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重点聚焦中医体质学与基因组、表型组、代谢组、免疫组、微生物组等多组学联合,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研究。欢迎有志研究九种体质的学者共同开展筛选不同体质在以多组学为核心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研究,绘制九种体质分子图谱,构建国际领先的体质数字生命模型。
一、团队简介
王琦院士带领团队发现并证实中国人的九种体质类型,开创人类体质分类模型研究,使医学研究从疾病医学向人类体质分类系统生物体跨越,实现并保持我国中医体质学研究在国际的首创和领先地位。整体、活体、动态、多维研究人类个体差异现象,从宏观到微观,从表型到基因型,从基因型到肠道菌群等多组学,结合人工智能等方法的系统综合,开展不同体质的系列研究,进行个体差异的健康状态综合测评,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不同体质类型提供了三大证据,即体质表型的遗传证据、体质生物生理特征证据、体质与疾病风险证据,实现体质辨识的客观化。建立人类体质分类模型研究三大方法体系,即九种体质分类体系、多维健康信息获取体系、个体化诊疗体系。
王琦院士带领团队发起“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获国家领导人重要支持批示;主持制定我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为首次世界上建立人群体质分类行业标准;中医体质辨识作为首个被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中医内容,惠及亿万民众,为慢病防控和治未病提供抓手,解决了中医药参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技术难题,成为健康中国进程的重要方向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王琦院士团队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联合办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是我国第一家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创办的书院,由104位院士、国医大师、国学大师任特聘教授,王琦院士任院长。同时,王琦院士团队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也均有合作开展中医体质学研究。
二、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一级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研主要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痰湿体质易感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以及调体治未病的作用机制研究(81730112)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研究(17ZDA331)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复工复课后聚集性传染隐患的新冠肺炎中医药调体防护研究(2020YFC0845200)
4.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中医治未病与建立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体系的战略研究(2021-XBZD-1)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肠道菌群-胆汁酸途径研究“痰湿调体方”干预痰湿体质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81973714)
代表性学术论文和论著:
1.王琦,朱燕波.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7-12.
2.LiXM,WangQF,SchofieldB,LinJ,HuangSK,WangQ.ModulationofAntigen-InducedAnaphylaxisinMiceby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mula,GuoMinKang[J].The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2009,37(1):113-125.
3.ZhaoSP,WuZS,ChenY,LiangX,BaoL,LiP,SunRR,WuYL,LiLR,WangQ.ProtectiveeffectofHuaTanQuShidecoctionagainstliverinjuryinratswith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Biomedicine&Pharmacotherapy[J].2017,91:181-190.
4.YuR,LiuD,YangY,HanY,LiL,ZhengL,WangJ,ZhangY,LiY,WangQF,WangQ.Expressionprofiling-basedclusteringofhealthysubjectsrecapitulatesclassificationsdefinedbyclinicalobservationinChinesemedicine[J].JournalofGeneticsandGenomics,2017,44(4):191-197.
5.王琦治疗62种疑难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6.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代表性学术成果:
1.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
2.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
3.《中医体质学》,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2010
4.过敏体质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2013
5.痰湿体质治未病系列研究及在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和慢病防控中的应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
6.第八届树兰医学奖,2021
主要学术兼职: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
2.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
3.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过敏性疾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
4.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5.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会长
王济,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学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峰学科中医体质学科后备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与治未病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助理。
1.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专项“基于中医体质辨识和多模态技术的老年心身健康评估体系及服务模式研究”,2020YFC2003100,2020/07-2023/07,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DNAtrap介导EOS-DCs细胞串话研究过敏调体方“异病同防”的机制,82174243,2022/01-2025/12,在研,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辨体论治”思想研究调体方药过敏康通过肠肺共调节“菌群-PRRs-DCs”轴防治过敏性疾病的机制,81973715,2020/01-2023/12,在研,主持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医体质治未病传承创新团队,2021/01-2023/12,ZYYCXTD-C-202001,在研,主持
1.全生命周期中医体质辨识方法研究:主持《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英文版、婴幼儿版、育龄妇女版的研发,参与成年人版、青少年版、老年人版中医体质量表的修订,主持《中医体质学术语标准》,参与《成年人中医体质调理指南》、《老年人中医体质治未病干预方案》等行业标准的制定。取得著作权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基于体质分类辨识与干预的中医健康管理体系构建及推广应用。
2.中医药调体防治过敏性疾病研究:从细胞免疫平衡、以及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微生物组角度研究过敏体质发生的机制。发现王琦院士过敏性疾病经验方可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DC)、嗜酸性粒细胞(EOS)功能、Th1/Th2平衡、Th17/Treg平衡防治过敏性疾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3项,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最高影响因子10.26。
3.中医体质治未病与养生保健研究:主编出版《中医体质营养学》专著;副主编《中医未病学》、《中医康复保健导论》、《亚健康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教材,《中国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中医健康医学概论》专著;参编《中医体质学》、《中医治未病学概论》教材,《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发现》、《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专著等。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
2.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过敏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3.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学分会中医治未病学组副组长
4.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会长
5.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
6.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专业委员会委员
赵晓山,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特聘首席专家,现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证候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与治未病传承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首批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受邀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评审组专家和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等。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亚健康湿热证肠道菌群诱导血尿酸升高的“炎症—代谢”Crosstalk机制及四妙丸的干预作用,81830117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专项“课题:基于中医体质辨识和多模态技术的老年心身健康评估体系及服务模式研究”课题一老年人心身健康状态的中医分类辨识技术研究,2020YFC2003101
3.广州市科技计划民生科技攻关专题:四妙丸干预湿热体质预防高尿酸血症的肠道菌群/炎症小体调控机制研究,201903010069
1.JiS,HanS,YuL,DuL,YouY,ChenJ,WangM,WuS,LiS,SunX,LuoR,ZhaoX.JiaWeiXiaoYaoSanameliorateschronicstress-induceddepression-likebehaviorsinmicebyregulatingthegutmicrobiomeandbrainmetabolomeinrelationtopurinemetabolism.Phytomedicine.2022Jan15;98:153940.doi:10.1016/j.phymed.2022.153940.
