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好,这里是金融深一度系列访谈,我是主持人龙煦霏,今天我们将要探讨的主题是资本市场的互联与互通,首先介绍一下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二位嘉宾,坐在我左手边的第一位是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高级经理、首席策略分析师张玉龙,张老师,欢迎张老师。
张玉龙: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好。
主持人:欢迎您,第二位是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欢迎刘老师。
刘哲:大家好。
张玉龙:谢谢主持人,其实互联互通这个事情其实最早应该是追溯到2014年的时候就开始了,最早的时候,其实希望是我们从中国的资本市场逐步纳入国际资本市场,逐步纳入国际资本市场,那么我们其实是有步骤的。首先我们选择的是跟中国大陆这个资本市场,最同根同源的其实就是我们的香港市场,那个时候的话,我们首先开通的是我们的沪港通,在沪港通试运营以后,我们发现整个资本市场表现的是比较好的,而且也有大量的资金的流入,然后我们就开通了我们的深港通,沪港通和深港通运行起来以后,我们就会发现两地的资本市场就流通了。
第三步就是您提到了这个沪伦通就开始了,沪伦通开始的话,这个也是有很深的渊源和背景,就是您提到在今年年底的话,很有可能我们的沪伦通就可以开始了,这个沪伦通的话,很有可能就是第一家在中国上市,采用CDR的方式然后来融资的话,是我们的汇丰银行,而我们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开始向伦敦市场开放,那么想伦敦市场开放的话,前面我们看到媒体上有说,就说我们国内的华泰证券作为第一支券商,那么可能会通过发行CDR的方式,登入伦敦市场,所以这样的话,逐步的我们和伦敦市场就逐步沟通起来了。所以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开放,甚至后面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那么都具有深远的这种意义。
主持人:张老师把沪港通、深港通,即将要发生的沪伦通,从历史、从发展、从标的、从资金的角度帮我们解释了一下,刘哲老师。
那么首先第一个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它扩大了一个投资的标的,那么让普通的投资者就有机会去投资伦敦市场上市的一些公司,那么其实从整个两个市场的一个分布的结构,你会发现伦敦这个富时里边的这些指数,像医药,还有信息,还有一些新材料,包括消费,和中国的这种指数的这种结构和分布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它让投资者有这样的机会去参与到全球经济的这样一个改革发展的一个红利当中。那么同时呢,也加大了整个个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一个需求。因为单个的市场毕竟它受到一个系统内的这样一个波动的影响,那么如果我们开放一些包括不管是沪港通也好,包括沪伦通也好,实际上对于我们整个做组合管理和风险管理都是大有好处的。
那么第二个层面就是自身的这个上市公司的层面,自身的上市公司的层面,首先我们可以有机会去国外,去这个境外的市场进行融资,也提高了我们跨境融资的这样一个便利的程度,相当于国家已经把这个基础性的这些工作给你做好了。那么同时,你要过去上市的话,你要符合国际的交易规则,交易制度,以及投资者的一个偏好,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推动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尤其是一些想去境外融资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些改善和规范。
那么第三个层面就是交易层面的,那么从交易层面的角度来讲,国外的资金也会进入A股市场,那么国外的这种资金的一些投资的性质,交易的特点,或者一些风险的偏好和股票的偏好,也都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那么这样实际上会对整个中国市场的一个投资理念和它的这个估值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国外它可能对一些消费行业,金融行业或者是一些医疗行业,包括新材料行业的估值会给的更高一些,那么中国历史上可能会对这些行业的估值会给的稍微低一些,那么这样也会带来整个中国市场的估值体系和国外的估值体系的一个回归的过程。
那么最后一个方面其实就是整个市场的波动特点,我们会发现以前我们可能相对封闭的市场,会更多受到我们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投资者的一些影响,那么之后通过这种互联互通会和国外的这种市场的波动,包括国外经济的波动,包括国外资金的波动,都会产生非常密切的影响,也会更多的受到他们波动的影响。
主持人:也就是说更加的这种对外开放,更加的这样一个国际化之后,其实对于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对于整个的包括经济的方方面面的所涉及到的人、物都会有一个变化?
