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中国教育直面时代深刻转型,一线教育人该如何行动?

尊敬的各位教育同仁,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全体演讲嘉宾、参会代表,以及组委会全体同事:下午好!

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即将落下帷幕,按照惯例,我代表组委会和主办方,发布大会2021教育年度风向标,共同探讨K12学校教育新时代的趋势与可能。

今天是12月3号,2021年还剩下不到一个月,大家有没有觉得很晕,对于这个特别的年份?今年我们发生了太多的事,遇见了太多行动的不确定,遭遇了各种交织的复杂性,完成了无数重大的选择题,“高速路上拐大弯”,晕一下是正常的,但我们不能失去方向感。

在历史的大势上清醒,在本源的问题上坚守,在时空的维度上进行自我价值确认,才是我们全部学习可以化为真实行动的“压舱石”。因此,站在时代变量和学校变革的角度,我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梳理最后一个问题: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学校究竟意味着什么?政策和理论层面有哪些关键要素?站在一线的我们该如何行动?

先看几张PPT,看我们是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谈论这个问题:

这是一部今年广受好评的建党题材剧:《觉醒年代》。我追完了这部剧,然后为自己当年在北大校园学习,却没有很好地理解和体会那一代人的精神感到惭愧。它用穿越时空的长焦距还原我们依稀仿佛的记忆;用知识分子“当以天下为己任”对冲“精致的利己主义”;用一种自由、平等、开放的思想替代当下弥漫的各种社会偏见和歧视;用这个民族在关键岁月沉淀的价值观力量,去唤醒当代社会精英躺平的脊梁和沉睡的勇气……

我甚至认为,以这部剧的上映为信号,这个国家的主流人群似乎重新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看见了一条连通古今、连接世界,又独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全新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道路,它通往的目标越来越指向“长期主义+公平公正”。

时代深刻转型,却又不能散架,往往先破后立,一紧一松。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非常的不适,因为每件事情都关乎你我他的固有观念、习惯和利益。我们来看看这一年的中国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里、美团、滴滴、抖音等先后被调查约谈,同时也鼓励继续发展——背后的潜台词是,强大不能有害机会公平的经济生态。

比如整治娱乐饭圈,比如规范游戏产业——背后的潜台词是,出名不能超越规则,赚钱不能误导人性。

以双减为抓手,整治校外培训产业,提振基础教育质量——潜台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能只说,必须落地。

最说明问题的是,疫情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但国家依然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同时对资本展开更多引导:限制无序扩张,鼓励社会价值——潜台词是:科技进步与制造业繁荣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创造。

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第一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1月,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达成并发布《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

——潜台词:地球环境的可持续,是当下的事情,不能留给子孙后代去痛苦。

1、要办好短期内不一定实现GDP增长,但有利于构筑长远竞争力的事,如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根源;

2、要办好当前有阵痛,但未来发展必须做的事,如“碳中和”;

3、要办好眼前看似不急迫,但不解决会越拖越严重的事,如“老龄化”。

8月中旬,中央高层会议确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目标: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包容发展——媒体对这件事给予了全新的解读:这是一个执政党新时代的执政理想,也是一场在人类历史上找不到成功模板的文明新路。

从越来越多的高层声音、媒体解读中我们知道,“共同富裕”应该是一种包容式、开放式的发展,让已经实现富裕的人不能垄断富裕的机会,鼓励没有富裕起来的人仍然有机会追求富裕;当然共同富裕也不是“杀富济贫”,而是一种鼓励创造财富,鼓励以财富创造社会价值,让全体社会成员受益的一个长期不断推进的过程。

20天前,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信息量极大,并且以主要的篇幅宣示了执政党的“十个坚持”: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这意味着,中国政治体系走向底线清晰,路径明确又包容创新的新格局。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大的执政系统来说,底线不能随便抬高,却也必须清晰牢固。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到时代转型所包含的七个进步,正以比人们想象中更快的速度,成为方案或现实:企业担责,科技向善,文化求新,贫富减差,立身有德,教育归正,生态立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全球打量的眼光,在文明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必须追求和平与包容,并尽可能贡献文明的价值。有人说,美国作为一个“百年霸主”,中国作为一个“千年文明”,应当有共存共荣的雅量;而中国则需要以文明的交流超越文明的隔阂,以文明的互鉴超越文明的冲突,以文明共存论超越文明优越论。

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看,中国百年转型重生的方向具有自己鲜明的角度,即“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把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异质文明化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种开放的、兼收并蓄的包容力,是形成今天中国道路的一种基础力量。

那么这样的“文明新路”,究竟会通向哪里?

