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工业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工业经济实现了规模总量的跨越式增长和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以强大的实力推动我国由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一、工业经济破浪前行,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举,工业经济在设备落后、产能低下的薄弱基础上艰难起步。经过75年发展,我国工业总量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主要产品产量领跑全球,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一)工业经济跨越式增长,制造业大国地位稳固

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5%。分阶段看,1949—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伟大胜利,工业生产快速恢复。在整个“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19.7%的增长速度。1958—1978年,“二五”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工业经济曲折前行,年均增长7.8%,1978年工业增加值为1621亿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经济规模迅速壮大。工业增加值1992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2年超过20万亿元,1979—2012年年均增长11.4%。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经济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2013—2023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增速换挡但结构优化、质效提升。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占全世界比重为30.2%,成为全球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二)工业生产迅速扩张,主要产品产量领跑全球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面临厂房残破、设备落后的基础条件,原材料供给严重不足,日用生活消费品仅有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不多的品种产出;75年来工业发展开疆拓土,如今我国能够生产的产品覆盖原材料、消费品、中高端装备等各个领域,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原材料产品产量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何式增长。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为47.1亿吨,比1949年增长146倍;粗钢产量10.2亿吨,增长6449倍;水泥产量20.2亿吨,增长3064倍;平板玻璃9.7亿重量箱,增长897倍;化肥产量5714万吨,增长9522倍。消费品从供应短缺到琳琅满目,轻工业联合会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有100多种消费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23年,纱、布产量分别达2234万吨、294.9亿米,比1949年增长67.3倍、14.6倍。装备生产方兴未艾,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以及磁共振、超声影像等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23年,我国汽车产量为3011万辆,连续15年蝉联世界第一;手机、微型计算机、彩色电视机、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为15.7亿台、3.3亿台、1.9亿台、43.0万套,均位居全球首位。

(三)工业出口成绩亮眼,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短缺经济和开放不足制约工业贸易发展,我国仅有少量的对外出口。改革开放后,我国依托不断夯实的产业基础全面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快速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扩大开放,我国对外贸易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达23.8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1417倍。

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我国在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到46.5%,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上升到90%以上。2023年,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比达58.5%,其中,汽车出口522万辆,我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二、新型工业化持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通过学习引进和自主研发双管齐下逐步提升工业经济科技含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逐步转向以技术进步为主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快速推进,工业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工业体系健全完善,实体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二)技术创新蓄势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欧盟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有679家总部位于中国的企业入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17.6万家,比2000年增长9.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7.3%,比2000年提高2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19362亿元,比2000年增长38.5倍,研发投入强度为1.4%,比200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定中国为全球最大国际专利申请国,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中国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总量的14%。关键技术领域多点突破,推动制造业重大改造和设备更新升级,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

(三)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快速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稳步增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装备制造业引领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大国重器举世瞩目,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C919国产大飞机开启商业运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2023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比2012年提高5.4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支撑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达783.3万套,3D打印设备产量278.9万台,比上年分别增长23.3%、36.2%。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工业经营主体活力迸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调整优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工业经济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公有制经济,逐步改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国有经济持续发挥支柱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提质增效

1952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4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推进,企业内生动力持续激活、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规模效益、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2年末,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计达31.2万亿元,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5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实施,国有经济提质增效成果显现。2023年末,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计达60.8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6.2%;2023年实现利润总额2.3万亿元,年均增长3.7%。

(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我们党不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截至2001年底,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达到3.6万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比重为21.2%,资产总计和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4.4%和6.6%。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出公平平等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2023年末,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数量达35.8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74.2%,资产总计和全年实现利润总额占比分别为28.5%和30.5%。当前,民营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建企,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本、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回旋空间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有力推动了工业现代化发展。1999年,规模以上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数量分别达1.1万家和1.6万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开放程度不断加深。2023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合计4.4万家;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8万亿元,吸纳就业人数1446.2万人,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23.4%、19.7%。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5%。

四、区域协同布局优化,工业经济平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呈现东强西弱的极不平衡布局,随着“三线建设”大迁移,东西差距有所缩小。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奋勇领跑。世纪之交,党中央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陆续作出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国一盘棋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一)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引领示范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部地区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中始终担任着领跑者和挑大梁角色。1952年,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超过一半。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东部工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2012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103倍,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5%。党的十八大以来,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相继问世,一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东部地区在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引领效应显著。2023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2.7%;装备制造业2022年实现利润总额2.0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9.2%。

(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实力提升,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全局发展

