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中国的很多高等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如加强国际交流,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发活动等。这些毫无疑问都是必要的。当然,还有的学校或某些院系把开放的重点放在“创收”上,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至少不是本质意义上的。
其实,教育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一个学校只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个体。一个生物个体一定要融入生态系统中,向系统吸取并供给养分,才能达到与其他生物个体的和谐共生。教育生态系统包含了社会的很多方面,而不仅是教育单位自身。这个系统中的个体(如某一个大学)必须尽可能地对系统开放。
国外已有一些大学在开放方面做得很好,如英国的Warwick大学,荷兰的Twente大学,新加坡的南洋理工等等。整体上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不够。
笔者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近年来对其自身的定位是“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它把开放作为其鲜明的特征,并作为争取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手段和武器。
那么,到底什么是开放式高等教育?如何办开放式高等教育?
对开放式高等教育,本文尝试给出下面的定义:
如果某一高等学校把融教育于社会视为其内在的教育理想;其主要的教育活动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甚至在某一点上能一定程度地引领社会或业界发展进程;其主要活动、资源等的边界延伸到社会之中,这样的高等教育可称之为开放式高等教育。
上述定义描述了开放式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具体内容如下。
1.教育的内在理想紧密结合社会
这一点应该是开放式高等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在某些教育管理者眼里,开放可以作为向同行学习的手段(如与国外大学的交流),或者可以作为教育的功利性手段(如筹款),也可以是指抛弃保守思想的某些改革行动(如分配制度改革、聘任制度改革、干部制度改革等)。这些当然都是有用的,也是开放的表现。然而这些手段或行动所针对的情况或者欲达到的目的并不能成为教育的内在理想,因为它们并未深层次涉及教育的目标和对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目标则是把学生培养成学校所希望的人才。开放式高等教育则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总体上应该能适应甚至引领社会需求,能承担社会责任。这就是说,要真正从内在理想上把教育融于社会,即把教育的目标和对象都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一所真正具有开放式高等教育的大学应该把开放上升到它的理想和精神的层次,而非仅停留在手段之类的层面。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精神层面的使命,除了常规的传授知识、扩展知识、保存知识之外,还包括转移知识。它的基本办学理念是“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其实,“转移知识”和“责任以行”的内涵就是要开放。转移知识是指大学应该把它的知识向社会转移,同时社会、业界的需求等知识也应该向学校转移。这种知识的双向流动都要藉助开放。责任以行是指华中科技大学强调它应该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如转移知识、社会服务等(除了育人和研究创新之外),同时也包括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这所大学试图从教育理想和精神的层面去体现它办学的开放。
2.教育功能与社会紧密结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流的开放式大学还要在某些方面能一定程度地引领社会或业界发展的进程。其工程等应用学科自然应该以引领技术发展为己任,其人文社会学科也要把引领社会文化和政治进步作为自己的当然责任。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与社会深度的融合。
3.主要教育活动、资源等的边界延伸到社会或业界
对于很多大学而言,其教育活动的边界及资源利用的边界基本上限于校内。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本是最该延伸到社会或业界中去的,但是近些年来更多的学校却把实践活动的边界基本上局限在校园内。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高校扩招后基于成本的考虑。然而,真正的开放式教育可以使大学与业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避免至少是部分避免成本的增加。
对于开放式高等教育而言,社会与业界应该是其师生活动的极好的舞台。这个舞台不仅宽广,而且有极好的背景,还有水平更高的观众。社会舞台之宽广乃不言而喻;其背景在于它无比生动和丰富的内容;而业界人士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判无疑具有更高的欣赏和检验水平,他们当然是水平更高的观众。
一个开放式大学应该善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其理想。社会或业界中的很多设施、活动乃至人员,都可以为大学所用。
1.教学系统中的开放
开放式高等教育首先应该体现于教学活动中。那么,教学活动的开放具体又有哪些表现?