可以看见的趋势是,也许在不远将来的中国,公民有民主权利的空间,国家也有强大有序的治理;市场经济保证了社会对资源分配的效率,但并没有形成以资本为主导的体系;现代社会赋予个人发展的自由,这些自由在经济、艺术、人文、科技等领域的多元创新不断刷新世界的认知;但自由的诉求又必须框定在公共利益共同体、国家发展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对多元化的包容和对共同体的维护,“双剑合璧”,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稳定推动力。

从公平与效率的发展阶梯来看,近四十年的中国改革发展道路,从民族生存发展权为重心,逐渐过度到个体生命财产权为重心,是一种走向成熟的进步;而新的“升级点”也已经隐现——下一步的中国,不大容易走向效率至上的“自由主义财产权”,更大的机会是会走向公平与效率相平衡的“完整生命发展权”,从而产生对人性自由、资本科技有底线的鼓励及有尺度的管理——既调动人性潜在的创造力,又控制人性的过度贪婪。

从更长远的历史长河而言,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与政治进程,似乎正在致力于选择回应更完整的生命需求,实现更平衡的生命发展,走向更有包容性的自主生长——这条难得的大国复兴之路,其实已扎根在新冠疫情、大国竞和背后的全民思潮里。

这就是今天我们身处的国家,也是我们必须回应的时代,更是我们要去创造的文明。大家从这一系列我们感同身受的现象背后,是不是可以看见学校教育体系应该诞生的“时代行为”?

这是一件“小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问题。教育人喜欢说回到常识,我也喜欢说这句话。但其实面对无数复杂的变量,简单地“躲进小楼、回到常识”,已经不够了。也许当我们说“回到常识”,看到的是一种发展的混乱、行走的错乱、人的迷失——开车不守规则,行为不守底线,角色不担责任,创造没有根基,所以很多时候就会孩子不像孩子、家长不像家长,老师不像老师,学校不像学校,学者不像学者……每一个角色,都仿佛离开了自己本应站立持守的本位。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回归教育的“正道”;以及运用一切常识和非常识的“工具”,稳稳地走在“正道”上。

教育的“正道”,就是坚定地选择培养完整生命成长和可持续终生学习的下一代。

在深刻的时代反思中,中国教育正在势不可挡地发生目标与观念的双重转型,这是一份被全民愿望和国家意志推动的“教育长期主义”,包含了两个根本任务:1、举国走向高质量教育体系;2、学校转向全素养培养目标。

我们先从政策说起。这是今年以来出台的事关基础教育根本方向的重要法规政策文件,处处指向系统改进,密集程度堪称史无前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

《2021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方案》及《教育督导问责办法》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

《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

《关于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

《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构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指导意见》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草案)》

教育部向全国人大提请修订《教师法》

《家庭教育促进法》

《关于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防治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

这些政策规划了什么内容,明确了什么方向?究竟如何环环相扣重塑着基础教育体系?我们不完全地梳理了一下,基本指向的都是“动真格、下猛药”的教育生态治理措施:

比如明确“公民同招”“就近入学”,各地则展开探索“多校划片”;同时对“起跑线”的生态也进行了约束,避免掐尖;

比如规范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回归公益性原则;

比如提出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释放自主权;

比如确立了对县域、学校、学生发展不以分数为中心的评判标准,是从“结果”上消解教育的淘汰性、竞争性;以及加强了对地方政府执行的监管;

比如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治理超级中学提上议事日程;同时要继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明确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

