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处,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再次强调,“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客观性、历史性、实践性和主动性。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的“历史正确”

18世纪60年代,欧洲发生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工业革命。自此以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世界贸易和国际交往的不断拓展,人类活动扩大为世界性的活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并敏锐洞察到欧洲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提出“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信息技术在产业、社会和政府间广泛运用,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工业化基础上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极大地提升了交流与沟通的效率,国际贸易不再局限于商品的流通,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世界经济分工由工业化早期基于要素禀赋进行资源配置的产业间分工,逐步转变为以垂直专业化、片段化生产、中间品贸易为主要特征的产品内分工,或称价值链分工。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二者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说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历史成为世界历史,那么,在工业化基础上叠加的信息化革命,使人类社会成了“命运共同体”。

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探索与实践,选择了历史正确的一边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走过了一条悲壮坎坷之路。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卷入资产阶级主导的现代化整体格局中。自此,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挽救民族于危难,奋起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的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谋划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构建现代化格局时,通过“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四面八方”政策,统筹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资源,把外部资源作为一方面重要资源,进行了总体考虑。毛泽东同志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苏联获得14亿美元贷款,用于引进156套成套设备,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正确分析当时世界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科学论断,提出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1980年8月,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促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和谐共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应对共同挑战的全新解决方案,也是面向全球的新型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中国始终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应是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应是世界各国联动的协奏曲。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可以通过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集点。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不应由部分国家享有,而应由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允许而且帮助别国搭乘自己发展的“顺风车”,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增进人类福祉的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包容互鉴,共商共建。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应珍惜,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国主张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机制,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求同化异、和睦相处。好事大家商量着办,集思广益,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放大正面联动效应,防止和减少负面外溢效应。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争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作者:李岫,系中央戏剧学院思政部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THE END
1.求是网评论员: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0年岁月的洗礼不断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财富,值得悉心珍视、继承、弘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和平与发展遭遇多重挑战,人类再次走到关键十字路口。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3183181846988893&wfr=spider&for=pc
2.宋才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解析及全球化治理探讨“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把人类命运与共同体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概念。2013年3月习近平在俄罗斯发表公开演讲的时候,向世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声,阐释了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各个国家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联系不断加深,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556128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愿景到现实的伟大实践新闻频道原标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愿景到现实的伟大实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党成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伟大实践。从理念的提出到实践方案的制定,再到打造典范进行试点试验,都遵循了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的规律。 理念的提出: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https://news.cctv.com/2019/08/24/ARTIxs08F8MqHtqiro3WRK8Y190824.shtml
4.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完整内涵提出一周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摘要:构建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和路径:在实施模式上,构筑新型国际关系包括新型大国关系是主要方法;在路径选择上,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为全人类的和平和发展事业作出贡献是重要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一般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发轫于2013年10月24-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周边外交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do?id=78077
5.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WorkTogethertoBuildaCommunityof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Pass on the torch of peac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ustain development and make civilization flourish: this is what people of all countrhttps://wyxy.wfmc.edu.cn/2020/0903/c600a74315/page.htm
6.理响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从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度,探索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https://news.cri.cn/20220823/63001eed-5fbb-5340-9f9a-32e4681b6bb3.html
7.中国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很荣幸有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这次重要会议上发言,谈一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话题。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趋势造成了混乱,并对全球化、国际安全以及世界未来等关键问题带来了挑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07/t20230707_5666574.shtml
8.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时代趋势,郑重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倡议,科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指明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展现了胸怀天下、面向未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具有https://www.dswxyjy.org.cn/n1/2022/0913/c427152-32524841.html
9.科学网—用科学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科学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自党的十八大(2012年)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以来,在实践层面遭遇到的紧迫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个全新的理念能够有效运转起来?由于当下国际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仍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的现实利益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199977.html
10.宣讲推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历史使命理论;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理论 ;提出了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判断和论断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布局、新观点、新要求;最为重要的是,提出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推进到http://www.lfdjt.com/info_47_2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