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餐饮行业分析,我们得知传统O2O巨头美团采用了从行业、区域扩展的方式,而大众点评则采取了B端C端同时布局,打造立体生态的方式。此外,还有一些中小型创业公司,直接选择了从B端发力的方式。
线上用户成本增加
说起来,O2O公司的用户来自两个方向,一部分是通过预装App、自有营销活动等吸引来,另外一部分则是通过商户的折扣本身吸引来的。后者占据绝大部分。
而另外一个通过折扣等线下途径吸引用户的方式,则必须与商户达成共识,商户、平台、用户的利益链条才能正向运转,否则,就成了用户获利、平台获利但是商户损失。这种单方面受损的利益链条肯定不能持久。
看着24券烧掉几千万美金之后,彭雷对这种依靠大力度折扣吸引用户的营销方式产生了质疑。因为一波一波销售热潮过去之后,对于商户来说,用户留存率极低。
线下切入很难
如何把线下的精准用户直接导到线上,这是互联网平台公司一直在尝试的事情。通过营销、团购等多种合作,表面上实现了把线上用户导给商户,但在线下商户端摆放X展架、易拉宝、门贴等物料,则希望把线下用户再导到线上。
然而这种单纯展示的方式吸引用户的效果有限,而且会遭到一些传统商户的反感。经过几年的熏陶,商户对互联网产品的认识从最初的盲目跟风到越来越清醒理智。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互联网产品拥有大量线上用户,就蓄满水的管道,而折扣就是出口。折扣越大,导来的用户越多,而事实是,这些用户未必都是我们需要的,但是却要为这些用户买单。
拿俏江南举例,客单价在200元左右的正餐商户俏江南,其用户去消费的不仅仅是饭菜,还有优雅的环境、以及各种提升用户体验的人工服务。在这样的消费场景中,手机点单这类产品并不能为俏江南提高效率,反而会降低用户的体验。
很多互联网平台要求对接商户的收银、供应链系统,以开发一些可以提高效率的互联网产品,但是这个需求仅仅是中等规模商户的需求,品牌商户有独立的IT系统,涉及到财务数据,跟互联网公司直接打通数据会让这些品牌商顾虑重重。
而低端的小商户目前信息化需求也不是很强烈,只有中等规模的商户,有管理客户、提升效率的需求,其交易数据机密程度又不会那么高,才会有动机采用跟互联网公司合作。
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定制化和标准化平衡的问题,定制化意味着高成本,无法突出互联网产品高效的特征,而标准化意味着适合的受众会有限制。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切入商户端,成为O2O公司需要解决的难题。
协作整合是一种方向
目前O2O公司进行深度整合的大约以下几个代表。
以餐饮点评信息起家的大众点评采用了提供“组合拳”的方式,把商户网页展示、团购、预订、优惠券、外卖等产品作为打包方案,根据商户的不同需求进行组合。当然,除了表面上看到的这些之外,大众点评接受腾讯的微生活在跟商户会员系统进行对接整合。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场景将是未来用户做决策的常用场景。因为用户的需求不仅仅是折扣,还可能是服务,甚至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位置或者菜品。
有人对美团模式表示了担忧,这种商业链条断裂的风险,会随着商户的意识觉醒而越来越大。
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无法说哪种方法是绝对正确或者错误的,但有一点可以被确认的是,谁能真正实现商户、平台、用户的三方共赢,谁就能有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