(1)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到社会或业界中去。
高等教育中,大多数学科是有应用背景的(即便一些人文社会学科亦如此)。既然如此,学生就应该有相应的在社会或业界中的实践活动。我们课堂的边界完全可以延伸到社会或业界中去。现在大学都在加强实践教学的投入,如建设工程实训中心之类的设施。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实践环节的条件当然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目前存在一种不良倾向,认为校内实验室或实训中心等可以取代校外开放的课堂,这是极大的谬误。相对于业界的实践环境而言,校内的实践环境难以充分、全面地反映工程实际。如高校工程实训中心的工作流程和需求背景相对于企业而言显然是不完整的。学生在学校内,很难体会到企业或实际工作的需求。因此,把有关实践环节仅局限于校内,是不利于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
笔者曾言,未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需要避免的不良倾向之一恐怕是随着校内实践环节的改善而使课堂更加封闭,但愿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2)让业界或社会人士走上大学的讲台。
(3)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应该充分征询业界人士的意见。
教育本身需要不断进化,没有进化就没有发展,而进化需要改革。从专业设置,到教学体系,到教学内容,常常需要变化。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社会或业界需求的改变等。问题是怎样变化。殊不知,只有好的变化才是进化,否则可能是退化。怎样才算好的变化?业界至少应该有很大的发言权,遗憾的是,很多大学及其教授们漠视了这一点。关起门来搞改革是不可能有好的成效的。教师们应该多到社会或业界中去,充分了解社会和业界对当下专业人才状况的评价以及对未来专业人才的希望、需求等,由此而进行相应的改变。
(4)实践活动尽可能依靠业界人士。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计划是靠教师及教学辅助人员制定的,而且往往是闭门造车。一方面,这种实践活动往往缺乏目的性,并不适应业界的需求。业界人士参与指导的实践活动则紧密结合业界的实际需求,这种实践活动是活的,或曰更有生命力。另一方面,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往往容易程式化,连实践对象也可能是老的,很难跳出旧有的框框。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实践通常就是被动实践。而业界人士指导的实践因为是针对新的对象,也不囿于固有的程式,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主动实践。
(5)开放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还是“满堂灌”,尽管现在已经涌现出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荷兰Twente大学的机械学院、电气学院和教育研究中心合作,设计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新课程;美国WPI(乌斯特理工学院)的“基于项目的教育”(Project-basedEducation);国外某些医学院以及我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正在推行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basedLearning);韦默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等等,都是很好的尝试。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很早也有类似的试验,如“文革”时期的“开门办学”,其教学活动就是紧密结合业界实践甚至实际课题的。那时候的改革还是有其合理因素的,只不过在否定基础理论这一点上过于极端了。遗憾的是,我们在拨乱反正后把肮脏的洗澡水连同改革的婴儿也一起泼出去了。
教学模式开放的本质是什么?笔者概括为:“教”对学生开放,“学”对实践或问题开放。“教”对学生开放,就是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高层次的教一定是点燃学生思维及其进一步学习欲望的火把。“学”对实践或问题开放,就是使学生不仅在实践和问题中巩固学到的知识,而且要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质疑,甚至创新。深刻理解这一本质之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自然就会有一些独到的、创新的做法。
(6)教师活动的边界。
今天,中国高等学校的多数青年教师,尤其是应用学科的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来到学校去,不晓业界的实际,这是当前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一个严重问题。且不说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如何,他们教学生时恐怕也底气不足。由此而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创新能力欠缺,甚至普通的工程能力也严重不足。德国的大学教授中有不少具有在企业长期工作的经验,这可能是他们能培养出很多优秀工程师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便是有过在业界工作经验的教授,他们也需要经常到业界中去,因为业界自身也在快速发展。总之,教师的活动边界延伸到业界或社会,他们的实践知识和经验都能得到快速更新,这对于育人绝对是大有益处的。
2.研究开发中的开放
(1)让业界或社会需求成为创新的源泉。
没有很好地面向业界需求的研究,即使有一点创新,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要想深入了解业界的需求,就需要开放,就需要前述的让教师及学生尽可能多地到业界中去,或者与业界人士合作研究。
(2)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或基地。
对于企业而言,这是它获取外部智力资源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对于学校而言,这是它面向企业需求并寻求需求驱动的很好的形式。这种形式要做得有实效既难也易。难在持久性,往往经过短暂的热度之后,企业的兴趣逐渐减退,最终“共建”名存实亡。易在于开放,即教授们要真正做到心态开放,时常想到适应企业的需求,想到为企业培养人才。能站在业界的立场开展共建,企业何乐而不为?
