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新闻中心数据观中国大数据产业观察

充分利用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各地方已有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构建全国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体系。

1.目录与交换体系

(1)目录体系

政务服务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包含6类信息:自然人基本信息、法人信息、证照信息、投资项目信息、政务服务事项信息、办件信息。

具体信息规范见附录二。

(2)交换体系

(3)相互关系

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既相对独立,可独立建设,又相互依赖,可互相提供服务。一方面,通过目录体系建立起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及接口,可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查询和检索,从而为政务信息交换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交换体系,可对政务信息资源编目进行传送和对信息资源进行访问、获取。应用系统根据需要可以选择目录体系提供的目录服务,或交换体系提供的交换和共享服务,也可选择两个体系提供的所有服务。

(4)层次结构

图6-1数据交换体系层级结构图

采用统建模式、分建模式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各层级数据交换平台建设。

(5)交换方式

国家级、省级、地市级节点内部采用集中交换和分布交换相组合的形式。

集中交换模式将信息资源集中存储于共享信息库中,信息资源提供者或使用者通过访问共享信息库实现信息资源交换。对于信息共享程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可采用集中交换模式。在集中交换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清洗、加工、整合,并为其他部门提供服务,便于各类主题信息的统计分析和提高信息查询效率。分布交换模式将信息资源分别存储于各业务信息库中,以目录的方式进行数据共享,信息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通过交换节点提供的交换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跨部门共享。集中与分布相结合,从而支持多种服务模式。国家级、省级、地市级节点之间通过国家级政务服务平台和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数据跨域交换。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均可根据不同的场景提供数据库表、WebService、文件等数据交换方式。

●数据库表方式

在统一数据交换平台能直接访问前置机数据库的情况下,数据交换双方均将数据推送至前置机数据库表中,并从前置机数据库表读取交换给本方的数据。

●WebService方式

数据交换双方通过WebService发布数据读写接口,并通过调用该接口完成数据的双向交换。

●文件方式

对于非结构化的信息资源,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可以读取非结构化信息资源,通过消息中间件实现非结构信息资源的数据交换。

2.平台架构及功能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是交换体系建设的基础,通过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建设能够为政府各部门提供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支撑。

(1)平台架构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由平台前置层、共享交换层、平台支撑层、基础资源层组成,如图6—2所示。

图6-2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架构图

①基础资源层

汇聚政务服务事项库、办件信息库,共享利用人口、法人、电子证照、信用信息等基础资源库。

②平台支撑层

主要提供消息中间件、ESB、ETL、调换调度等工具,实现接口封装、数据抽取、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关联、数据比对等功能。

③共享交换层

由资源目录平台和交换平台构成。目录管理平台提供元数据管理、目录编目、目录注册、目录发布、目录维护、目录订阅等功能;交换平台提供交换桥接、前置交换、交换传输、交换管理等功能,为信息定向交换传输和形成基础信息资源库提供支撑。

④平台前置层

平台前置层是指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交换共享的政务信息数据前置区域,承担着整个平台对外服务,包括数据库、文件、消息队列、在线填报、离线填报、WebService、Web浏览等交换方式。

(2)主要功能

①目录管理平台功能

目录管理平台包括元数据管理、目录编目、目录发布、目录维护、目录查询、目录订阅等功能。

【元数据管理】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标识、内容、分发、数据质量、数据表现、数据模式、图示表达、限制和维护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供元数据的定义、存储、查询及维护等功能,以利于发现与定位信息资源、管理与整合信息资源,改进系统有效存储、检索和移动数据的能力。

【目录编目】对目录数据进行管理,提供目录的生成、注册、查询及维护等功能,以利于跨部门、跨层级以及部门内部进行信息共享的索引。

【目录发布】对已生成目录信息进行审核发布,包括对目录类别、目录项、目录文字等审核发布,形成可查询显示的目录内容和访问地址。

【目录维护】对已发布的目录信息进行维护管理,包括对目录删除、停用、更新、重组、备份、恢复等功能。

【目录查询】对已发布的目录提供多维度的目录查询、列表查询等功能。

【目录订阅】分权限对已发布的目录信息进行订阅查询。

②交换平台功能

交换平台包括交换适配、前置交换、交换传输、交换管理等功能。

【交换适配】主要完成部门业务办理系统与数据交换系统之间的信息桥接,与部门业务办理系统为松耦合结构,可以在保证部门审批业务信息系统可靠、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部门业务办理信息数据库与前置交换信息库之间在线实时交换。

【前置交换】为确保各部门现有系统的运行不被资源整合所影响,保障现有系统的数据安全,以前置交换作为各部门与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的窗口,一方面从各业务系统提取数据,向数据中心提交;另一方面从数据中心接收数据,并向业务系统传递数据。

