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在《求是》2022年第17期,习总书记发表的“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文中,对中国未来开放发展持怀疑态度的疑问,给予斩钉截铁地回答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发展格局

如果我们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大进大出、两头在外进行国内国际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简单地称之为“旧发展格局”的话,那么可以发现,这种发展格局的最显著的宏观经济表现,就是进出口占国民收入比重、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都比较高。相应地它的微观经济表现,是进出口中外资企业贡献大,出口中含有较大份额的进口值。简单来看,就是旧发展格局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增长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不仅技术,而且市场也主要是依赖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而我国自己则成为全球加工制造生产的平台。

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明确,这种旧发展格局在2006年达到峰值,而后因我国扩大内需战略作用奏效,而出现一路向下调整的基本态势。到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时,我国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确立。如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19年的近32%,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最高时的10%以上降至目前的1%左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很显然,2006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规模的不断加大,我国发展格局演变中重要的特征,是经济增长开始逐步摆脱对西方国家的要素依赖,如提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国家目标、开始重视利用自己的市场等,不仅继续加入全球价值链向世界开放,是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制造车间,而且国内市场也逐步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台。

构建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开放

发展格局确立要让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绝不意味着未来发展可以不利用外国的要素,更不意味着结束对外开放实施闭关锁国,而是要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让更多的国内外发展资源更深入地参与中国嵌入的全球创新链。强调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绝不是否定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而是要使得对外开放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满足国内人民需求为目的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种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一方面是主要利用自己的市场和要素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市场和要素进行自主创新,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另一方面,是要在开放中而不是封闭中参与有全球创新链合作,寻找自己合适的参与位置,逐步步入以我为主的技术创新轨道。

第一,需要把自己的市场向全球进一步开放,不仅可以据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从而发展本国的创新经济,而且也可以为世界供给创造需求,为长期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来自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即中国的开放发展一方面能让强大的国内大市场具有“向内集聚资源”和“向外集聚资源”的双重作用,强化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凸现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的趋势下,对于外资来讲,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体现在它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连接的纽带和相互促进的动力。

第二,需要利用庞大的内需去链接、联通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以国内市场拉动或驱动国外市场,以国外市场完善和壮大国内市场,打通经济循环在各关键环节的痛点和堵点,实现市场利用的自我控制和自立自强。例如,我们可以用国内强大的市场容量所决定的巨额订单,主动向发达国家企业发出逆向外包的订单;或者基于国内市场需求,鼓励中国企业去国际上并购一些仍然有生命力的企业,以其高级劳动力、设备和技术知识为我所用,助推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

第三,需要通过吸收外部世界的各种资源、资本和信息,来克服我国国民经济系统内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即与外部进行积极广泛的交流,全力吸收来自外部的负熵,来克服内部的熵增现象,实现系统的均衡发展。如果我们的思维陷入封闭保守,如果不愿意在扩大内需中坚持开放和改革,不能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连接起来进行能量的交换,那么我们极有可能陷入严重的内卷,从而使国家经济升级停滞。

第四,需要参与全球创新链分工,在合作中实现高水平自主创新。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形成完全由自己国家控制的全球创新链,更不可能在封闭环境中完成创新链中各种复杂的知识、技术和产业创新工作。国家之间只有根据自己的动态比较优势参与某些环节的分工,使各个环节实现紧密的配合才可能实现全球创新的目标。

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需要克服三大障碍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们能不能把已经开放的大门继续开大,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思想观念;二是外部环境;三是对内开放或国内改革。

其中,第一个方面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问题。现在流行一些不利于中国进一步开放国门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其中主要是:一是认为要搞国内市场主导的双循环了,今后的着力点是“自给自足、自力更生”,因此对外开放的地位下降了:二是认为我们在很多领域对西方产业和技术的替代能力、创新能力已经很强,对外开放的作用和必要性不如以前了,今后不是我们要对接国际规则问题,而是世界要对接中国规则的问题了;三是对外开放中要坚持“以我为主”,过去注意多方利益平衡、讲究方式策略的原则不适用了;四是以开放、发展要守住安全底线为由,反对通过进一步开放、发展来提升国家安全;等等。显然,这些什么都要以我为主、人家必须按照我的规则来改的思想如给占据上风,将会严重影响和阻碍我国在新形势下的开放步伐,从而最终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个方面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当代中国的开放主要是面向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加入美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红利。但是如今美国不仅主导西方发达国家在战略和政治层面上对我进行遏制、打压,而且在贸易、产业、科技等方面对我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摩擦,同时千方百计寻求在全球价值链上排挤和脱钩中国。这方面最重要的表现,是在对华关系中嵌入敌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素,以将国家安全泛化、极化来追求构建所谓“友岸外包”。俄乌冲突对世界格局演变和我国发展环境带来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影响,是世界会不会重新出现以中俄为一方、以美欧日为另一方的“两大集团”和两个“平行体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的实践证明,冷战时期形成的“平行体系”,不仅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发展利益。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了在内需主导下更大力度地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把已经开放的大门继续开大,需要我们:

二是要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整工业体系及制度等优势,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坚定地与各种敌视和恶意作斗争,继续拥抱新型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主导全球产业链重组的现象,对中国来说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结束,而是经济全球化的形式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其中最本质的变化,就是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结束,而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开始,即中国要利用自己的强大的全国统一市场,逐步形成以内需为主要驱动力的全球价值链,今后国门大幅度的开放,都要在内需主导的力量下进行。今后,我们一方面要在暂时难以与美欧日沟通的情况下,尽力实施各种可能的单边自我开放措施,为世界经济增长创造市场需求,吸引全球商品、要素、资源的广泛供给;另一方面利用内需发展创新经济,争取科技的自立自强。这是取得发达国家的尊重和平等地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多边主义,尽力避免世界分裂成“两大集团”、两个“平行体系”,拆墙而不筑墙、开放而不隔绝、融合而不脱钩。

THE END
1.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像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并且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方案。比如“一带一路”倡议,这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让中国在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对外开放对中国有着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它让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国际影响https://wenku.baidu.com/view/9330f14607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c4.html
2.以区域开放布局优化推进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不仅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我国推进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全面开放,区域对外开放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下,我国区域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开放格局持续优化。但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到内陆、由东向西渐次推进的,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2/t20241213_5822213.shtml
3.主题教育有声课堂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I4MDI3OQ==&mid=2652791599&idx=5&sn=5bcef536145107b763486d19c2ca4613&chksm=bd0161978a76e881e158998c64ec1001e6a0a49905bd074665ec2b9828315a6a62f9930847e1&scene=27
4.学习问答34.如何理解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举办进博会是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郑重承诺,充分彰显了以实际行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国形象和责任担当。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767352
5.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几个重要论断当下我国社会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市场思维都较改革开放之初有了显著的变化,市场需求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指向标,加之我国人口众多,伴随着国民收入持续增长,对先进科技成果的消费需求广阔且潜力巨大。其二,伴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我国的社会需求直接对接全球先进科技成果,这无形中给我国科技创新带来竞争压力,进而https://www.dswxyjy.org.cn/n1/2020/0628/c428053-31762012.html
6.重温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早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就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984年在与国际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邓小平又一次提到了中国的自力更生问题,但同时他也强调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邓小平在谈话中明确指出,“像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107584
7.中国突启第三轮改革开放全民福利时代来临?转自微信公众号如果说78年的改革开放是第一轮,那么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无疑是第二轮改革开放,如果博鳌论坛中的系列承诺难能得到落实、兑现,无疑是第三轮改革开放的起点,对于中国更深入融入全球体系,更加自由开放,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契机,将开启数十年的国运。 当初,我们入世的系列承诺,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结https://gsjm.gdufe.edu.cn/2018/0411/c3640a95713/page.htm
8.问诊2024中国经济朱天:经济恢复难,关键要认清中国经济增长的习近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但市场化改革的进度快慢,还不足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近些年的显著下行,也不能解释2021年(尤其是上半年)的经济景气现象和普遍的乐观情绪。过紧的收缩性的货币金融政策和行业监管政策,很可能是导致投资大幅下滑的更加直接的原因。 https://www.guancha.cn/ZhuTian/2024_01_23_723062_2.shtml
9.百年大党与中国之治中国共产党实现有效治理的经验路径但是,党中央明确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也是改革,扩大开放是新时代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将加快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对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响力。不论国际https://www.wxrb.com/doc/2021/05/10/86471.shtml
10.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特点对新时代的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一直秉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将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放眼学校劳动教育7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的总趋势是曲折的,并且中间的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最初坚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到如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为构建新时代劳动https://www.fx361.com/page/2020/0503/6617723.shtml
11.有“服”同享服贸会“朋友圈”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力——中国围绕推动服务贸易开放合作,习主席提出“提高开放水平”“扩大合作空间”“加强服务领域规则建设”和“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4项重要举措,这在参会组织、机构、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中引发热烈反响。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表示,中国进一步扩大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2109/t20210906_13205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