以“双减”为手段,用前所未有的力度、牵涉范围,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主体,为教育均衡上了一道关键保险;同时提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应有地位;紧接着着眼于“怎么教和学”,从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随后又着眼于“谁来教学生”,强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以扩大并提升职业教育为抓手,落实教育强国、制造立国的根本要求;

以教育评价改革牵住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牛鼻子;

各位同仁,大海的表面已经波涛汹涌,深层次的变革并不容易,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够怎么做?回归正道,才能借势而行。在一系列组合拳的政策形势下,如何启程走向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如何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成为学校教育必须迎接的当下与未来。

对于学校、教师和区域教育管理者而言,这个过程当然不能再次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必须学会抽取所有政策的底层逻辑和根本指向,学习在一条自己并不熟悉的道路上牢牢把好方向盘,才能真正同频大变革的脉搏,推动实现学校教育的“正道回归”。

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事关教育一线生态和根本走向的九个维度:

国家对培养目标的要求,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其实有一个共同的交集,就是“更完整的素养、更弹性的能力、更利他的品格”,而不仅仅是“为分数奋斗的孩子”。

我们的学习重心越来越从理性知识,转向综合认知,所以学习的方式必将越来越注重问题导向、生活场景、挑战自主,注重选择性,注重系统融合。

全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和引导,归结起来就是,专业的功底+未来的方向+大先生的样子。

大家有没有觉得满足这个条件很难?既要思想高度、信念强度,又要学科前沿、专业精进、视野开阔,还要审美高级、表达精彩、心灵通达,鱼与熊掌与飞鸟兼得。这似乎是一个悖论,我们只能一起共勉。

有一个著名的“波拉尼悖论”说得好:你的能力永远多于你知道自己拥有的。还有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奖赏那些专注在某个领域深耕问题、应对挑战的人。

承担责任,承受代价,持续学习,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最大的困境是,人人都知道成长中的一切选择皆有代价,然而人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付那个代价。所以家庭教育经常不在正道上,很多时候都是大人有病,孩子吃药;孩子生病,学校发烧。我们需要承担责任,承受代价,持续学习,身教重于言教。

学校的根本目标是塑造人格。

人格,指的是个性、学识、品格、能力、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特征的总和,不能窄化为分数,也不能矮化为工作,更不能俗化为名利。

阅读是综合素养、创造能力、终生学习的前提。

在这个领域,蒲公英教育智库一直不断提倡两件事,第一,如果学校只能干好一件事,那就选阅读;第二,高质量的阅读是怎样发生的?是基于自我成长需求的高品质遇见。所以对于学校而言,阅读的环境和内容需要花大力气,怎么读则可以尊重个性,见仁见智。

技术的根本出路,是融入教育教学的内在肌理。

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直接追求美丽是愚蠢的行为”。翻译过来就是,答案永远比问题高一个维度。

技术的问题往往需要站在教育的高度来处理,正如教育的问题往往需要站在生命的高度来处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信息化变革,不仅是学习条件与工具的提升,更是思维、内容与理念的迭代,需要的是以教育人为主导,以互联网思维去重构教育,借大数据支撑教学,用智能产品提升学习效能……

教育的根本问题,都与生态有关。

所有这些问题,都长在一棵叫“区域生态”的树上,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区域教育生态重建;而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一个区域的教育生态重建,需要孵化一群扎根当地的“沙漠里的生机培育者”——愿我们,都成为你所在区域的那个人。

9月初的一天,我读到一所著名中学校长的开学致辞,那种“令行禁止,血气方刚,简单而管用”的教育,依然赢得很多自媒体的一片叫好声。我不禁有些沮丧:中国教育,真的能突破这样的单维度、低成本的极端操作吗?