【交换传输】在前置交换之间构成信息交换通道,根据部署的交换流程,实现交换信息的打包、转换、传递、路由、解包等功能。通过消息总线模式,实现部门前置交换信息库之间的信息处理和稳定可靠、不间断的信息传递。

【交换管理】作为交换平台的中心管理模块,应提供图形化的配置工具,实现对整个信息交换过程的流程配置、部署、执行和整个交换平台运行进行监控、管理。具体包括数据交换适配管理、交换节点管理、交换流程管理等。

3.备份机制及运行保障

(1)备份机制

对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中重要的交换数据、日志进行备份,备份系统选配相应的数据备份与恢复软件以及数据备份服务器、磁带库等设备,通过定义备份策略,如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等,定时将平台中的数据备份到备份介质,以防止系统出现故障(如数据误删除、病毒感染、自然灾害等)后能够及时恢复数据,保证系统运行。

(2)运行保障

制定平台管理办法,明确数据服务提供方和使用方的权利和责任,确保为各部门提供满足需求、响应及时、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服务。

1.分类、分层级对接

2.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按照政务服务的业务流程,政务服务管理平台负责受理和结果发放,部门业务办理系统负责内部业务审批。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和部门业务办理系统之间的对接流程示意如图6—3所示:

图6-3业务办理系统对接流程图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受理申请后,按照对接数据标准,将办件申请及受理信息送至部门业务办理系统,部门业务办理系统把审批过程信息和审批结果信息返回给统一平台。同时,如果窗口人员在受理时需要部门业务办理系统辅助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提供实时查询验证接口,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到统一受理功能中。

3.数据交换内容

政务服务数据交换的内容包括事项信息、受理信息、申请材料信息、办理环节信息、特别程序信息、办结信息。

具体的数据交换信息标准见附录三。

1.对接要求

2.对接方式

(1)系统数据实时交换

接口实时交换:通过WebService接口等方式实现国务院部门统建系统和省级平台对接,实现数据自动实时交换,优点是实时性强、交换效率高、数据质量有保障,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的交换。

前置库实时交换:通过前置机数据库的方式实现国务院部门统建系统和省级平台对接,优点是系统改造成本小、交换效率高、数据质量有保障,适用于大批量、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交换。

(2)批量导入导出

通过人工方式批量导入导出或大批量数据的异步传输,实现国务院部门系统与省级平台对接,优点是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效率低、实时性差,适用于系统数据实时交换实现难度大、网络不畅、大批量、对于实时性要求低的交换。

此外,可采取人工二次录入的方式,将要交换的数据在国务院部门系统和省级平台中分别录入,优点是无需进行系统对接及升级改造,缺点是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都难以保障,重复性工作,适用于国务院部门和省级平台无法实现数据实时交换及批量导入导出的交换。

(四)基础资源库共享共用

积极利用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和业务信息库,依托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基础资源库的共享共用。

1.共享共用模式

基础资源库由数据源、信息资源目录、数据服务接口三部分组成。

数据源可以是集中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独立的数据库。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生成的数据应集中存储,如政务服务事项库、投资项目库、电子证照库等;由其他业务系统管理的数据可以独立存储,如人口、法人、信用信息库等。在市级平台生成的项目信息、电子证照信息应汇聚到省级平台。

信息资源目录记录了所有信息的元数据和访问地址,所有基础数据都应该注册到信息资源目录中。

数据服务接口是外界访问基础信息资源的通道,所有信息资源数据通过数据服务接口统一对外提供访问服务。数据服务接口的形式有多种,可以是WebService接口、前置机或人工操作的查询界面。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承担基础资源访问引导功能,实现跨省(区、市)访问基础政务服务数据资源。具体的数据访问流程如图6—4所示:

图6-4跨省访问基础数据资源流程图

2.访问方式和访问流程

(1)数据访问方式

数据访问的方式有应用系统调用和人工查询两种。如图6—5所示:

图6-5数据访问方式示意图

数据服务接口提供多种数据访问模式。

【精确匹配返回单条信息】如根据身份证号码获取自然人基本信息。

【验证信息真伪】如提交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注册金额,验证是否真实。

(2)数据访问流程

数据访问由信息请求方发起,通过调用注册到信息资源目录中的数据服务接口,进行信息流转,确认信息源后反馈请求信息,并将经过封装好的信息传输给请求方。

具体流程如图6—6所示:

图6-6数据访问流程图

3.基础资源目录管理

基础资源目录管理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元数据管理、编目、订阅、发布、管理、查询、服务调用等功能,可实现对政务服务基础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共享。

(1)元数据管理

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标识、内容、分发、数据质量、数据表现、数据模式、图示表达、限制和维护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以利于发现与定位信息资源、管理与整合信息资源,改进系统有效存储、检索和移动数据的能力。

元数据管理包括以下功能:

【元数据定义】包括基础分类信息制定、元模型制定、数据分层定义、数据主题管理、模型规范制定。

【元数据存储】元数据存储的信息管理范围:数据源接口、ETL和前端展现等全部数据处理环节,并提供对技术元数据及业务元数据存储。

【元数据维护】平台的元数据是动态更新的,因此元数据的维护需提供对元数据的增加、删除和修改等基本操作。

(2)目录管理

目录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了包括目录分类、编目、审核发布、查询、权限及维护等功能。

【目录分类】将一级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目录分为自然人信息、法人信息、证照信息、投资项目信息、政务服务事项信息、办件信息六大类。也可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进行分类。

【编目功能】一级政府资源目录由管理部门维护,用于跨部门、跨层级部门信息共享的索引,二级部门内部目录由部门自己设定,用于部门内部信息共享的索引。编制完成之后提交审核。

【审核发布】包括对目录类别的审核、对目录项审核、对目录文字审核、对目录流程图审核、资源目录项中标识符编码的查询显示、数据资源目录项中标识符编码的人工修改。

【目录查询】包括多维度目录查询、列表查询、信息资源访问功能。

【目录维护】对已发布的目录进行维护,包括删除、停用、更新、重组目录等操作。

(3)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是对抽取的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主要功能包含:

【资源编码管理】根据设定的规则,自动生成信息资源编码。

【资源版本管理】对于资源的任何变更,进行版本管理,所有历史版本都保留备查。

【部门资源管理】包括新增资源、未发布资源、已发布资源、历史资源、应用程序管理、资源数据展示。

【资源服务】所有人工或者自动初始化的资源,自动会生成一个标准服务,供共享调用。

【资源调用】对于完全共享的信息资源以及审核备案通过的信息资源,可以查看、调用该资源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使用。

【资源申请审核】对于非完全共享的信息资源,如需要使用其信息资源,需要进行申请,管理人员进行审核备案。

【资源与目录关联】维护资源分类,实现资源与目录自动关联,将资源显示到目录。

【资源订阅管理】主要是对资源的订阅、收到的资源需求和提出的资源需求进行管理。

(五)建立数据共享利用长效机制

做好《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6〕51号)的贯彻落实。以统一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建立相应管理制度,规范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过程,促进政府部门间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制度化、规范化。

●明确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原则

规定政务信息资源的范围,明确需求导向、统筹管理、无偿共享、保障安全等共享原则;明确主管部门及其他机构的共享职责。

●确定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内容

确定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程序,列入目录的内容,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须通过共享平台向有共享需求的机构无偿提供。政务部门有权从其他政务部门获取其履行职责所需的信息,也有责任向其他政务部门提供履行职责所需的信息。

●规定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序

规定有共享需求的机构应当向提供单位提出共享要求,并商定共享内容,不能达成一致的,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会同机构编制、保密等有关部门,直接协商确定有关共享事项。

●建立信息共享监督检查和考核通报机制

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对网上政务服务信息共享工作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加强监督检查,各部门应主动接受监督。

七、关键保障技术

(一)平台支撑技术

1.统一用户与认证

包括面向互联网用户(自然人和法人)的用户体系和认证体系、面向政府工作人员的用户体系和认证体系。

(1)用户注册

●面向互联网用户的用户注册

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建立统一的互联网用户体系,提供自然人和法人的网上注册功能。同时提供页面和接口两种对外的用户注册服务,实现互联网用户的统一注册。

【页面方式】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体系提供统一注册页面,第三方系统通过修改注册地址链接到该页面。该方式适用于用户注册认证统分方式。

【接口方式】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体系提供统一用户注册接口,第三方系统发起用户注册时,调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用户注册接口增加用户。该方式适用于用户注册认证分建方式。

●面向政府工作人员的用户注册

依托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政府工作人员用户管理体系。使用统一系统的政府用户由同级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统一提供用户的新增、维护、删除等管理。使用自建系统的政府用户,可自行建立用户管理体系。需要接入的可使用以下方式:

(2)身份认证

根据认证程度不同,实名认证用户可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等级的用户赋予不同的网上办事权限。

①面向互联网用户的身份认证

②面向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认证

依托省级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政府工作人员认证体系。提供用户名/密码认证和数字证书认证等方式。

自然人和法人实名注册协议参见附录四。

2.电子证照

(1)证照库部署方式

(2)电子证照文件格式和内容

电子证照文件格式采用版式文件格式,文件内容包含与纸质证照相同比例的证照底图、电子证照的照面信息、电子证照元数据信息、签发单位的电子印章与对电子证照文件内容进行的数字签名。个人电子证照应关联身份证号码信息,企业电子证照应关联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

(3)证照采集、存储

通过证照信息多元采集和沉淀,实现证照产品化,实现“一次提交、多方利用”,解决基础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问题。主要技术实现方式如下:

①证照采集

证照采集可包括以下方式:证照录入、申请材料电子化、审批结果电子化、证照自动合成、整合其他电子证照库。

【证照录入】通过扫描证照原件采集证照图像,并手工录入证照照面信息项,可以通过图文识别技术辅助识别证照照面文字信息,提高采集效率。这种方式主要应用在存量证照的集中电子化。由发证单位对存档纸质证照进行集中电子化,或在实体政务大厅设立专门窗口,提供证照录入服务。

【申请材料电子化】窗口工作人员在受理申请后,将事项申请材料中核验通过的证照类材料,通过拍照、扫描方式采集证照图像,并手工录入照面信息项。

【审批结果电子化】窗口工作人员在发证环节,通过拍照、扫描方式采集证照图像,并手工录入照面信息项。

【证照自动合成】审批结果信息通过数据接口交换至电子证照库,根据预设的证照底图,自动合成证照图像。

【整合其他电子证照库】对于已建成的部门电子证照库,通过数据交换的方式将部门电子证照库中的证照信息交换到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电子证照库中,并建立实时或定期数据交换机制。

②数据清洗

采集后的电子证照数据,要经过比对清洗,识别并去除虚假的、过期的、失效的、重复的证照数据,保留下来的有效数据,要加盖电子印章和水印。针对源数据库中出现二义性、重复、不完整、违反业务或逻辑规则等问题的数据进行统一处理。

③证照转化、处理

对各类证照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后,将电子证照统一转化成电子格式文件。系统应具备对证照采集和填报的数据进一步处理的功能,主要包括证照版式处理、式样图叠加、扩展数据、文件编号等功能。

④数据封装

将证照数据电文元数据与证照照面进行封装处理,形成符合标准的证照数据电文文件,封装后系统可读取被封装的元数据和证照照面信息。

⑤证照文件生成与存储

⑥证照发放

⑦数据校验与证照验证

对已生成的证照数据电文可进行数据校验修改,提供自动校验(数据比对)和人工校验两种方式。

(4)电子证照的应用

(5)电子证照的共享互认

平台提供本区域证照共享管理、证照目录及元数据的查阅功能,提供证照服务注册和证照服务发布功能;同时预留并支持跨省电子证照查询、比对功能以及跨省电子证照的验证功能。通过区域内外的分级处理,解决应用过程中电子证照的互认互信问题。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跨地区证照共享和互认。

3.电子文书

电子文书主要是政务服务流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类电子文件,如申请材料、电子证照等。

(1)形成方式

电子文书根据形成方式及信任级别,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产生或有其他可信平台共享形成,该类电子文书可直接应用于系统、无需核对信息,电子证照属于该类型电子文书。

二是由用户上传或窗口工作人员通过高拍仪上传,申请人提交的各类电子材料属于该类型电子文书。

(2)文件格式

电子文书采用安全通用的文件格式,并对文件类型、大小、图片拍摄、分辨率等有严格的限制。系统具备上传电子文书自动检查功能,如扫描件的分辨率、文书版面大小、文档格式等。若上传文件不符合材料格式上传要求,则系统自动提示申请人重新上传。

(3)数据保存与归档

数据保存与归档应具备防篡改、历史数据备查备用、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促进网上办事、审批办理和档案管理的无缝衔接。

(4)应用规则

对电子文书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需建立规范的制度和工作程序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电子文书应用于政务服务的网上申请、受理、审批、办结等环节,应具备权限控制、痕迹保留功能,保证电子文书的产生、处理等过程符合规范。

4.电子印章

政务服务申请人在线提交各类电子表单和电子文档材料时,根据所申请服务事项的要求,在电子表单和电子文档材料上加盖申请人的电子印章。

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在事项办结时,应在办件结果电子证照及文书上加盖签发机构的电子印章。

电子印章系统须具备以下功能:

①电子印章管理

包括电子印章的申请、审批、制作、发放、挂失和销毁等管理功能。

②电子签章认证

包括电子签章认证、身份认证、数字签名认证和信息加解密。

【数字证书合法性验证】验证数字证书是否由指定的合法颁发机构颁发。

【数字证书是否过期】验证数字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

【数字证书是否被废止】从数字证书中心获取废止的证书列表,确保被废止的数字证书对应的电子印章不可以签章。

【数字签名验证】对提交的数字签名数据包进行解析和验证,防止在传输过程中数据被非法篡改。

③客户端电子签章

在客户端电脑、移动终端等设备上实现对具体的文档或信息内容进行电子签章和验证,一般包括文档电子签章、网页签章、表单签章、移动端签章等功能。

(二)平台保障技术

1.安全保障

整体考虑、顶层规划“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构建数据存储环境、应用系统环境、运行管理机制,确保政务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数据合法应用。安全保障体系要与“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系统同步建设,对所建安全保障体系要进行重点保护、实施动态调整。

