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什么可能发生,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什么确实发生了’,它有点类似于通过分析发动机的尾气成分,来研究发动机的运行规律和故障诊断等的反向工程学。”贾伟深入浅出地解释说,“代谢组学不把研究对象破坏,例如磨成匀浆来测定其中的变化,而是着眼于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分析,特别是从人体水平来研究系统的结构与行为”。贾伟认为,从代谢组学的观点来看,瞎子摸象并没有错,但要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这些摸象者必须要把各自对大象的描述加在一起,这样就可得到大象的全貌。
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初露峥嵘。贾伟介绍说,最近,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开始评估代谢组学方法作为药物毒理学评价的可行性。另外,代谢组学在心脏病的诊断方面也表现不俗。2002年12月,英国皇家医学院发表了用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的生物指纹图谱预测心脏病患者的危险程度,开拓了用“组学”生物指纹监控病情发展、预测危险程度的新领域。在药物代谢学研究方面,代谢组学的创始人JeremyNichoson教授已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通过测定用药前个体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来预测个体对药物的反应,这是所谓预防性、预测性和个性化医学的一个成功典范。
近年来国内代谢组学领域的研究也渐入佳境。1999年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许国旺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代谢组学的概念,这几乎和国际同步。2003年7月,许国旺又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课题“代谢组学技术平台”的研究,是国内设立的第一个针对代谢组学的研究项目。另外,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及武汉物理所也正在开展一些代谢组学研究工作。上海交大课题组在2003年开始涉入代谢组学的研究领域,现在主要从事创建代谢组学的技术平台,主要特色是把代谢组学运用于现代中医药研究中。国内代谢组学研究小组先后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已达20余篇。去年,以陈竺院士为主任的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为代谢组学的研究搭建了高层次的平台。但由于资金投入以及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局限,国内研究系统性、全面性不够,另外以跟踪性研究居多,创新性不强,整体研究水平与国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提到代谢组学的未来发展时,贾伟指出,继基因组、蛋白质组等之后,代谢组学必将成为未来各国激烈争夺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制高点。但是它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需要不断去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中医药拥有独到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在慢性疾病、疑难病的治疗和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同时中医药自身又存在诸多局限性。如果代谢组学能在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方面有所建树,那它本身也将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提升,涉足中医药研究是代谢组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两学科“联姻”大有可为
代谢组学可以从中医药研究中获得新的“抓手”,那么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需要搭代谢组学这列“快车”吗?贾伟相信,代谢组学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在许多方面有相近的属性。代谢组学之父、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JeremyNich-olson教授认为,人体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应用代谢组学和全面性系统策略来理解疾病过程,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方式不谋而合。近年来的中医现代化研究业已证明,一种中医理论很难以某一单元的特异指标来解释,这就提示应该从一系列信息的系统集成(“组装”)来解释复杂性理论,并进一步解释其如何“组装”而体现出相应功能。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可以认识到,疾病是因蛋白质网络和基因调节网络被“扰动”而致,而中医中的“证候”可能是蛋白质网络和基因调节网络被“扰动”后所发生的一种特异性变化状态。这一被扰动网络可通过其分泌到血液和尿液的内源性成分的改变而反映出来,而这一改变以组、群、谱的特征出现,因此,反映中医症候规律的“物质基础”将可能是“组”、“群”、“谱”集成的形式。新兴学科代谢组学的出现,给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手段,也为中医药融入世界提供了新的契机。
中医病证引起代谢物组的共性分析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可促进“证“本质的研究、中医辨证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深层次理解中医脏象理论,预测疾病的发生,整体性评价中药复方综合疗效、安全性和作用机制,反应肠道内生态环境状况。代谢组学和中医药学的结合,将探索出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结合之路还很长,前景也值得期待”。贾伟对此非常乐观。
一、河南中医药大学在哪个区河南中医药大学是在郑州市金水区,具体地址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号,该校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发展为特色的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60年来,学校已由单一的中医药学科发展为医、理、管、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硕士)、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多个培养层次和类别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现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康复医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研部等16个院(部)。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海外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900余人,留学生164人。
学校党委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先后有14个基层党组织被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43人被评为河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学校党委被河南省委授予2016年“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个党支部被教育部评为2018年“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团支部荣获2018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
学校下设3所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直属附属医院,开放床位5300余张。年门诊量达510万余人次,年收住院病人13万余人次,医疗综合服务水平稳居全国同类医院前列。附属医院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大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有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35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8个,河南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健康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有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分别为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洛阳正骨医院、郑州市中医院、安阳市中医院、开封市中医院、濮阳市中医院、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洛阳市第一中医院、郑州人民医院、驻马店市中医院,其他教学实习医院55所。医疗联合体建设卓有成效,与143家兄弟医院、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拉大了合作框架。一附院获批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仲景医院。二附院成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区医院”。
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5个,包括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6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5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3个,河南省众创空间1个,河南省大数据双创基地1个,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1个,首批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1个,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1个;厅局级以上科研平台6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3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3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和研究室60个。学校有实验动物中心,电镜中心公共科研平台2个及医学类、药学类共享平台2个。以科技部国家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在仲景方药研究与开发、中医药治疗免疫和过敏性疾病、艾滋病的研究等方面与世界先进科研团队开展了深入的科技合作。加强了对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中医方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河南地道药材标准化、现代化研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立“河南中医药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并成功获批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国税局联合认定的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和公益性社会团体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为争取个人和企业捐赠提供了便利条件,开拓了校、政、企多方共同合作的新模式。注册河南省河南中医药大学校友会,为学校十万余名校友搭建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平台。与驻马店市人民政府、许昌市人民政府、洛阳市人民政府、卢氏县人民政府、洛宁县人民政府、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红日集团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嵩山少林寺等签署合作协议,在卢氏、济源、西峡等地建有14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承担全省30多个、70余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任务,带动了近30万药农致富。被授予“河南省第四轮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是全省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文明单位。
历经60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校训和“不畏险阻、攻坚克难的精神气概,百折不挠、坚韧图成的精神品格,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的精神追求,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精神特质”为核心表现的大学精神,孕育并形成了“立德铸魂,德术兼备”育人理念,“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特色更加凸显。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名医大家、企业家、管理专家等。教师中涌现出了以国医大师、“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张磊、首届“河南最美医生”李发枝、“中国好医生”徐立然、“河南最美教师”朱现民,以及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和“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为代表的感动中原、唱响全国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展示了我校良好的育人成果。
学校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以传承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以打造中原中医药文化品牌为目标,加大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拥有河南中医药博物馆、河南中药植物园、人体科学馆、中医源文化展厅、医德馆以及中原文化、中医药文化、药企文化展厅,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积极向各界宣传、展示中医药文化。近年来接待省内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生等中医药爱好者5万余人。2015年6月,学校被命名为第一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同年9月获批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全国第一家以高校名义获此殊荣的单位。6月,成功获批“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目前,在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同心协力,不断进取,正以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按照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第一次党代会精神要求,突出中医、中原、仲景特色,以调结构为保障,以抓内涵促发展,以突出特色为优势,以求突破为工作重点,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