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中科院走过了怎样的70年?科普动态

作者:王扬宗(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科学院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诞生。70年来,中国科学院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几代科学院人不懈努力,勇攀高峰,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已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在共和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根据历史资料和文献,对中国科学院对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贡献略作简要介绍。挂一漏万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指正。

1949年-1978年:

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重要奠基者

国家科学院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而出现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17世纪后半叶,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1660年),法国建立了皇家科学院(1666年)。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模式,前者根植于研究者的个人兴趣,自主性较强;后者类似于法国公务系统的一个分支,得到国家的赞助因而深受政府的影响。随后欧洲大陆出现的普鲁士科学院、圣彼得堡科学院等都是仿效法国科学院建立起来的,都对本国的科学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国家科学院姗姗来迟。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和北平研究院分别成立于1928年和1929年。1949年,国民党政权从大陆撤退时,中研院的绝大部分和整个北平研究院都留了下来。中国科学院主要是以这两个机构为基础,并接收了其它公立私立研究机构后重新整合组建而来的。

北京文津街3号中科院院部(1950-1966)

组建中国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为发展新中国科技事业采取的重要措施。新的国家科学院不仅是一个国立研究机构系统,最初也是统筹和领导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机构。中国科学院被赋予了特殊的国家使命,成为带动全国科学发展的“火车头”。

1.“三位一体”与“五路大军”

中国科学院建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得到快速发展。成立仅五年,院属研究所就超过40所,人员突破万人,远远超越了中研院和北平研究院的规模。50年代末60年代初,院属科研机构经过调整,形成了约100余所的规模。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从全国优秀专家中选聘学部委员,进一步加强了中科院全国学术中心的地位。1956年起,中科院开始正式招生和培养研究生,1958年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至此,中科院初步形成了科研机构、学部和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

1955年6月,学部成立大会期间生物学组进行讨论

中国科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带动了我国科学技术体系“五路大军”的形成和发展。

l上世纪50-60年代,中科院与高校系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帮助北大清华等高校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尖端科学技术专业,与全国高校合作开展了全国自然资源的考察等重要科研工作,完成了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等重大突破。

l中科院为国防科研机构输入了大批人才,16研究所先后整建制地划归到国防部门,还有几个研究所划归其它行业部门。

l50年代末,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成立了省级分院和大批的省级分院所属研究所,60年代初期的调整整顿期间,这些省级分院及其所属研究所又转变为地方研究机构,成为地方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力量。

2.新中国科技事业的“火车头”

早在1949年7月建立国家科学院议案中就提出:“设立国家科学院,统筹并领导全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事业,使科学、教育与生产密切配合。”1954年初,党中央提出了以建设中科院为中心的全国科研体系。

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用极大的力量来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由此全国科技界出现了“人心向院”的局面。

1957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我国的科学研究工作系统,应该由中国科学院、高等学校、中央各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和地方的研究机构四个方面组成。在这个系统中,中国科学院是全国学术领导和重点研究中心,高等学校、中央各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包括厂矿实验室)和地方所属研究机构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广阔基地。”

3.主导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

1955年10月,中科院开始进行第一个至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远景计划的讨论与制订。1956年3月,中科院提出了《中国科学院十二年内需要进行的重大科学研究项目(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部分)》共53项。这一规划为稍后国家制订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做了准备,所提出的重大任务大都被纳入了国家科技远景规划之中。

1956年3月起,以中国科学院各学部的学部委员为基础,集中全国600多名科学家参加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从13个领域提出了57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这是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规划的制订与执行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科学院的方针与任务。该规划的实施,实现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突破,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基础。

4.培养研究生创办首家研究生院

195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颁布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草案)》,该条例是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工作条例,标志着研究生教育走上正轨。9月6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积极培养科学研究工作的新生力量》指出“正规的研究生制度的建立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开始,以后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应当建立正规的研究生制度”。1956年中科院招收首批研究生,拉开了新中国正规研究生教育的帷幕。1964年,中科院在中关村试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965年7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试办)首届二班全体师生合影

1977年9月,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求报告”,提出在北京设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10月上旬,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决定在中国科学院率先恢复研究生制度。1978年3月1日,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在北京正式成立。

5.奠定我国主要学科领域基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配合“两弹一星”攻关,开拓了许多国际上新兴、国内完全空白的科技领域,研制成功一大批新型材料、特种元器件、精密仪器和测试设备,在核武器研制、核燃料工业的开拓、弹道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为“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此期间,中科院率先在我国开拓出一批新型科学技术学科核心领域,包括计算机技术、半导体、电子学、自动化、原子能、近代力学、喷气技术、国防光学、国防声学、应用数学等学科,核爆炸侦查,高能燃料,探测技术,空间物理,红外技术,高温合金,超纯金属,特殊无机、有机、高分子和复合材料,光学精密仪器、卫星观测与轨道预报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奠定了我国尖端科技许多学科和领域的基础。