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

①物理安全。一是机房安全。采用门禁控制系统、摄像头在线监控。二是应急灾难备份恢复。对机房的电源、重要主机、存储、重要线路等重要设备的冗余设计,要进行系统级的整体数据备份设计。

②网络安全。在不同的安全域边界部署防火墙系统,在上下级网络边界部署VPN虚拟专用网关设备,可在核心交换区部署IPS入侵防御系统,在相应的设备上根据自身网络结构配置相应的安全策略,保障必要的数据和服务交换安全。

④系统安全。一是部署网络层的病毒防范体系,由病毒监测中心和各个主机上的病毒防治终端构成,实时监测系统中的各类病毒,防止基于邮件的各类攻击。二是对主机中的操作系统进行相应的口令设置、权限配置,对系统操作日志进行周期性转储审计工作。三是漏洞扫描和补丁分发。通过漏洞扫描系统和补丁分发系统可以主动发现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并修复安全漏洞。

⑤应用安全。一是网页防篡改。对标准应用的HTTP服务部署网页防篡改系统,防止黑客对网页文件的攻击。二是对用户身份进行统一管理,对应用服务资源进行访问控制,对用户行为进行追溯审计。三是加强对网页挂马、SQL注入、漏洞利用等攻击的防护。四是加强应用代码的安全管理。

(2)对电子证照、网上支付等重要系统和关键环节进行全流程安全监控

电子证照、网上身份认证、网上支付等重要系统和关键环节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关键,对这些系统和重要环节的安全性应给予端到端的全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隐患,以确保关键业务正常运行。

(3)重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存在的安全风险,完善开放接口的安全防护能力

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得以发挥作用乃至正常运转的核心能力。任何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过程都会对系统的安全性带来影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完善开放接口的安全防护能力,对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环节给予端到端的全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隐患,以确保关键业务正常运行。

(4)加大对平台中各类公共信息、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障力度

加强平台中各类公共信息、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安全防护,建立数据安全规范。在系统后台对每类数据的安全属性进行必要的定义和设置,详细规定数据的开放范围和开放力度,并严格执行相应的权限管理。

2.运行管理

“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要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指南的要求,进行自身的资产界定归类、安全防范技术应用、安全检测及风险评估;制定机房出入管理制度、机房监控日志保存制度,数据库管理、备份、恢复管理制度,网络设备配置管理制度、系统管理制度、突发应急事件处理流程、机房资产管理规范等。

(三)深化新技术应用

1.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政务服务基础数据、政务服务过程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进行融合分析,揭示政务服务过程的内在图景,发现和洞察服务流程中的纰漏、冗余和用户体验提升需求,以有效利用政务信息数据资源,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用户参与度、增强决策科学性,为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和服务效能创造条件。

(1)精细化管理与清洗比对

(2)智能化分析与深度挖掘

利用大数据实现智慧治理,如利用政务服务大数据,通过比对分布于不同业务部门的用户基础数据,核对低保人群身份的有效性,发现和查处逃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等。推进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追责的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政务服务知识库,提高决策支持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

(3)推动数据引进和数据开放

借助和共享第三方数据,形成政务服务大数据的超集,丰富和扩大政务服务大数据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提升其有效性。积极推动政务数据开放,采用众筹、众包等方式,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创新开发多级、多层、跨领域的公共服务。应依据有关信息安全规范,开放适宜公开的政务服务数据调用接口,鼓励社会参与政务服务大数据应用开发,由用户开发并上载其应用到政务服务平台,经审核后发布,供其他用户下载使用。

2.充分利用政务云,实现集约建设、共享利用

利用政务云平台资源,推动政务服务平台集约化建设。

(1)政务云建设

政务云平台应相对集中建设,可考虑省、市两级架构,打造省级层面统一规范、安全可靠的政务云平台。可充分依托符合安全要求的第三方云平台开展政务云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2)政务云使用

应根据建设方提交的政务云资源申请,进行政务云资源的网上受理、审批、评估和交付,完成对政务云资源的分配、发布和收回。

(3)政务云管理及灾备

应考虑结合防火墙、防毒墙、身份认证系统、堡垒机、流量控制等安全技术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结合入侵检测、数据库审计,做到严密地防御和快速地响应报警;结合日志审计系统,通过日志记录对事故进行追根溯源。为政务云平台设计备份冗余线路和灾难备份手段,对主线路做备份链接和异地灾难备份。保证政务云平台服务的高可用性。

八、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

监督考核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网上政务服务评估评价要按照“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从公众体验和信息化支撑的角度,结合对网上政务服务的内容、管理和运维等多方面的考察,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促进各级政府部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质量。

(一)监督考核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

2.用户导向原则

注重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实际应用成效进行评估,以办事对象“获得感”为第一标准,强化办事对象在获取政务服务过程中的便捷度和满意度。

