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空间中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及引导对策
王祉晴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
收稿日期:2024年3月26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23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30日
摘要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ABrief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andGuidingCountermeasuresofCollegeStudents’MoralMisconductinCyberspace
ZhiqingWang
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JilinNormalUniversity,SipingJilin
Received:Mar.26th,2024;accepted:Apr.23rd,2024;published:Apr.30th,2024
ABSTRACT
With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thenetwork,thenetworkspacebuiltbytheInternethasgraduallybecomeanimportantplaceforpeopletoreflectsocialhotspotsandcarryoutvarioussocialexchanges.Asthemostimportantcomponentofnetizens,collegestudentsareincreasinglyfamiliarwithandappliedtonetworktechnology,andtheirdependenceonthenetworkisalsohigher.Correspondingly,theproportionofmoralmisconductincyberspacehasalsoincreased.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explorethecharacteristicsandeducationalmeasuresofcollegestudents’moralmisconductincyberspace.
Keywords:CollegeStudents,NetworkMorality,DeviantBehavior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年龄区间在10~19岁的网民占比13.9%,年龄区间在20~29岁的网民占比14.5%。大学生普遍年龄为18~23岁,俨然成为网络空间内活动的主力军[1]。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们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大量的资源检索和获取,并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各式各样的社交活动;但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仍然不断变化完善,容易被不良网络信息误导,做出错误的、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判断和行为,有碍网络空间的清朗氛围。因此,分析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出现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对大学生的网络空间行为进行引导和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2.网络空间的主要特点
2.1.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隐匿性
网络世界是由通过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光纤和服务器等物理设备进行传输和交换数据所形成的虚拟世界。人们在网络上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虚拟身份,加入各类虚拟社交圈进行虚拟交互;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共享信息,让远程交流和沟通更加的便捷高效。受其虚拟性影响以及物理设备和数据传输的现实技术影响,人们在网络空间中更容易隐藏真实身份和真实目的,因此隐匿性也是网络空间的一大特性。
2.2.网络空间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网络世界是面向所有个体开放的公共空间,任何信息资源都能够在网络空间发布、传递和下载。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异国文化和观念,这些参差各异的意识观念以信息资源为载体,通过互联网进行渗透和交融,潜移默化中对信息接收者产生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人们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互联实现,这也注定了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趋向多元化发展。
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指在传统现实社会行为正常的个体或群体到了网络空间后行为失去约束和规范,表现出与传统现实存在差异且不符合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的行为[2]。
3.1.言语失范,发表不当言论
其次,大学生常常会因为盲从偏信发表不当言论。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跨时空性的特点,具有社交交互性质的网络媒介如各类聊天软件和网络论坛等等层出不穷,这导致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其危害性也就更强。大学生作为“社会新人”,社会经验较少,思想也较为单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无法轻易甄别,更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3.2.学习失范,学术底线难守护
其次,大学生会出现网络逃课和网络考试作弊的行为。受疫情影响,网络授课和考试的学习方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虽然疫情时代早已过去,但是网络学习的便捷性使得网络课程和网络考试逐渐加入到主流的学习方式中。而网络逃课和作弊的行为频频发生,学生网络作弊的手段更是层出不穷,这不仅破坏了学习考试制度和秩序,还滋长了不正的学习风气。
3.3.侵权失范,网络侵权、信息泄露事件频发
4.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分析
4.1.网络空间的特性为大学生产生道德失范行为提供土壤
由于这些信息资源种类庞杂、良莠不齐,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都还没有完全建立,自身的认知能力、信息甄别能力以及道德判断能力仍然有待提升,网络世界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导致网络信息过于泛滥,易使大学生无法在面对不良信息时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断;而大学生们出于猎奇的心理也极易受到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无法正确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从而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4.2.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道德素养有待提高
当代在校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相较来说,他们的思想更为多元且包容,更容易接受网络上传播的观念内容;他们个性独立、自我意识较强,也更敢于在网络上发声。虽然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趋于稳定,但心理发展稍显滞后,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仍有待提高和完善,社会实践经验较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仍有失偏颇,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时很难保持清醒理智、客观公正。
另外,当代大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道德教育多以理论为主,会出现对道德理论较为明晰,而在实践层面却相对薄弱的情况[5],这就导致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较弱,道德实践素养较低。大学生无法对自身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模糊了自由的边界,在虚拟开放的环境中便会随心所欲、肆意妄为,从而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
4.3.家校监管不到位,网络监管机制不成熟
首先,家校监管不到位。家庭是大学生成长发育的阶段里是最重要的教育系统,但部分家长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其心理健康和道德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孩子的道德感缺失;除此之外,在孩子初期接触网络时,家长并没有给予正确的网络使用引导和监督,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频发。而校园作为学生成长成熟的发展基地,也将重点聚焦在专业技能的培育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和道德素养的培养。高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不是校园工作的重点,而在针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时也并没有与时俱进、将网络行为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导致德育工作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与道德实践的联系。至于对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的监管,更是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
其次,网络监管机制不成熟。受网络特性限制,网络监管的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的修订更新往往具有滞后性,对于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时代来说稍显不足。受利益驱动,网络平台以获取巨大流量为主要目标,对于平台上传播的信息把关不严,虽然各大网络运营平台都有一套举报流程规则,但平台自我净化能力较差、效果欠佳。在我国目前网络监管机制和法律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很难对网路平台运营起到强有力的监管,平台运营者也很难进行自我监督和规范。
5.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教育引导策略
5.1.呼吁社会各界完善网络监管法律法规,加大网络治理力度
5.2.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
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要将网络价值观教育作为网络德育的核心,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顺应社会要求做出规范的、道德的网络行为。要想让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网络空间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保障大学生能够有方向、有标准地进行自我发展。
5.3.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行为法律意识
其次,大学生要主动提升自身的网络行为法律意识,自主学习网络法律法规。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大学生应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法律法规意识,时刻牢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仍受现实社会的法律约束。在现实社会中应当遵守的规则,在网络空间中同样适用。如果在网络空间中侵犯他人及社会公共权益,也同样要承担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