6.“科学十四条”与“七十二条”

1961年7月,国家科委党组、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即“科学十四条”)与聂荣臻的《关于当前自然科学工作中若干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经中央批准正式以中央文件下发。“科学十四条”是中科院党组深入调研和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出台的。“科学十四条”不仅适用于中国科学院,也在全国科研机构中执行,深受科学界欢迎,被邓小平同志誉为“科研机构的宪法”。

为了贯彻“科学十四条”的精神,1961年9月中国科学院制订颁布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暂行条例》,即“七十二条”,明确研究所的中心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的规范。这一文件构成了院属单位管理制度的基础。

“科学十四条”和“七十二条”等对我国科研机构正确地贯彻和执行知识分子政策,保障科研工作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79年-1997年:

中国科技体制建设和改革的探索者

1977年至1979年,中科院在全国率先恢复正常的科研工作秩序,筹备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启动科技事业对外开放和科技体制改革,不但在科技界的拨乱反正中起到了领导作用,而且引领带动我国科技界走进“科学的春天”。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科院多次调整办院方针和定位,走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前列。

1980年,中科院应约为中央书记处组织科技讲座。图为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先生主讲第一讲“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1.从中科院科学基金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81年5月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期间,89位学部委员联名写信向中央建议国家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资助面向全国的基础性研究。该建议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82年3月2日成立。从1982年至1986年,该基金共资助4424项课题,资助总金额1.72亿元,其中高校占资助金额74.8%,中科院占14.6%,有力支持了全国的基础性研究。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的建立,为我国基础研究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此为基础,国务院于1986年2月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倡导“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中科院学部委员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呈送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技术的建议书》。3月5日,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立即会同有关部门,组织200多名专家通过大量调研,制订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并拨出百亿元专款于次年付诸实施。

“863计划”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技术各领域研究的发展,还带动了我国科技计划体系的建立。1997年,国家出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大幅提升了中国基础研究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有力促进了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

3.学位和博士后制度

1981年2月,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成立。同年11月3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五个学部和中国科技大学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开始授予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82年6月,经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授予马中骐等博士学位,这是新中国授予的第一批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

1984年5月,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进行博士后制度试点,高能物理所和理论物理所在全国率先试行。1985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全国正式推行博士后制度。

1982年新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马中骐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

4.建立院士制度倡导设立中国工程院

1984年1月,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宣布学部委员为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1991年,中科院学部委员在增选工作中断10年后恢复,并实现了增选制度化。

1992年4月,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等6位学部委员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中国工程院的筹备工作随即启动。1993年2月4日,中科院和国家科委联名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有关问题的请示》,提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建议。同年10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并同意学部委员改称院士。1994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了这一决定。我国的院士制度由此正式确立。

5.开放实验室

1984年底,中科院组织全国同行专家对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和一些基础较好的实验室进行评议,提出了“开放、流动、联合”的基本方针、研究实体相对独立的组织模式、定期检查评议的竞争机制。

1985年7月,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和17个实验室首批对国内外开放;1987年8月,第二批21个实验室对外开放。1986年12月,中科院上海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次年初对国内外开放。中科院的开放实验室建设带动了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6.“百人计划”

为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中科院于1994年初公布《中国科学院关于实施“百人计划”的意见》,计划在2000年前按学科领域的需要,从国内外公开招聘100名左右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跨世纪的高层次学术带头人。

“百人计划”引进了一大批学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不仅缓解了人才断层的急迫需求,支撑中科院平稳实现了人才队伍的“代际转移”,还开启了我国科技人才引进的先河。此后,国家和许多地方陆续启动了一系列人才计划,大多借鉴和参考了“百人计划”的做法和经验,为世纪之交我国科技人才的“代际转移”的顺利过渡起到了关键作用。

1997年,百人计划首批入选者与院领导合影

7.这些高技术企业背后都是中科院

早在1980年10月,物理研究所陈春先研究员率先在中关村创办“北京先进技术服务部”,引起较大社会反响。1983年1月,中央领导同志做出肯定的批示,迅速带动了全院技术开发企业的兴起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形成。1983年,中科院与海淀区合资建立了我院最早的科技开发公司——科海新技术联合开发中心,到1988年营业收入达到1.5亿元。至1988年,院所两级高新技术公司达到388家,从业人员近8000人,销售额达到10亿元。