(3)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在转移与孵化。
大学的科技成果应该转化成产业,这已经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所广泛接受。然而,在如何转化的问题上却有开放与封闭之分。当下中国大多数大学不愿意把科技成果交给社会上的企业去转化。的确,10多年来中国大学所办的产业对国家作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多数有高校背景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往往就停滞不前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学教授们的优势并不在于市场开拓,不在于经营管理,更不在于资本运作。大学应该发挥其核心竞争力,即科技研究开发。
开放式的大学并不一定视自己办企业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形式。它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移给社会,让社会上的企业家将研究成果商品化。Twente大学原校长H.Kroonenberg言“继续不断地把知识流向社会,不仅通过毕业生,而且通过把科学和技术积极地直接转让给企业”,这就是转移知识的具体表现。另外一方面,中国很多著名大学已有一些自己控股的产业,对于这些产业,经营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应该采取退出机制,即退出主要的股份,让社会上的企业去经营。因此,中国的大学即便要自己创办产业,主要也应该是孵化,而不是规模经营。这才是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开放心态。
(4)创业意识培养。
开放式大学向社会转移知识的另一个表现是鼓励学生创业。很多著名大学都很注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激励MIT师生不断向前的是其学术抱负、先锋精神和企业家欲望浑然一体的校风。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大学开放精神直接向学生转移的更高层次的表现,这是因为创业需要多方位地向社会开放。创业者必须以不断进取的开放精神和多方位的开放能力集中在某一个具体的科技成果上,从而开创一个新的企业。一所大学若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业者,显然是它开放、创造、活力的高层次表现。
(5)创新链:研发中开放的真谛。
不懂得创新链的概念,还不能说真正悟到了大学开放的真谛。创新链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从国家宏观层面言,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多个环节,如不同的教育环节(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业界,政府(政策环境)等。二是高等学校中的科技创新也涉及多个环节,如教学、科研、开发、产业等,实验室、工程中心、科技园、地方/区域等。从国家创新的层面讲,大学应该对中等教育提出什么要求?大学如何适应社会或业界的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环境?从学校层面讲,大学中各种不同的活动如何衔接?大学中各个部门如何协同?这些都需要开放。大学不仅应该向外部开放,而且它的各个院系,各个部门之间也需要互相开放。真正的开放自然会成就一个健全的创新链。
3.社会服务系统中的开放
(1)把业界难以做好或者至少不能像大学做得那样好的某些事情承担起来。
有很多人质疑中国大学为什么对开发、产业化工作那么有兴趣,而国外很多大学却不屑于为之。当代教育家克拉克·克尔非常强调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他认为,一方面,大学有责任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应致力于知识传授与探索。大学应该把那些自己能够做好,而别的社会机构不能做好,至少不能像大学做得那样好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来。这个见解是非常精辟的。美国大学多不致力于开发及产业化工作,自有其道理。这是因为美国业界的研发能力非常强,很多公司积聚了高层次的研究开发队伍,做此类工作,公司比大学更有优势。然而,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目前,中国企业还远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帮助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2)把学校的研发平台或基地延伸到地方去。
业界与大学在校园中共建研发平台或基地,这当然是大学求之不得的。换一个思路又如何?即把大学的科技平台或基地延伸到地方去,也就是说在校园之外甚至千里之遥的异地建设研发平台或基地。对此,有些学校可能就不那么热衷了,认为这些研发平台或基地似乎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其实,延伸的意思并非要把大学基地的部分设施搬到地方去,而只是要利用大学基地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在当地建立起相应的基地。依靠当地政府的投入,华中科技大学在广东东莞、浙江温州等地建立的服务于当地区域经济的研究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与一些大学在某地建立研究院的不同之处在于,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院建立在自己的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针对性很强。
一所学校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它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引领区域经济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大学延伸到地方的研发平台或基地就是服务社会的很好平台。
(3)培训。
大学帮助业界培训人才,使业界的各种层面的人员受到相应的继续教育,这不仅使业界受益,而且能增强学校与业界的联系,乃至能从业界获取更多的资源。
高等教育的开放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或表现形式,如国际交流,观念和管理制度的开放等等,也有一些特别的平台或组织形式,如学校董事会、企业委员会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本文对之不拟详细讨论。
除了能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之外,高等教育的开放一般还具有下列意义。
1.在开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因为开放,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在学校难以发现的问题。如我们培养的人才之总体状况如何,我们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是否很合适,我们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实际,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学校中很难深切地感受到,而只要到社会或业界中去,此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在开放的过程中抓住机遇
其实,问题就是机遇。找到问题之所在,人们就会设法去解决问题。在开放中,我们能知道怎样办更好的教育,怎样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知道什么是业界最关心的、最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发展的机遇。
3.开放使我们有可能在艰难的条件下追求卓越
开放使大学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开放能使大学利用更多的有实际经验的业界高级人才,有可能使大学无偿地利用业界的某些设施,能使大学得到更多的研究经费支持,等等。总之,开放可以弥补学校办学条件的不足,使得学校有可能在艰难的条件下照样追求卓越。
4.开放能促进国家高等教育生态的繁荣
如果越来越多的大学成为开放式的大学,则意味着社会对教育的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更大范围的、更大程度的教育与社会的作用与反作用,会促进高等教育生态越来越繁荣。
四、结语
建设创新型国家显然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对策,但是较为共性的、普遍的、最不容忽视的,应该是高等教育的开放。也许有几所名牌大学可以相对保守一些,不一定需要那么开放,但是更多的高等学校恐怕需要进一步开放。
真正的开放应该缘自高等教育的内在理想。开放并非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但是用这个手段几乎可以统领学校所有的基本任务。
开放可以使大学更容易发现问题、抓住机遇、摆脱困境、追求卓越。可以预见,中国大学的进一步开放,必将促进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生态的进一步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