的规定。对合法的意思表示,法律赋予其法律上的约束力,不合法的合同显然不能受到法律保护,也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合同不违反法律,是指合同不得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也不得规避法律。所谓强行性规定,是指这些规定当事人必须遵守,不得通过协议加以改变。但若仅仅是部分条款违法,确认部分条款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

4、合同必须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

从上文我们得知,即使签订合同并成立但不代表合同生效,没有达到合同的生效要件它依然只是一张没有没有效力的白纸。以上就是合同签订期限在落款前可以吗的内容,如果您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咨询找法网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THE END
1.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什么等形式免费法律咨询进而使法律行为成立。不同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以确保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https://www.66law.cn/question/49816865.aspx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第十六条 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由行为人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能够实现强制性规定的立法目的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关于“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的规定认定该合同不因违反强制性规定无效: https://www.cj.gov.cn/p119/zcjd/20241217/302621.html
3.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什么等形式律师普法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指以文字等可以有形形式再现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形式。https://www.110ask.com/tuwen/17257553207766360486.html
4.以行为方式做出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一百三十五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总则编解释·原文 第十八条 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但是实施的行为本身表明已经作出相应意思表示,并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条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条https://www.jianshu.com/p/873f7d32d07a
5.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民法典》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153条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各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习俗。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个概https://www.gzswtzb.org.cn/dbbanner/xfxcz/dnfg/202112/t20211203_71911708.html
6.民事法律行为及其有效条件五、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十二条规定:“业主大会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但是,应当有物业管理区域内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217/19/6926875_1060620807.shtml
7.司考民法钟秀勇名师讲义: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司考民法钟秀勇名师讲义: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 一、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要素(★★) 在司法考试中,意思表示的理论采用传统理论。意思表示的要素有二:第一,内心意思;第二,表示行为。内心意思的要素有三:①行为意思(控制自己行为的意思)、②表示意思(明了自己行为法律意义的意思)、③效果意思(行为追求的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62197.html
8.民法典详解:民事权益保护与合同法实践2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 )民事行为能力人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无偿捐献其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 )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据前款规定同意捐献的,( )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订立遗嘱。 A. 完全;完全;可以 B. 限制;限制;应当 C. 完全;完全;应当 D. 限制;限制;可以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1827475
9.2020年考研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次试题及答案解析但是法律规定行为人因接受他人贿赂而枉法的,既构成了徇私枉法罪或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又构成受贿罪,应按其中的处罚较重的罪定罪处罚,而不适用数罪并罚。所以甲处罚的时候择一重罪处罚就能够了。乙是受贿罪的共犯。 15、某组织采用暴力、威胁手段长期控制某地长途汽车客运业务。甲参加该组织后,按照组织的指示,将http://fashuo.tianrenedu.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417
10.民法典学习题库安全知识安全服务解析:第一百四十五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13.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未被追认的,善意相对人有权请求(D)履行债务或者就其受到的https://gtxy.cn/hqglc/aqfw/aqzs/content_16546
11.论我国关于涉外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立法我国《法律适用法》第40条规定权利质权适用质权设立地法律,这是对行为地法原则的采用,突显出特殊财产权利在当今国际经济交往当中的重要地位。行为地法是以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所实施的特定法律行为所处场所作为连结点的系属公式,它是经常被用来解决行为方式法律冲突的一项原则。在长期的国际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场所支配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5/10/id/17330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