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背景和国际形势,党的二十大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目标出发,提出了“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的新要求和新实践。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矢志奋斗的共同梦想,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推动发展的先决条件和背景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我们将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坚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而不懈努力,对推动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以中国式现代化铸就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
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世界发展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怎样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发展?这是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应当深刻思考和平与发展问题对中国、世界,乃至对全人类的重要影响。
和平与发展关乎世界各国各民族正确发展方向的选择
一国的发展方向决定国家的道路走向,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显著的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地存在,都必然与其他国家有着客观的联系。因此,必须思考如何选择并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在选择发展方向时必须紧紧围绕和平与发展的共同目标。和平与发展是国际范围内重大且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都要重点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为了完成好这一全世界的共同任务,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平与发展,从经济秩序的构建和政治格局的塑造出发,合理地对待和平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正确看待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历史潮流,又要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行列。当前,与人类文明发展相违背的强国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局面已经破裂,世界正朝着政治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反映出世界上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力量日益强大,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和平之声愈发响亮,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
和平与发展关乎世界各国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
国家制定发展战略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符合本国的国情,而且要洞察世界风云变幻,契合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发展状况。世界和平能为各国的发展提供安定的环境,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各国才能更好地谋求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在总结过去长期落后的发展状况中得出重要经验教训,即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应当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一起共同携手向前。同时,还必须深刻认识到,共同发展能为世界和平提供坚实的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各国普遍实现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才能摆脱贫穷落后与无知愚昧,才能携起手来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的普遍呼声和行动,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既蕴藏着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也提出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风险挑战。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机遇和挑战、看待“危”和“机”的互动关系,善于“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既看到“危”“机”并存,更要透过这一表象挖掘转“危”为“机”的方法论路径。
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一定程度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契机。近年来,西方部分国家表现出了违背世界人民意愿的外交懈怠状态,不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承担为全人类谋幸福的责任担当。例如,在欧洲能源危机影响下,欧洲各国自谋出路,多国先后宣布退出《能源宪章条约》。西方国家这种背弃公认国际关系准则的做法与中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外交策略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以“中国之治”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同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国之间利益冲突较为激烈,局势动荡不安,存在许多“假和平”的外交危机,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各领域。这种危机既是社会形态演变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以正确的策略积极应对,潜在的危机势必酿成大祸,对人类共同命运造成威胁,波及世界上多个国家众多领域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系统观念正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积极锤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转“危”为“机”的本领
要认识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要把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意识转变为具体的对策和实际的行动。如何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善于应对风险挑战和考验,是每一个国家都应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信自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百年奋斗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更是新发展阶段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防范风险的战略定力。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坚持中国的问题由中国人民自己来解决。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在国家面对生存和发展问题时,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保证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新时代要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舞台同样表现得十分明显,尤其在经济、科技、信息特别是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世界正义的一边,站在绝大多数的世界人民一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铸就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义作出精准而全面的概括,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的新智慧与新方案,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稳步提升,对世界产生重大且深远的积极影响,凝聚了铸就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改变国际力量对比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要求凸显了强烈的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质。“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和平基因的传承和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平基因,如“亲仁善邻、和谐万邦”的和平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天下情怀等。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传统文化沃土,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发展,向世人展示出不同于西方的文明发展现代化的新模式。促进全人类的文明交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明智慧,而且饱含着有别于西方以资本主义、两极分化为中心的文明形态,倡导世界各国尊重文明多样性,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特色的文明形态,为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凝聚磅礴文化之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
增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要求,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的强烈愿望,铸就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国共产党走过百余年的历程,经过百余年的艰苦奋斗,为世界和平发展创造了一系列的中国奇迹。
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自觉
一是以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探索出摆脱“三座大山”压迫的民族解放之路,为世界其他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谋求解放缔造奇迹。对中华民族来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经历了极为苦难的遭遇,中国不仅遭受物质利益的极大损失,更重要的是民族尊严和自信心遭到严重践踏。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抗争与不懈奋斗,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具有非同寻常的启示意义,为世界被压迫民族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提供了成功范式,增强了摆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侵略压迫的坚定信心。
二是以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探索出一条符合经济发展落后国家实际的革命道路,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独立自强指明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又一次具有世界重大历史意义的奇迹。在人民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坚决支持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的斗争,引领世界格局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性变革,少数大国称霸世界的局面正在成为过去。
三是以艰苦卓绝的奋斗之气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路径,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而回答并解决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时代课题,推动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四是以开拓创新的治国理念探索出改革开放的创新之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转型的成功模式。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通过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和贡献者。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坚定意志和新的要求。这些新要求既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表现为制定一系列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战略策略主张,也表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战略谋划。当前,“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多边主义之路,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维护持久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舞台上表现出了更为鲜明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的主动精神
一是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胸怀天下,将中国之治贡献于世界,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早已多次被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文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趋重大。中国始终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旗帜,坚持多边主义,构建了以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等区域性命运共同体,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成为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维护者。
二是积极完善伙伴关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筑更加坚固的外交关系网络,巩固与周边国家的伙伴关系,与各国的外交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新型大国外交战略取得丰硕成果,为维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的全球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切实将维护国际秩序落实到行动上。
三是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交流互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是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沟通东亚和欧洲的经济圈,为我国的发展和世界的经济建设提供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带一路’,就是要再为我们这只大鹏插上两只翅膀,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下,不仅能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还可以加强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交流,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四是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情、世情和党情后提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世界现代化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开新路、辟新径,它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文明宝库增添新内容,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提供新动能,表现出中国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国际担当。
【本文作者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研究”(编号23ZDA010)研究成果;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闫鑫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