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二十届三中全会阐明中国改革内在逻辑

罗曼诺夫: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意义,被称为“新征程上的一份纲领性文件”。2万余字的《决定》包括15个部分、60条任务,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无论是“总目标”,还是“七个聚焦”“六个坚持”,字里行间透露着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念。“改革”二字贯穿整个《决定》文件,“体制机制”成为高频词。全会的主题也从全面深化改革上升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重中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报》:紧紧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牛鼻子”,仍是未来中国改革的关键。外界认为,《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力度大、举措实、含金量高。您对此如何解读?

罗曼诺夫:中国共产党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对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战略作了重点部署。这传递出一种信号,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重中之重。同时,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了重要部署。《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资源用于科技创新。中国经济将进一步成为创新驱动型经济体,即高科技行业自主创新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为实现这一点,中国将更加重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这些产业不仅涉及自主开发先进技术,也涉及如何对尖端技术进行风险投资。

这些规划的公开,让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种信心不仅对中国人民,对全世界人民也至关重要。放眼未来,随着中国成为更加引人注目的全球科技引领者,中国经济不会像一些西方国家所言变得日渐疲软。中国将继续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合作伙伴,也将继续增加国际贸易额、扩大联合生产和科研合作机会等。

人们常说,中国经济政策的实施依赖于两只“手”,而西方经济只依赖于一只“手”。在西方,自由主义方法过度依赖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改革者对市场的全能性作用抱有极大幻想。中国改革者则灵活使用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缺陷。西方的标准并不适合用来评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政策。一些西方观点认为,只有减少国家在经济体系中的存在感,才能够将改革政策加以延续,而增加国家的角色则意味着经济衰退,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中国改革正在进行一场严肃考试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历届三中全会相比,此次全会的文件在文字措辞、语言风格方面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

罗曼诺夫:多年来,改革始终是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也成为了历届三中全会文件的关键词。与历届三中全会文件相比,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公报与《决定》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改革”一词频繁与“安全”一词相伴。这种改革与安全的结合是基于当前中国改革所面临的新背景。可以说,如今的中国改革正在进行一场十分严肃的考试,这场考试的主要议题是如何使改革战略适应新形势。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改革举措一直在以和平与发展为特征的国际环境中进行。大多数时候,中国面临的外部条件较为有利,国内拥有许多高技能的工人,物质资源便宜易得。经过几十年的“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的改革举措经历了试验、纠偏和革新的阶段,经济体制逐步从曾经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然而,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地缘政治冲突与国际纷争频发,国际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和平,全球化的红利正在迅速减少。这意味着,当前中国改革所面临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折。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这种变化有着充分、准确的研判,中国意识到需要制定详细而严密的战略规划,以从容、自如地应对这种变化。中国的改革举措之所以在20世纪末取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确的改革顺序——首先采取容易和快速实施的改革步骤,然后落实较为困难的改革任务。一些国际专家认为,这一阶段之后,中国的改革将会进入一个放缓的阶段甚至戛然而止。然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未发生。

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罗曼诺夫:今天,一些西方国家毫不掩饰其减缓中国向更高水平工业层次跃迁的意图,以阻止中国获得新技术。例如,美国采取了一系列遏制中国发展的措施。面对西方大国的贸易与经济制裁措施,以及强行改变中国发展模式的不合理要求,中国表现出了坚定不移的态度,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国家发展道路方面未曾退缩。中国意识到,如果轻易屈服于来自西方的压力,将对国内的改革政策造成巨大损害。

在专注于提升国内改革实效的同时,中国一直致力于深化开放程度。与一些西方国家乐此不疲地为他国制造经济壁垒相比,中国始终支持全球化的自由流动。中国深知,在如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成为全球经济的孤岛。“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一观念已深深烙印在中国的发展基因之中。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也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习近平主席所作的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提到,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全会对于“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提醒,显示出中国对于稳步推进改革的高度重视。这表明,中国正在做出巨大努力,确保国际层面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不会导致经济显著放缓。

对于许多国家而言,未来几年无疑将充满新的挑战,中国也不例外。纵然面临种种可能的困难和风险,习近平主席的坚强领导将保证中国继续在提质创优的改革道路上前进。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零敲碎打。着眼未来,中国的改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辅以更大的政治意愿,并实现改革政策各方面的全面协调,而中国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我深信,即使在逆全球化阴影笼罩之下,中国开放的大门也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王俊梅

网络编辑:王晏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 )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https://www.shuashuati.com/ti/ae4edd91b79e4343a4fe2ec368225623.html
2.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金句——2019年1月23日,在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https://www.nmg.gov.cn/ztzl/xyesdjgxsd/toutiao/202312/t20231218_2427889.html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https://www.wbc.edu.cn/plus/view.php?aid=3116
4.学习进行时读懂中国,需要读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要继续做好自身改革这篇大文章,既扩大开放之门,又将改革之路走稳。要更加主动对接高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jg5MDMxOQ==&mid=2247538296&idx=1&sn=1745f35634c261bc568938fbc444dd0b&chksm=fe1ac6d8c96d4fce46b80e9007d87812acfc42da69d74a12fc025bd6714dce7462081530bf3d&scene=27
5.走中国道路,给世界信心光明日报10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在经济界引发热烈反响。接受采访的经济界人士一致认为,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深刻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重要经验和启示、世界意义和影响,提出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向世界宣示了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为https://news.gmw.cn/2018-04/11/content_28277618.htm
6.十九大后,习近平对中国经济给出8大论断明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将有哪些新作为,值得期待。 4、中国开放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11月9日,习近平同特朗普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对话会闭幕式并致辞 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今天,习近平的这份表态无疑给全世界吃下“定心丸”。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11706
7.廊坊大讲堂对外贸易持续增加,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2013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外资大幅增加,日益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热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表1)。http://lfdjt.com/info_13_3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