刘哲:对,它是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一个影响。
主持人: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发展的趋势。那么说到这个国际化,我们就不能不提国际指数的纳入,那么包括MSCI,包括刚才提到的这个富时等等一系列,那纳入这一些的指数,对于我们的这个资本市场来说,会带来什么样的一些新的变化?那么刚刚刘哲老师也提到会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我们怎么去应对,张老师。
张玉龙:这个的话纳入国际指数,它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参与中国市场,认识中国市场其实是有非常非常重要的帮助的,因为我们知道就国际上最重要的那两家指数公司,第一个就是我们说的MSCI,明晟指数,它是全球最大的指数公司,然后其次的话,还有我们的标准普尔指数,然后以及我们的这个富时指数,还有罗氏指数等等,这些指数的话,背后指数的产品,它其实本身是一个市场的这个表现,它给出一个综合性的评判的指标。那么第二个的话,它其实背后有很多被动的投资者,被动基金,指数基金的形式然后来跟踪。那么比如说我要投资中国市场,那么我其实可以就直接投资跟踪MSCI中国指数的这个基金,那么就可以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话,相当于是我把资产放在这个指数里面,按照这个指数的编制的规则,然后就分布在中国相应的这些标的里面。那么对于国际投资来说,投资者肯定他的便利化提高了很多。那么我纳入这个指数以后的话,很显然,指数编制它是有指数编制规则的,那么我们看到中国其实为了纳入这个指数的过程当中,在去年、今年做了很多努力和改变。比如说我们要尽可能的符合这种停复牌制度的要求,以满足这种流动性的需求。
那么这个的话,我们其实就是在这方面我们金融层是做了很多努力的。而根据我们的测算的话,其实被动的跟踪MSCI指数的话,如果中国市场按照5%的这个权重纳入的话,那么给中国市场带来的增量资金的话大概应该是在500亿左右,那么如果是我们后面看到如果纳入的比例提高到了10%、20%的话,那么对应的其实跟踪中国市场,投资中国市场的这个指数的资金量就会更大。而跟踪富时指数的话,相对来说它的资金的比例大概应该是比这个MSCI指数要小一些,大概是三分之二左右,所以那么一旦纳入的话,对应的其实也是有300多亿,那么当前对于整个中国经济来说,特别是我们的市场碰到一定程度的困难,那么这些增量资金其实是很宝贵的。而且这些增量资金就像刚才刘老师讲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们的风险偏好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国际投资者的这种风险偏好的话,其实更强调这些所谓的性价比,他强调是稳定性,他选择的这些行业必须是经济体具有优势的这些行业,因为他的资产的分布是在全球分布,他要买的最好的,最能代表这个国家的这些企业,那么很显然如果要纳入的话,像银行、消费、金融等等,这些中国具有最优势的企业的话,那么他其实是最容易受益的。
主持人:好的,谢谢,刘哲老师。
主持人:也就是说像您说的资本市场要想成熟,必须要打开大门,拥抱世界来检验,来历练,我们才能够跟国际接轨,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为国内的这些投资者有更好的这种走向国际的一个通道,同时国际的一个投资者也是他们必由的一个选择。那么通过这个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的9月中旬,今年的沪港通和深港通资金的流入已经超过了2017年全年的一个量。可以说随着沪港通、深港通以及未来的沪伦通的一个开启,可能有更多的资金将要跑步入场,进入到A股市场当中,那这对于A股市场来说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张老师。
主持人:而且人民币跟欧元跟其他的货币是一个正向的,一个同向的一个操作。
那么第二个的话,我们其实和全球经济或者是全球资本的这种资本市场的这种波动,那么我们的同步性水平会进一步提升。
主持人:就像您说的一边是经济的基本面还是很好的,另外一边是我们现在估值还是偏低,所以这样的一个反差其实对于境外的资金的流入还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张玉龙:对,实际上是一个长期配置的时期,因为我们作为机构投资者的话,强调的是要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期限然后来规划我们的投资,那么这个最主要是把握我们盈利的水平甚至是盈利的增速,那么在这个时候的话,其实中国经济它是处于一个短周期的低谷,那么它后面的话,会迎来一个很好的这么一个发展的阶段。
主持人:其实这也是历练我们A股投资者一个很好的机会,一般来说我们是以投机性为主,这跟国外的完全是形成一个很大的一个对比。刘哲老师。
主持人:也就是说理性的看待。
刘哲:理性客观的看待。
主持人:对,是的是的,那么刚才说到了这个外资的流入,那么同样也会有一些外资的机构进入到中国的市场当中,那这会不会加大我们同业竞争的难度?张老师。
张玉龙:其实我们看到最近就外资的机构的话,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我们觉得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的话,像以我们券商研究所来看,我们可服务的对象增多了,然后我们的客户群体是扩大了,而且我们客户的专业的水平是提高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多了一个可服务的市场,我们服务对象多了以后那么,对于国内券商来说,它的收益水平会进一步提升,因为外资它也需要了解中国。
那么比如说像中信建投证券这种,就是国际化的这种大券商的话,它的机会其实是凸显的更加明显。