所以说,“回归正道”,其实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人的本性;这是在一个环环相扣、层层叠叠、世界级的巨复杂系统里“战斗”,仅有勇气是不够的,需要的是科学理性、系统结构、饱和创新、复杂改进和层级突破,才能在行动中不断逼近答案。

所以我们并非没有道路,只是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很难适应它起步时的“颠沛流离”。比如一切变革都会遇见“抗解问题”——因条件不完整而不得不“解决老问题带来新问题”,在等待一个好契机;比如一切变革的大目标与“小真相”,在现实中常常相悖而驰,需要我们相信它们会在不远处合轨。

是的,基础教育人已经面对而且必须适应,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一个巨复杂系统,需要以复杂科学的研究方式来推进。正如我们在开幕式上讨论过的,面对复杂科学,我们依然可以分解一些基本方法和行动原则,帮助我们更好地驾驭不断调整方向的行动。

以下是蒲公英教育智库根据2021年中外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的调研分析,结合自己的组织成长经验,总结出的“给学校管理者直面复杂教育改进行动的六个原则”,供您参考:

教育要解决复杂的问题,最大的瓶颈是校长和老师们看不见复杂。“小鸡在蛋里看不见世界的丰富,青蛙在井里看不见天空的辽阔”,很多老师在学校的能力边界和观念的天花板里,想不到教学有另一种可能,不少学校在眼前得失和习以为常的运行中,解不出教育有另一类答案。

破壳,需要坚定的愿望,需要开阔的学习,需要持久的用力,需要团队背靠背的支撑。

有人说,传统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培养不出人才,而是识别不了人才。因为人才总有缺陷,而传统教育总是针对缺陷。

这也是学校真正需要建立的文化新支点和组织新模型:一个涌现的组织,它的基本逻辑一定包含一条“缺陷最美”;一个涌现的组织,才能调动人性的潜力,才能学会熬一锅自由创造者联合的“石头汤”——这既是教育走向复杂研究的最优道路,也是人类为保持物种优势进化而出的现实选择。

嵌套是否成功有一个标准:嵌套后的整体组织能力,是否远远超过嵌套前的整体组织能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指向哪里?个人、家庭、组织、族群、传统、未来、家国、人类、生态的兼容与平衡。那么我们如何做到的呢?道路早已隐含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

同样,学校就是一个缩小版的人类社会,在各种约束条件之下,要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任何校长首当其冲的岗位职责;杰出的校长,可以在平衡之余,诞生一个强烈的教育风格;卓越的校长,可以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

教育要求慢,行动要求快。只有教师的高效能,才能成就学生丰富而饱满的成长体验。

所以教师需要真正的系统性支持。每一个教师都会渴望自己是一个学生满意的老师,但当他站在校园里,很多时候最多只能从经验起跳,不定期抵达一堂自己满意的课。他们中的大多数,无力实现常态化的教育教学高质量。

尼采说:我们都是未完成的人。没有人不想超越自己,没有人不需要一个垫在脚下的系统。

所以这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刚需:好的教育教学支持系统,好的师生成长支持系统,是让我们站在系统中起跳,才能抵达自己的心智与情感想到而不能做到的高度。

“学校行为学”与教师生长力的八个图景

这是中国教育微创新理事会的年度报告,呈现了学校行为体系的八张图八个场景,推动大家思考自己的学校如何更科学地转型。

第一张图,看两个校园:

传统校园画像:“门面”第一,教室中心,安全为上,功能为主。

未来校园画像:时空文明赋能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赋能空间环境,空间环境赋能场景革命,场景革命赋能学习效能,学习效能连接生活万象……

第二张图,看三个“组织”:

第一类,传统金字塔式学校,可以用三个要素来归纳:学校目标、部门任务、个人奖状。

第二类,有愿景、无目标、自组织学校,也有三个要素:学校愿景、自发项目、探险行动。

第三类,高标准,高威权、多中心、自组织学校,包含四大支柱:一个学校愿景、一套标准品控、多个动力中心、无数独立舞台。

第三张图,看三类文化:

追求理性:偏“数理化”气质的文化

崇尚知性:偏“文史哲”气质的文化

重视感性:偏“诗性艺术”气质的文化

第四张图,看三场教研:

1.“听评观议”传经验;

2.“共创教研”立标准;

3.“专业支持”强赋能。

第五张图,看两场会议:

形式主义的样子;

问题导向的样子。

第六张图,看三间教室:

第一种,排排坐,吃果果;

第二种,小组围坐,合作探究;

第三种,我的地盘我做主。

第七张图,看三类评价:

一个比好坏:以成绩、比赛、上级评估等为基准。

一个找优势:以事务分工、项目达成、成果贡献为基准。

一个定标准:以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教育分类挑战课题、学生多元成长需求为基准。

第八张图,看三个生态

一个声音的学校

多个场景的校园

N个物种的社群

看见这些场景,你有什么思考和想法?