3.分类考核原则

综合研判各地区差异,实际考核中采用区域分组、事项分类等方式,实事求是组织分类考核。

4.内外结合原则

“互联网+政务服务”监督考核是一个闭环过程,除借鉴政府绩效考核的常规程序和方法外,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和阶段目标进行程序设计和方法选择,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将政府内部监督与第三方评估有机结合,推动监督考核工作的实施。

(二)内部监督

政务服务管理机构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针对政务服务运行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从事项公开信息的完整性、事项办理的时效性、流程合法性和内容规范性等方面梳理本单位相应的内部监察规则,确定监察规则的类型、描述等内容,编制监察规则目录,积极利用电子监察手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

根据政务服务事项的分类和业务办理特点,电子监察规则分为以下五类:

——流程异常。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过程中出现的暂停、中止、退回等过程和办理结果,进行办理流程规范性方面的监察,包括过程异常、结果异常和决定异常三个方面。

——内容异常。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申请表格、申请材料、办理附件等内容,进行办理内容规范性方面的监察,包括完整性异常和一致性异常两个方面。

——裁量(收费)异常。对涉及自由裁量或涉及收费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裁量(收费)合规性等方面的监察,包括裁量异常和收费金额异常两个方面。

——廉政风险点异常。对设有廉政风险点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的监察。

(三)第三方评估

第三方评估是指独立于政策运行过程之外的非盈利性第三方机构实施的评估,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监督。第三方评估应通过选择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对网上政务服务的过程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考察、分析并给予评价、判断和总结,其目的是为优化政策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判断未来走势等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1.评估方法

从政务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两个维度,针对政务服务发布数据、内部填报数据和系统实时数据,在充分考虑实际政务服务推进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具有高度导向性与前瞻性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与综合模块计算方法。

供给侧评估考核指标体系主要考核政府、部门提供网上政务服务事项的覆盖度、发布事项信息的准确度和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水平等指标。评价考核数据的获取,主要依据实时的数据监测、部门填报、后台系统检验和抓取等手段。

2.指标体系

应按照“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从“公众体验”的角度,基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网站、网上审批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的数据,结合对网上政务服务的内容、管理和运维等多方考察,围绕服务方式完备度、服务事项覆盖度、办事指南准确度、在线服务深度、在线服务成效度等方面,建立网上政务服务评估指标体系,评价网上政务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

服务方式完备度:重点评估网上政务服务提供的“可达性”,衡量公众和企业是否可以通过服务的导航,方便、快捷和准确地找到所需服务。侧重评估网上政务服务的提供方式、导引和渠道等内容,考核是否围绕服务对象“生命周期”概念,通过多渠道、多模式的手段,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具完备性、个性化和标准化的政务服务。

服务事项覆盖度:重点评估网上政务服务提供的“可见性”,衡量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的发布和标准化情况。

在线服务深度:重点评估网上政务服务提供的“可办性”,通过制定网上政务服务办理深度标准,衡量各事项的在线办理实现程度。围绕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证照互认、网上支付等方面内容,衡量政务服务在线一体化办理程度。

在线服务成效度:从在线注册量、网上办件数量、服务时效、公众满意度、服务普及度等方面,评估网上政务服务的实施效果。

指南附录五中的指标体系仅作评估参考,不作为第三方评估的约束性指标。

3.评价方式

“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的复杂过程,受机构职能、业务定位、管理能力、发展情况等条件影响较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参照指标体系进行指标组合和权重调整,总分100分,根据得分,60分以上的可分为四个星级进行评定。

★★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化管理,统一规范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功能齐全,支持多渠道服务方式;实体政务大厅通过政务服务平台集中办理所有受理政务服务事项,反馈办理结果。评估计分达到60分以上(根据工作重点该分值可动态调整)。

★★★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实现动态管理;政务服务平台功能齐全,与业务审批系统进行对接,部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预受理;各级实体政务大厅之间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基本做到同城通办。评估计分达到70分以上(根据工作重点该分值可动态调整)。

★★★★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实现智能化管理;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平台功能完备,与业务审批系统有机融合,所有政务服务事项网上预受理;各级政务服务平台上下左右互联互通,信息充分共享,实现同城通办、跨区域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实现智能化管理。评估计分达到80分以上(根据工作重点该分值可动态调整)。

★★★★★级: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平台高度融合,信息惠民智能化,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跨层级跨领域一网办理、一站式服务,申请人办事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支持全流程网上办理,对各流程环节实行动态管理和监督评价;实现政务服务数据充分共享和有效开放利用。评估计分达到90分以上(根据工作重点该分值可动态调整)。

