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国际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性质和人类未来走向的判断。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并将其写入党章,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行动指南。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和战略任务。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背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全球化遭遇了挫折。近年来,在全球生产力实现革命性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暴露出一些固有的弊端。比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发展鸿沟、数字鸿沟、福利鸿沟等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面对这些挑战,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美国方案”、以推动区域一体化为主要思路的“欧洲方案”和以政府驱动发展为主要动能的“日本方案”等都纷纷失去了光泽,有的甚至还引发了更严重的问题和危机,成为制造冲突和战争的根源,也是造成世界经济不平衡和全球贫富分化等的深层原因。

欧美发达国家的方案之所以问题重重,是因为这些方案更多考虑全球资本的利益,忽视全球劳动的正当利益,片面考虑发达国家自身的收益,排斥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正当权益的诉求,甚至不愿意承担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减贫、救济难民等的国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生产力发展所驱动的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来加以指引。

然而,对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形形色色代表“全球化输家”呼声的“逆全球化”思潮大行其道,这些人将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看作是全球化走错了路,转而鼓噪各种本土主义、排外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试图将人类历史拉回到闭关自守和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面对全球化出现的各类问题和形形色色的逆全球化思潮,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鲜明地提出了“中国方案”,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的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中,分别从政治、发展、安全、文明和生态五个层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政策方案,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提出的新型全球化方案,这一方案并非否定全球化,而是发展和完善全球化,推动全球化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毫无疑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非易事,面临着众多现实挑战和艰难险阻,因此,路径选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选择正确的路径是关乎这一伟大实践成败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

一、外交路径论

二、发展路径论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是试图寻求解决全球治理危机的“中国方案”[2]。一些研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梦”的对外政策组成部分,目的是在保障国内稳定和发展,保障中国的能源资源需求的同时“走出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维护中国的海洋利益、应对美国同盟体系的压力。还有研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针对欧美国家现代性危机提出的“中国方案”,志在创建新的世界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方案”,但不能扭曲为“中国中心主义的方案”,需要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三、综合路径论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中国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比如中国提出并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主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同时在二十国集团(G20)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全球和地区治理框架中不断提出新理念,提供新方案,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强大国际影响力。因此,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必须根植于已有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其内在逻辑和经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之道

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倡导者,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者,“一带一路”正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一带一路”是中国道路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一种实现形式,是中国道路在欧亚非和南太平洋地区范围内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它看重的是通过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走出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因此,“一带一路”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梦”“一带一路”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然而,在理论上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呢?2018年4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国际上的问题林林总总,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全球治理,应对好这一挑战。”同时,习近平主席还特别强调,“中国正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五方面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6]因此,如何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条融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于一体的治理之道,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和核心线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作为一种全球公共事务治理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程不可能平坦,最重要的困难在于根深蒂固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观念以及近代以来欧美主导世界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近代以来欧美主导世界的格局决定了“欧美方案”在当今世界还颇有市场。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在欧美发达国家主导下,走了一条片面的现代化道路。尽管在工业革命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但驱动经济全球化浪潮背后的西方理念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其弊端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日益明显。无论是近代以来英国主导的奉行丛林法则、殖民主义、胜者为王等原则的全球殖民贸易时代,还是二战后以来美国主导的奉行零和游戏、利己主义、赢者通吃等原则的全球自由贸易时代,都共享着一套西方文明所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比如强调“文明与野蛮”“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追求优胜劣汰、胜者全拿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哲学,以及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使者”和“文明的光亮”而把其他文明看作是“黑暗的远方”的傲慢与偏见。所有这些理念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无不奉行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是制造冲突和战争的根源,更是造成世界经济不平衡和全球贫富分化、医疗健康鸿沟、数据差距鸿沟等问题的深层原因。

由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道路存在种种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驱动全球化的理念进行创新。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五千年中华文明智慧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从中国在各种场合表述的主张来看,这一倡议着力打破二元思维,确立包容思维;打破优胜劣汰、胜者全拿的霸道哲学,确立合作共赢、开放普惠的王道哲学;打破利己主义的傲慢与偏见,确立利他主义的共商、共建、共享。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谋求实现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中国方案”,更是推动全球治理秩序向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新全球化理念,必将开辟一个全球资源配置的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简单的跨国层面的发展计划,它是全球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和共同富裕的全球发展和治理改革的“试验田”,其基本逻辑是同舟共济,风险共担,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找到促进全球和区域共同发展的最为合理的制度表达形式。

总之,作为一项国际公共产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其建设路径上必须首先要突破“欧美方案”的叆叇云霭,将中华文明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推动不同文明在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中释放新的发展活力,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更加美好的世界。

(赵可金第一作者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赵远第二作者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

THE END
1.求是网评论员: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0年岁月的洗礼不断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财富,值得悉心珍视、继承、弘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和平与发展遭遇多重挑战,人类再次走到关键十字路口。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3183181846988893&wfr=spider&for=pc
2.宋才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解析及全球化治理探讨“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把人类命运与共同体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概念。2013年3月习近平在俄罗斯发表公开演讲的时候,向世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声,阐释了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各个国家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联系不断加深,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556128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愿景到现实的伟大实践新闻频道原标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愿景到现实的伟大实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党成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伟大实践。从理念的提出到实践方案的制定,再到打造典范进行试点试验,都遵循了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的规律。 理念的提出: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https://news.cctv.com/2019/08/24/ARTIxs08F8MqHtqiro3WRK8Y190824.shtml
4.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完整内涵提出一周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摘要:构建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和路径:在实施模式上,构筑新型国际关系包括新型大国关系是主要方法;在路径选择上,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为全人类的和平和发展事业作出贡献是重要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一般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发轫于2013年10月24-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周边外交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do?id=78077
5.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WorkTogethertoBuildaCommunityof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Pass on the torch of peac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ustain development and make civilization flourish: this is what people of all countrhttps://wyxy.wfmc.edu.cn/2020/0903/c600a74315/page.htm
6.理响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从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度,探索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https://news.cri.cn/20220823/63001eed-5fbb-5340-9f9a-32e4681b6bb3.html
7.中国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很荣幸有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这次重要会议上发言,谈一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话题。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趋势造成了混乱,并对全球化、国际安全以及世界未来等关键问题带来了挑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07/t20230707_5666574.shtml
8.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时代趋势,郑重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倡议,科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指明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展现了胸怀天下、面向未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具有https://www.dswxyjy.org.cn/n1/2022/0913/c427152-32524841.html
9.科学网—用科学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科学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自党的十八大(2012年)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以来,在实践层面遭遇到的紧迫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个全新的理念能够有效运转起来?由于当下国际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仍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的现实利益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199977.html
10.宣讲推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历史使命理论;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理论 ;提出了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判断和论断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布局、新观点、新要求;最为重要的是,提出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推进到http://www.lfdjt.com/info_47_2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