德鲁克说:组织的使命在于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希望做高质量的教育,只能是“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在这条路上,学校除了需要“培土”,还要懂得“育种”,更要学会“画图”。

尊敬的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各位参会代表——

我们站在过去的人类创造的未来中,也站在我们将要创造的未来的入口处。人类的希望与协同,共同创造出我们今天所站立的未来。而推动人类心智协同的核心角色,是教师。

教师,是人类永远在进行着的一场超时空的心智协同的组织者、协调者、创造者。教师,需要传承过去的人类创造成果,需要理解当下人类的需求与状态,需要预测未来人类的社会形态与生命状态,同时思考如何将这一切组织起来,构建创造未来人类心智的行动路径……

而这一切的源头,正是本届年会我们试图达成的目标,我们一起用200多堂课去追问,面向复杂的世界,教育人的心智该如何成长,如何协同,才能既过当下关,又过未来关?

我们需要把几天内的密集学习,变成365天细水长流的行动。

何谓“未来”?未来就是命运,望去如麻,回首一线。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价值,无非为这个世界面向“望去如麻”的未来提出了一个好问题:教育,如果不再那样做,究竟还可以怎么做?这个问题在今年这个时刻激发了无数教育人的想象,而想象,永远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

我要代表组委会和全体参会代表,谢谢各位校长老师对美好学校的想象,以及为想象中的学校搭的毎一步阶梯。

我们更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甚至让我们自己变成美好教育使命的“囚徒”,因为这样的“囚徒”,一位诗人说,他是不老的。

夜梦中个个都年轻

年轻时以为一老就全老

而今知道,被我知道了

人身上有一样是不老的

心,就只年轻时的那颗心

——木心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好的生长有树的特性:你扎入黑暗的深度,决定你接近光明的高度。