(四)评估实施

1.实施主体和考核范围

2.结果反馈与运用

加大考核结果应用力度,促进各级政务部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质量。

(1)政府内部通报。考核评估应纳入年度作风建设和绩效考核,通报考核结果。

(2)社会公开。各地应定期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工作推进情况,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向社会公开。

THE END
1.电子交易平台系统:架构功能与未来发展三、电子交易平台系统功能 电子交易平台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商品管理、订单管理、支付管理、用户管理、物流管理、营销管理等。1. 商品管理:包括商品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支持多种商品属性和规格的描述,方便用户进行商品筛选和比较。2. 订单管理:订单管理是电子交易平台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包括订单的生成、查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599368693949184&wfr=spider&for=pc
2.b2b电商平台运营方案(精选10篇)篇1:b2b电商平台运营方案 B2B电商平台的运营方案 一、平台的定位与总体目标 1.平台定位及目标 2.平台品牌形象 二、平台招商及供应商合作模式 1.供应商入驻及职责 2.平台规范及职责 三、平台结构及模块功能 1.店铺功能 2.平台结构 四、平台线上推广方式及策略 1.流量;2.转化率;3.客单价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98y0sq0o.html
3.天津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各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每年要对辖区内网络货运企业(含分公司)开展线上服务能力复审,包括《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是否有效、网络货运平台是否更改、业务类型与平台功能是否匹配、线上服务能力相关功能是否持续稳定、企业股权结构和技术团队是否变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或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https://jtys.tj.gov.cn/ZWGK6002/ZCWJ_1/WZFWJ/202204/t20220414_5857425.html
4.品牌电商运营方案(精选8篇)1. 店铺功能 2.平台结构 四、平台线上推广方式及策略 1. 流量;2.转化率;3.客单价 五、运营团队人员结构 1、运营经理; 2、招商组; 3、推广及数据分析组; 4、平台客服组 六、平台盈利模式 一、平台的定位与总体目标(阶段性) 1.1平台定位及目标:平台定位于工业品B2B在线交易,针对中小企业的采购,通过小件价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835504.html
5.电力智能运维电力运维电力运维平台系统架构 电能源在线测控站结构图 6.配电监控设备 五、智能运维模式 改造后变电所采用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运维模式: 1.线上服务 用电在线监测:24 小时实时在线监测变电所的各开关状态,电流、电压、功率、频率和电量值等遥信、遥测、遥控信息,用户可随时随地了解变电所用电情况,各种设备的运行https://www.gdliontech.cn/blog/post/731.html
6.传化股份: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第一,易货嘀、易配货、运宝网等线上业务平台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采用不 同的功能定位,若研发人员对用户需求发生误判或无法及时跟踪用户需求变化, 则可能导致线上平台功能设定不合理或更新升级不及时,从而影响用户体验,导 31 致用户停止使用平台。 第二,若传化物流未能采用有效的营销手段对线上业务平台进行有力的推 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5110200003304_77.shtml
7.桥梁结构降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多功能动力试验平台及(1)桥梁结构多功能动力试验平台 (2)大吨位斜拉索拉弯疲劳试验系统 1.2型号规格: 1.2.1桥梁结构多功能动力试验平台 (一)总体试验能力要求: 该装置主要用于大吨位黏滞阻尼器使用,也可用于对未来新型构件的研发、试验。 产品制造标准 GB/T16826-2008《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https://www.bidcenter.com.cn/newscontent-98827406-1.html
8.广交会“上新”展览规模创新高“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展企业占六完善线上平台 丰富业态拓展功能 线下展览规模扩大的同时,广交会还进一步完善线上平台。截至目前,线上平台参展企业共28653家,比上届增加2115家,上传产品约272万件,其中新产品约70万件。 加强供需对接 服务外贸促稳提质 线上线下联动,有利于加强供需对接,帮助企业拿订单、拓市场,从而更好地服务外贸稳规模优结构。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2310/t20231014_14846994.htm
9.北京库巴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平台还构建了询价、竞价功能,对于非标准化的产品可快速找到匹配的供应商,让外部信息和竞价机制始终贯穿整个采购的执行过程,让采购决策更好地得到透明信息和数据的支撑。 3. 线上审批有依据,随时随地无障碍 系统将审批流程全部由线下转为线上,根据不同的订单类型,自动匹配不同的审批流程,同时为审批人员提供全面的价格http://www.cobazaar.com/article/499.html