2.LuH,YouY,ZhouX,HeQ,WangM,ChenL,ZhouL,SunX,LiuY,JiangP,DaiJ,FuX,KwanHY,ZhaoX,LouL.CitrusreticulataepericarpiumExtractDecreasestheSusceptibilitytoHFD-InducedGlycolipidMetabolismDisorderinMiceExposedtoAzithromycininEarlyLife.FrontImmunol.2021Nov19;12:774433.doi:10.3389/fimmu.2021.774433.
3.YouY,HeQ,LuH,ZhouX,ChenL,LiuH,LuZ,LiuD,LiuY,ZuoD,FuX,KwanH,ZhaoX.SilibininInducesG2/MCellCycleArrestbyActivatingDrp1-DependentMitochondrialFissioninCervicalCancer.FrontPharmacol.2020Mar12;11:271.doi:10.3389/fphar.2020.00271.
1.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
3.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
4.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5.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中国中药协会消化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常务委员
三、招聘计划
(一)招聘方向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合作导师
招聘方向
招收类型
招收人数
中医学
中医体质学
王琦
1.中医体质与代谢组学研究;
2.中医体质与表型组学研究;
3.中医传承研究
科研博士后
2
王济
中医体质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1
王济、赵晓山
中医体质与微生物组学研究
1.中医体质与代谢组学研究
代谢组学研究对生物体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相对关系。王琦院士带领团队研究不同体质的代谢特点,并在血液、尿液代谢组学研究中发现,痰湿体质、气虚体质与平和体质人群相比,在能量代谢、脂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上具有明显差异。同时,采用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系统也发现不同体质具有不同的代谢特点。
现招聘具有代谢组学研究基础的博士后。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医体质分型的代谢组学研究,挖掘不同体质之间的生物学区别标签和同种体质人群的特异生物标签,以及研究生命不同阶段体质变化的代谢关键指标,为预测体质变化趋势提供依据。
2.中医体质与表型组学研究
表型是生命体的生物特征,中医体质与表型组学在生命、疾病的认知上有内在联系。王琦院士团队建立九种体质类型的“表型-基因型”的关系网络研究,展示出良好的研究前景。
现招聘具有表型组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基础的博士后。以九种体质分类系统将人体与环境、健康与疾病的表型与基因型深度融合,通过人类表型组学揭示体质分型的本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构建并完善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中医健康医学、中医未病学六大学术体系,开拓中医原创思维等新领域。临床上提出辨体-辨病-辨证“三辨”诊疗模式、主病主方论等,擅治过敏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男科疾病。熟谙经典,情系苍生,体现人文情怀,为名老中医道术结合的范式。
现招聘中医理论功底扎实、有志于中医学术传承的博士后。用现代化传承模式深入开展王琦国医大师思维导图道术结合的全景式研究。
4.中医体质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机体免疫调节失衡是偏颇体质形成的重要机制。尤其在过敏体质形成,以及过敏性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医大师王琦院士研发了系列调体方药,用于防治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荨麻疹、过敏性肠炎汤等均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5.中医体质与微生物组学研究
人体健康状态受到肠道微生态影响,菌群失调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中医体质学研究已证实,不同体质类型有其特异的微生物组学特征。偏颇体质的形成也与肠道菌群结构或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
(二)应聘条件
1.符合招收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基本要求:遵守国家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身心健康,热爱中医药事业。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7年1月1日以后出生),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2.近三年具有本人作为主要负责人的高质量学术成果,例如在本人专业领域国际期刊发表优秀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申报科研课题等。
3.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助力合作导师团队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能适应多课题、快节奏的工作环境。
4.本校培养的博士,一般不能申请进本校同一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本校在职职工,不得申请进本校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支持措施
1.薪酬待遇: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本部计划内博士后工资待遇每年18万,学校为博士后缴纳保险和公积金。入选“壶天博士后计划”者,另行发放绩效奖励两年共计5-10万元。学校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单位、合作导师及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自筹经费博士后、在职博士后、联合招收博士后待遇按聘用合同或工作协议执行。
2.生活保障:校本部博士后(不含在职脱产进站人员)可按规定申请校内博士后公寓。
4.其他支持:博士后期满出站前,符合条件者可参加学校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学校对其提出评定意见。在站期间取得标志性学术成果者,出站后可申请进入学校高层次人才计划“壶天青苗学者”,进入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培育特区,给予硕导或博导资格。
1.申请材料要求详见《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申请进站材料目录》(见附件)。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杨星哲老师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技术支持:北京神州硕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如您对我们的服务有好的意见或建议请致电:010-84817872
中国博士人才网立足中国面向海外!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域引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