THE END
1.打造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第四类开放型大学“不论是大学还是城市,开放与包容都是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特质。我希望能有更多大学和我们深圳理工一起,打造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开放型大学,为深圳、大湾区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论坛现场 学校供图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访问yuanben.io查询【65SAO35B】获取授权信息。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12/t20241206_2111280072.html
2.第十六届名校来了择校展丨专访北京开放大学国际课程中心校长果果先鹏校长:北京开放大学国际课程中心是北京开放大学直属办学的公立国际课程中心,学习位于海淀区北三环,交通便捷。国际课程中心开设牛津AQA A-Level课程和原汁原味儿百分之百面授互动式教学的OSSD课程,同时开设1+3和0.5+3的国际衔接课程。自2021年国际课程中心办学以来,我们的升学成绩和办学质量得到了学校、社会、家长https://edu.cri.cn/20241212/e493f203-3cc8-244c-efc1-ea72d7ad1cff.html
3.国家开放大学究竟是怎样性质的大学?在众多高等教育机构中,国家开放大学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性质。那么,国家开放大学究竟是怎样性质的大学?这是许多人都想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国家开放大学是一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面向全国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它不同于传统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具有极为鲜明的开放性特点。国家开放大学究竟是怎样性质的大学?其开放https://blog.51cto.com/u_17162220/12792088
4.正式启用!走进没有围墙的大学这所与社区充分融合的“无围墙”开放式商学院,历时十二年精心打造建成,是杨浦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成果,将立足于“思想新策源、文化新地标、社区新生态、建筑新典范、教育新高地”之五“新”理念,打造“大学融入城市、城市拥抱大学”的独特创新生态。 https://web.shobserver.com/sgh/detail?id=1475344
5.第十六届名校来了择校展丨专访北京开放大学国际课程中心校长果果先鹏校长:北京开放大学国际课程中心是北京开放大学直属办学的公立国际课程中心,学习位于海淀区北三环,交通便捷。国际课程中心开设牛津AQAA-level课程和原汁原味儿百分之百面授互动式教学的OSSD课程,同时开设1+3和0.5+3的国际衔接课程。自2021年国际课程中心办学以来,我们的升学成绩和办学质量得到了学校、社会、家长和https://www.ieduonline.cn/schoolnews/4229
6.济宁市人民政府教学教研济宁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建设人才(二)对应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学前教育 2.专业代码:160100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力者 2.学制 全日制五年 (四)培养目标 面向幼儿园及其他幼教机构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管理、教学、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http://www.jining.gov.cn/art/2023/11/30/art_81890_2794562.html
7.院校信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有社会责任感,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010年学院被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为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2011年,学院“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成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35个https://yz.chsi.com.cn/wap/sch/detail?schId=302974683&categoryId=302974739&infoId=1270506484
8.报志愿了!2023年国内航空航天类院校有哪些招生新变化?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发起高校。 2023年,西北工业大学新增3个本科专业,其中增材制造工程专业以服务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618012
9.开放大学应成为提供继续教育资源与服务的“桥头堡”——国家开放12月6日,国家开放大学市县开放教育机构书记校长系列研修(线上)总第二十一期举办。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吴遵民教授以《终身教育应如何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题作报告。来自国家开放大学体系1700多家市县开放教育机构的近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E0Njg4MA==&mid=2247622521&idx=1&sn=5ecbeb10069c6bfb3f8b9877fc6a9215&chksm=91dd5167bb09583577fd90fc2fd7cbd3504ce7e1a8c08e87bac1233b2e1e425c5f6439b8d3cb&scene=27
10.问卷调查报告从投资基金的历史看,有60%的投资者购买基金是在最近一年发生的,说明投资基金的在最近一年在宜春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投资者对基金的投资持有期限,多数投资者还是希望短期持有,对基金的长期投资还不看好。 有34%的投资者购买过开放式基金。虽然受基金业整体表现的影响,大多数投资者仍没有购买开放式基金。但值得https://mip.wenshubang.com/baogao/2929263.html
11.法制网中国政法大学2019年招生政策解析学校将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规律,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办成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 二.法制网记者:请您谈谈中国政法大学传统的优势学科或者是特色专业?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https://news.cupl.edu.cn/info/1015/29655.htm
12.关于学习计划(精选20篇)我们需要鼓励各方参与,共同推动机器学习的发展。我们可以开展开放式创新,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构建机器学习全球生态。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如与学术界、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在开放和合作的基础上,机器学习计划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创新和价值。https://www.yjbys.com/xuexi/jihua/3637849.html
13.中国国际商务专业十大名校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大学排行榜→MAIGOO国际商务是超越了国界产生的围绕企业经营的事务性活动,主要是指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过程中产生的跨国经营活动。那么你知道哪些学校有国际商务专业吗?本文MAIGOO网小编整理了中国国际商务专业十大名校,包括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https://m.maigoo.com/top/410007.html
14.学校带麦克风,儿童耳塞无线耳挂开放式耳朵,幼儿耳机蓝牙适合2岁K20 耳塞采用尖端定向空气传导技术,重新定义音频卓越,提供清晰的音质,同时优先考虑孩子的听觉*。 这款耳塞采用创新的开放式设计,让孩子们在沉醉音乐的同时了解周围环境,确保*和身临其境的聆听体验。 选择我们的耳机,为您的孩子提供*保护,同时提高他们对音频内容的享受。 https://www.amazon.cn/dp/B0CG5MQHGG
15.任何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是对成长和学习的邀请刘艳萍(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 学术主持:赵海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中心主任) 主旨报告:真正去“共建”一所属于自己的学校 范铁(ATDesign工作所设计董事、探月学院新校区总设计师) 校长就是学校的设计师 闫学(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校长) 我在充满“未来感”的庭院式校园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519969.html
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17篇)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 https://mip.ruiwen.com/xindetihui/3601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