10.智慧党建乘云起,微服务架构为“互联网+党建”插上翅膀微服务架构可以很好地将架构与组织结构对齐,避免出现过大的代码库,从而获得理想的团队大小及生产力; 快速组合助力打造多渠道生态 只简单考虑PC端或者移动应用程序时代已经过去,在微服务架构中,根据目的不同,人们可以对同一个功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使用。 博云从以上技术平台建设上赋能业务系统,使其具备敏捷开发、快速部署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282496
11.Marketingforce(迈富时)入选《2024IDC中国金融行业数字化体验需要按业务拆分服务,实现清晰独立的结构,单个服务故障不影响平台其他功能; 面对复杂的调度场景,要确保服务稳定,满足业务需求; /零售业务客户经营效果差,要加强个性化服务/ 客户资金留存率、活跃度、行内AUM等各项指标均低于平均水平线 线上营销手段不足,主要依赖广告投流但效果不佳,客户转化率低 https://news.sina.cn/sx/2024-04-10/detail-inariqsx0218409.d.html
12.偷偷惊艳所有人ApacheDoris四万字小总结Doris1 由于当时时间紧、任务重,所以设计、实现的时候只为了能够满足凤巢的业务需求,并没有兼顾其他的应用需求。2009 年 Doris2 研发完成后上线百度统计,并且成功支撑百度统计后续的快速增长,成功的助力百度统计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性能、功能最强的统计平台。 https://xie.infoq.cn/article/b2250c2d887f69d8519a3f50b
13.电商平台商业计划书(精选5篇)5.4决策分析平台建设12 第六部分赢利分析14 6.1商务基础平台14 6.2网上交易平台14 6.3增值应用平台14 6.4决策分析平台15 第七部分发展资源预算16 7.1人力资源16 7.2客户资源16 7.3设备资源16 7.4发展资金17 第八部分建设团队介绍18 8.1建设团队人员组织结构18 https://m.yjbys.com/chuangye/ziliao/chuangyejihuashu/584322.html
14.电子商务工作计划(合集15篇)公司为进一步提升“绍兴馆”品牌知名度,结合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新趋势,主动出击,公司在解放北路344号商业传统地段,成立特色中国绍兴馆城市广场o2o体验店。该体验店集“绍兴馆”线上商品的展示、销售于一体,平时同步开展线上促销活动,以线下传统商业客流来促进线上平台发展,以平台知名度带动门店销售,以线下销售提升平台https://www.ruiwen.com/gongwen/gongzuojihua/1048097.html
15.超级APP功能架构全解析?企业生态玩法+源码+SAAS部署模式但一个概念一旦被市场认可,每一个平台都会往上蹭。究竟什么是 私域,什么是公域,对于这些概念的定义和边界,企业应该有自己的全局理解。 微三云系统架构上解决单体模式紧耦合、难以扩展的问题,每个服务可独立部署,功能模 块按团队专注负责,系统功能丰富,更好的独立扩展和性能支撑,满足应用功能并发开发。https://38456448.b2b.11467.com/news/8642108.asp
16.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策划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A、线上平台策略 B、线下模式策略 C、4P’s营销工具策略 D、引流及联动策略 5、【判断题】社会化营销强调用户参与,许多内容甚至由消费者自组织形成。 2.1品牌愿景 1、【单选题】建立品牌的第一步是()。 A、品牌价值 B、品牌使命 C、品牌愿景 D、品牌理念 http://xuzhou.ehqc.cn/html/90_72.html
17.新闻详情最终打造集供应链、产业链、用户链、价值链于一体的“全链路”产业结构,进而完成媒体、平台与用户的关系再造与功能整合。 最后,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深挖媒体内在动能。一是构建纵向贯通的组织机制,打造协同高效的全媒体运作体系。二是构建横向贯通的联动机制,联通多层级、泛中心化的媒体产业集群,实现全程、全息、全员http://scsxys.com/Front/newDetails?nid=660&mid=6
18.有赞分销平台产品分析:行业标杆的张力与定力帮助企业从自营走向分销,通过轻分销、供货分销两种模式赋能电商平台拓展分销渠道,赋能分销商线上多平台全渠道上架铺货、销售的能力。 供货分销——批量采购模式: 一件代发模式: 挂链分佣模式: 2.3.3.2 业务模式总结 聚水潭ERP分销的业务模式包括两种——推广分销(轻分销)、供货分销(直接分销),即包括轻分销和重分销两种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61498255&efid=yt_szG2fOBRf5le0ttEWBg
19.培训方式范文12篇(全文)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的职工培训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新式的结构化职工培训管理模式已逐渐应用在企业的职工培训管理上。结构化企业职工培训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企业经验丰富的职工制定相应的培训管理计划,让企业职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接受知识技能的培训,其高企业职工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新式的企业职工培训管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yfnxq5in.html
20.计算机毕业设计基于SSM的酒店管理系统(上)5.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由于系统主要是针对客户与管理员的[11],客户主要对应酒店的线上前端页面进行操作与查看,后台主要针对酒店管理员对酒店日常经营进行管理。 5.3数据库过程设计 现代文明发展至今,人们已经从古代繁琐的手工数据记录方式发展到当今使用计算机中的数据库软件存储到硬盘中的方式来存储数据。而且酒店管理系统日https://download.csdn.net/blog/column/12263520/13476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