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2021司法考试题库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1.下列甲与乙签订的哪些合同有效(2011/三/58)

A.甲与乙签订商铺租赁合同,约定待办理公证后合同生效。双方未办理合同公证,甲交付商铺后,乙支付了第1个月的租金

B.甲与乙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甲将其对丙公司享有的90%股权转让给乙,乙支付1亿元股权受让款。但此前甲已将该股权转让给丁

C.甲与乙签订相机买卖合同,相机尚未交付,也未付款。后甲又就出卖该相机与丙签订买卖合同

D.甲将商铺出租给丙后,将该商铺出卖给乙,但未通知丙

【考点】法律行为的效力

【难度】★★

【答案】ABCD。解析:本选项考查合同的实际履行治愈规则(即实际履行弥补合同形式的瑕疵)。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原则上,合同成立即生效,但是当事人有约定或法律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本选项中,甲乙双方约定办理公证时合同才生效,但是在未办理公证之前,甲乙双方已经实际履行了租赁合同的义务,所以租赁合同生效。A项正确,当选。

本选项考查无权处分买卖合同的效力。根据《买卖合同解释》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四十五条规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对债权转让、股权转让等权利转让合同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没有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四条和第一百七十四条的规定,参照适用买卖合同的有关规定。甲将其对丙公司90%的股权转让给乙,但是甲在转让给乙之前,甲已经将对丙公司享有的90%股权转让给丁,那么,甲尔后将其对丙公司转让给乙就属于无权处分,根据法律规定,无权处分的合同是有效的。B项正确,当选。

本选项考查一物数卖的合同效力,一物数卖的合同是有效的。根据《合同法解释(二)》第十五条,出卖人就同一标的物订立多重买卖合同,合同均不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无效情形,买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取得标的物所有权,请求追究出卖人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C项正确,当选。

根据《租赁合同司法解释》第二十一条,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未在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或者存在其他侵害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情形,承租人请求出租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请求确认出租人与第三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本选项侵犯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合同的效力,出租人未通知承租人将租赁房屋出卖的,出租人与买受人的租赁合同有效。D项正确,当选。

故本题选ABCD。(需要注意的是:本题当年司法部答案是ACD。在《买卖合同司法解释》施行后,B选项无权处分的合同效力就由“效力待定”转变为“有效”,这点请同学们简单了解。)

2.乙买甲一套房屋,已经支付1/3价款,双方约定余款待过户手续办理完毕后付清。后甲反悔,要求解除合同,乙不同意,起诉要求甲继续履行合同,转移房屋所有权。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7/三/6.单选)

A.合同尚未生效,甲应返还所受领的价款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B.合同无效,甲应返还所受领的价款

C.合同有效,甲应继续履行合同

D.合同有效,法院应当判决解除合同、甲赔偿乙的损失

【考点】法律行为的效力;合同解除

【答案】C。解析:根据《物权法》第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本题中,甲乙已订立房屋买卖合同并生效,该合同与是否办理登记无关,A、B俩项错误,不当选。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甲反悔,要求解除合同,即谓履行原合同,构成违约,根不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应承担继续履行责任,甲应当继续履行合同,C项正确,当选。

故本题选C。

二、知识点总结

(1)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事实判断,意思表示完成即成立;

(2)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是价值判断,需行为能力适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生效;

THE END
1.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什么等形式免费法律咨询进而使法律行为成立。不同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以确保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https://www.66law.cn/question/49816865.aspx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第十六条 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由行为人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能够实现强制性规定的立法目的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关于“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的规定认定该合同不因违反强制性规定无效: https://www.cj.gov.cn/p119/zcjd/20241217/302621.html
3.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什么等形式律师普法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指以文字等可以有形形式再现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形式。https://www.110ask.com/tuwen/17257553207766360486.html
4.以行为方式做出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一百三十五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总则编解释·原文 第十八条 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但是实施的行为本身表明已经作出相应意思表示,并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条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条https://www.jianshu.com/p/873f7d32d07a
5.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民法典》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153条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各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习俗。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个概https://www.gzswtzb.org.cn/dbbanner/xfxcz/dnfg/202112/t20211203_71911708.html
6.民事法律行为及其有效条件五、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十二条规定:“业主大会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但是,应当有物业管理区域内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217/19/6926875_1060620807.shtml
7.司考民法钟秀勇名师讲义: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司考民法钟秀勇名师讲义: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 一、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要素(★★) 在司法考试中,意思表示的理论采用传统理论。意思表示的要素有二:第一,内心意思;第二,表示行为。内心意思的要素有三:①行为意思(控制自己行为的意思)、②表示意思(明了自己行为法律意义的意思)、③效果意思(行为追求的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62197.html
8.民法典详解:民事权益保护与合同法实践2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 )民事行为能力人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无偿捐献其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 )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据前款规定同意捐献的,( )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订立遗嘱。 A. 完全;完全;可以 B. 限制;限制;应当 C. 完全;完全;应当 D. 限制;限制;可以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1827475
9.2020年考研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次试题及答案解析但是法律规定行为人因接受他人贿赂而枉法的,既构成了徇私枉法罪或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又构成受贿罪,应按其中的处罚较重的罪定罪处罚,而不适用数罪并罚。所以甲处罚的时候择一重罪处罚就能够了。乙是受贿罪的共犯。 15、某组织采用暴力、威胁手段长期控制某地长途汽车客运业务。甲参加该组织后,按照组织的指示,将http://fashuo.tianrenedu.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417
10.民法典学习题库安全知识安全服务解析:第一百四十五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13.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未被追认的,善意相对人有权请求(D)履行债务或者就其受到的https://gtxy.cn/hqglc/aqfw/aqzs/content_16546
11.论我国关于涉外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立法我国《法律适用法》第40条规定权利质权适用质权设立地法律,这是对行为地法原则的采用,突显出特殊财产权利在当今国际经济交往当中的重要地位。行为地法是以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所实施的特定法律行为所处场所作为连结点的系属公式,它是经常被用来解决行为方式法律冲突的一项原则。在长期的国际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场所支配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5/10/id/17330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