那么第二个我们在和外资交往的过程中,就说为他们服务,或者是他们向我们提供服务的这个过程中,都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那么这个的话也是刚才刘哲老师讲的,是我们国际化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一个过程,对我们的业务水平其实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这个的话,可以从我们当年就说我们中国的银行引入国外的战略投资者帮助我们的银行体系完善资本的治理,风险控制的技术以及交易的能力等等,我们相信的话,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中资机构其实一样也会成长的很好。那么第二方面的话,我们当然会面临一定的竞争,这种竞争的话它会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它们的投研能力和我们的投研能力,各有优势的。这个过程当中的话,那么我们其实就是需要一个取长补短这么一个过程。这样的话,就说对于中资机构来说才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当然了第三个就是我们既然互联互通开放,我们其实也是有能力到海外市场去投资的,那么在海外市场投资的话,一方面是熟悉人家成熟资本市场的这种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那么我们面临更丰富的这种交易的品种。其实国内的话,因为目前是处于一个资本市场也是走向成熟的阶段,我们的这些金融工具的话,相对来说少一些,那么我们有机会去参与到海外的这种交易,海外的这种新的金融工具的话,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帮助,那样的话对于整个国内的中资机构的水平提高其实是很有帮助的。
主持人: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刘哲老师。
那么在这个阶段,可能竞争不可避免的会更加激烈,整个市场也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一个整合的特征,那么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资产配制能力的,和资产运营能力以及风险防控能力这样的机构可能会脱颖而出,反之仅仅是利用一些简单的这种来回交易或者这种纯渠道的业务,可能会相对来说受到一定的这种限制,或者在市场的竞争中更加优化。那么外资金融机构这样的进入,尤其是外资资管机构和私募机构这样的进入,我觉得会加速整个市场的一个出清和整合的一个过程。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外资进来以后,它一定会对中国本土的这样的资管机构形成非常强硬的一个冲击和竞争,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从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看,中国没有任何任何一个行业是在这种国际化的竞争中被淘汰下去的。那么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经过这种一轮的这种整合之后,我相信会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走向更加成熟,使整个的投资环境得到一个更加明显的一个改变,也使整个市场的发展我觉得会更加的健康,更加的理性,更加的可持续和长久。
主持人:好的,谢谢,刘哲老师怎么看?
那么最后在开放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风险防控的关系,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话,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认同,什么话?就是所有的资金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对不对?为什么你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面?是为了要分散我们的风险,同样金融创新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把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完全的对立起来,实际上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至少它在多样化和多元性的程度上,它是可以分散风险的,如果我们只有一种交易工具,那么就相当于我们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面。那么如果我们有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当然它不意味着风险就小了。但是它一定有机会通过某一种组合,通过某一种制度的设计,可以分散化风险,所以在这个程度,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我觉得我们在金融开放的一个过程中,我觉得不仅仅是一个资金的一个融通,也不仅仅是一个制度的融通,更多是提高我们整个金融市场的产品的一个多样化和产品真正的设计。我们要成为资金的一个资本市场的强国,如何强,强在很大程度上一定要体现在它的丰富性,它的多元化下,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需要核心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主持人:那在今天节目最后,也想请二位老师用简短的话我们来表达一下自己对于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未来的期许,或者是可以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那张老师您先请。
张玉龙:其实我对整个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其实是一个对外开放的这么一个新的阶段,我自己其实是非常有信心的。而且我相信的话,随着一方面我们对国际投资者开放了我们的市场,同时我们国内的投资者也能够走向国际化,那么不管是我们的企业还是我们的金融机构,还是我们的这些投资者,他在这个过程当中,都是能够享受到这些国际化红利的,所以我对我们的中国经济的话,经过转型以后其实是非常有信心,而且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就像刘老师刚才说的,我们一定就是能够从资本的大国走向资本的强国。
刘哲:整个资本市场的一个对外开放,我觉得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也符合整个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规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期待着我们无论是在理念上,在机制上,在产品设计上,都能够与时俱进的跟上我们国际化的一个步伐,能够让我们的开放走得更稳,能够让我们的程度走得更深,能够让我们的层次走得更高,能够让我们的资本市场更加的健康持续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