中西部地区受自然禀赋和区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提出,2006年中部崛起迎来战略机遇。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关怀下,中西部地区立足自身优势奋起追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光伏电池、超导、特高压输电、新型显示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41.5%;装备制造业2022年实现利润总额7065亿元,比2012年增长44.0%。东北地区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但一度受困于结构性矛盾,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步扩大。2003年东北振兴号角吹响,东北地区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打造出首艘国产航母、航母舰载机等国之重器。2022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744亿元,比2012年增长9.1%。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经济布局持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2022年,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4万亿元、17.8万亿元、10.4万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倍、1.8倍、1.7倍。其中,长江经济带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合计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达到46.0%,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国各区域板块发展呈现出更加协调平衡的新局面。2022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达42.3%,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23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国比重达42.1%,比2012年提高5.2个百分点。

回首爬坡过坎破浪前行的75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业经济已经取得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性发展成就。响应新的百年奋斗目标感召,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工业经济要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总台央视记者陈钰洁)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稳步增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2023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比2012年提高5.4个百分点。

THE END
1.中国是第几制造业大国爱问知识人中国是第一制造业大国。2021年9月11日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在500种主要https://iask.sina.com.cn/b/6fG9YjJO07w.html
2.百年风云激荡,中国如何从亡国边缘跃居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十四)1930年任第十四军军长。抗战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4月访问延安,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战区总司令,与八路军友好相处。1941年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被撤职,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https://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8&id=88705
3.金灿荣:中国崛起背后的4大趋势新闻频道中美现在矛盾的状态,应该是近代大国矛盾中最复杂的。 美国从1776年独立至今的200多年,从十几个小渔村变成第一超级大国,总体上来说很成功。 美国成功的关键其实就是制造业,美国独立不久就搞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崛起了,制造业让美国赢得了一战、二战。 https://news.hexun.com/2021-04-06/203357187.html
4.中国工业规模全球首位,是日本6倍,为何仍未被评为工业化国家?中国的制造产业几乎囊括了所有工业类别,涉及从基础加工到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在电子设备、家电、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等方面,中国的产量大幅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这为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同时也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许多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8433589844934493&wfr=spider&for=pc
5.蔡启璧:新中国建国以来工业化发展历史进程及现状解放初始,几无工业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中国没有任何现代化工业。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到民国期间,我国建立了一些工厂,比如比如中国第一条铁路是慈禧年代建立的,中国江南造船厂慈禧年代建造,中国的发电厂,第一家火柴等都是慈禧年代建立的,但其特点机器全是买的外国现成的,技术工人都全请外国工人,自己是技术一http://www.cinn.cn/p/173701.html
6.王绍光:国企与工业化,19492019国情讲坛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毛泽东同志就对中国的工业化提出两大期待,体现在他说过的两段话里。一段话是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上讲的:“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也就是说,他的第一个期待是,中国https://www.iccs.tsinghua.edu.cn/dynamic_info/506.html
7.制造业打下强国之基,中国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工信部部长苗圩用五个关键词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业发展的成就和亮点:第一制造大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创新驱动发展、两化深度融合、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经过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工业成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使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https://www.yicai.com/news/100349680.html?from=singlemessage
8.侯峰:“厉害了我的国”到“几十年差距”,方向究竟在哪里随着特朗普商人治国,狮子大开口,对华层层加码、漫天要价的贸易战进入倒计时起,中国舆论界就有人开始沉不住气了,最近一段时间舆论界口风从厉害了我的国,一下子转向“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几十年的差距”;“别人一断货就休克,好意思说基本实现工业化了吗?”接着一位清华学者几年前的学术研究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已经超越https://www.guancha.cn/HouFeng/2018_08_10_467608_s.shtml
9.中国真的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工业体系的国家?澎湃号·政务3. 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 4. 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5. 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美国以拥有94%的工业门类排在第二。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550015
10.中国的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内容提要】对于一个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将工业发展问题仅仅从产业战略层面来认识是不够的,我国缺乏的是从基本国情高度和国家战略层面认识工业发展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的现实基本经济国情是“工业大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阶段。基于这样的国情认识,本文描述了世界工业强http://www.hprc.org.cn/gsyj/jjs/hyyxs/201208/t20120822_4033087.html
11.刘守英: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三农论剑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真正开启了这个古老农业大国向乡土中国告别的现代化转型。 (一)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45年党的七大和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革命胜利之后,新中国的建设目标是将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还提出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通过工业化发展生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19328.html
12.世界军用无人机大揭秘,中国后来居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也是参加2015胜利大阅兵的三大无人机之一的GJ-1的制造商,是由国家出资设立,受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督管理的国有大型企业。 2012年11月13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研发出一架“翼龙”无人机,此架无人机也奠定了中航工业集团在中国无人机的地位。翼龙无人机https://www.eet-china.com/mp/a16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