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目的(办法或特点):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4、措施: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频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其它措施: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给与补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5、实质: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6、影响(作用):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但新政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极限性)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对付经济危机的措施(两种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专政,对内*,对外侵略扩张。本课的“一”“二”“三”: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两个战争策源地:欧洲和亚洲三国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
补充: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②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投降)〕协约国集团-同盟国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945年9月德国进入波兰,英法宣战→日本签署投降书法西斯国家(德意日)-反法西斯国家一、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矛盾尖锐。(同一战一样)2、直接原因:受经济危机打击,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3、其它原因: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39年1939年9月,德国进入波兰大战扩大:1941年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战争转折: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战场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形势的重大转折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形势的转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战争胜利:1945年1945年5月,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1945年9月,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A、背景:①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②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激起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③英美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B、标志: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C、影响:①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战斗力加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50-60年代: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尤其迅速70-80年代:危机与调整90年代以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战后西欧经济:50年代:达到甚至超过战前水平50-70年代:持续繁荣战后日本经济:5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号经济强国70年中期-80年代中期:受经济危机打击,发展速度减慢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欧盟成立的影响政治上: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经济上:欧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为世界大的经济体。二、战后日本的崛起1、50-70年代的日本经济A、表现(特点)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号经济强国。B、原因①外部支持: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时,美国大量采购。②政策:推行非军事化的政策,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③科技:引进西方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2、70年中期-80年代中期的日本经济A、表现(特点)发展缓慢B、原因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3、80年代中期以后的日本经济A、表现(特点)经济继续发展,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B、原因政策: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三、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借鉴1、共同原因①都得到美国的援助或扶植。②都制定了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③都重视科技和教育,大力发展高新技术。2、对中国发展的借鉴意义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②改革未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④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5、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补充: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你认识到什么?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复杂性;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也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苏联解体仅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亚洲的独立:1947年年印巴分治,印度宣布独立非洲的独立:1952年埃及独立(57年收回苏伊士运河)1960年非洲独立年(17个国家)1990年非洲殖民体系的结束(标志:纳米比亚独立)拉丁美洲的独立:古巴的独立(美国)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美国)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的特点:战火频仍、动荡不安一、中东问题的产生1、一战后英国支持*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人迁往巴勒斯坦。2、二战后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二、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1、地理因素: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2、大国因素:列强从自己利益出发,在此进行长期角逐;(重要根源)3、历史因素:1948年以色列建国,不断进行领土扩张;4、资源因素:对珍贵水资源的争夺也加强了冲突;5、宗教因素:伊斯兰教、基督教、*教都将耶路撒冷看作自己的“圣城”;宗教信仰不不同,加深了双方的裂痕;(棘手的问题)6、种族因素:*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7、中东关键问题:巴以冲突;(领土争端是其实质)补充:如何有效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尽快实现中东和平巴以双方应放弃强硬态度,在联合国的框架内,以和平外交的方式,通过谈判来解决争端。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战后的政治格局:战后:1947年开始冷战;1955年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一、当今世界的基本格局1、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文学名著1、欧美美国德莱塞《美国的悲剧》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贝克特《等级戈多》
2、苏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二、现代美术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