深圳特区建设初期,院属机构就给予了大力支持。1985年7月,院市合资建立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在深圳南头奠基。这是我国内地最早建立的科技工业园区。深圳科健集团有限公司1994年成为中科院第一个上市公司,也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我国首家高技术公司。

至1997年,中科院系统企业营业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达57家,包括联想集团公司、中国大恒公司、成都地奥制药公司、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北京三环新材料高科技公司、上海尼赛拉传感器有限公司、中科实业集团等。这些新兴高技术企业为我国高技术企业的创建和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

1998年-2011年: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先行者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际竞争态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1995年,党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底,中科院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1998年2月4日,江泽民同志批示要求中科院“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1998年6月9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中科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1998年7月9日,中科院召开知识创新工程动员部署大会,试点工作随即展开。

知识创新工程的基本任务是:形成和保持强大的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加速最新科技知识的传播,全面推进知识和技术转移,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技咨询,建设和保持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队伍,不断加强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建设。

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10多年中,中科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发挥出科技国家队的核心骨干作用和改革先行者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积累了经验。

1.凝练科技目标调整科技布局

在知识创新工程实施期间,中科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科技布局和研究机构调整优化:一是在若干新兴交叉领域先后组建了一批法人研究机构;二是加强研究所整合;三是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共建了一批研究机构;四是对一批科技方向有重大调整的研究所进行更名;此外,还在交叉新兴学科方向新建了一批非法人研究机构和多个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

中科院按照领域前沿、重要方向、重大项目三个层次,部署实施了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到2008年,共部署重大项目111项、院重要方向项目1268项,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国家天文台揭牌

2.科研条件显著改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知识创新工程实施期间,中科院将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园区环境和科研装备条件作为重要任务,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科学装置、一流的科研仪器设备、战略生物资源库和野外台站网络,大力推进科研装备的自主研制,建设信息化科研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信息与文献情报服务体系。

创新工程期间,中国科学院陆续建成并新建一批大科学装置:包括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II期改造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改造工程、HT-7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LAMOST望远镜、上海光源、蛋白质研究设施、云南种质资源库、遥感飞机、海洋船等。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成,已经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

上海光源

在国家支持下,全院引进杰出人才规模调增为每年100名左右,先后启动了“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爱因斯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等,建立了海外评审专家系统。

中国科学院还将科研园区的改造建设与科技布局调整紧密结合,促进学科交叉与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室科研环境建设,使中科院科教园区环境与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引领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

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方面,中科院逐步改革了人事管理制度、资源配置制度、科技评价制度、科技奖励制度等,建立了以院章为基础的制度体系。

2006年3月,中科院正式颁布了《中国科学院章程》。院章是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法”,以此为依据,中国科学院颁布了《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并逐步建立以院章为基础的规范化的制度体系。

2004年12月29日,胡锦涛同志考察中科院工作,充分肯定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的成绩,希望“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仅要创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

2011年至今:

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引领者

作为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赋予中科院更重大的使命,中国科学院的“率先行动”计划引领着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

1.“四个率先”

2011年7月25日,中国科学院确立了“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他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科学院新时代改革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全国科技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三个面向”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实现“四个率先”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目标:

l到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骨干引领作用。

l到2030年左右,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为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2014年8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率先行动”计划给予充分肯定,进一步提出“三个面向”要求。他指出:“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3.引领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遵循不同性质科研活动的规律,中科院把研究所分类为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卓越创新中心、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研究院、主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特色研究所、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科学研究中心等4种类型。

2017年1月18日,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完成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后,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中科院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结合谋划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共建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强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积极构建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逐步形成了“院部抓总、区域/领域主战、四类机构/研究所主建”的改革创新发展新格局,引领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中国科学院新时代改革创新发展新格局(摘自《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结语

70年来,中科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以上只是简略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当然,中科院最直接的使命是“出成果”,特别是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成果。

最后,请允许我们摘录中科院官网所归纳和总结的部分代表性成果作为本文的结束: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以及载人深潜、深渊科考关键核心科技问题的攻克,为国家安全和战略科技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成功研制第一台计算机、曙光超级计算机、龙芯系列通用芯片,到单精度千万亿次超级计算系统、寒武纪人工智能处理器,在我国计算机技术自主创新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从发出中国第一个电子邮件,到建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网通与无线传感试验网,成为网络科技和网络产业的开拓者。

——从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到煤制乙二醇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煤合成油技术、煤制烯烃技术及工业化应用,不断开辟我国化学工业的新方向和生长点。

——从陆相成油理论,到海相成油的探索,为我国摘掉贫油帽子、大规模开发油气田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

——从自主研制的氯霉素、青霉素,到原创的青蒿素合成、丹参多酚酸盐、盐酸安妥沙星,在我国药物自主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从开创中国海洋养殖业,到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到生物育种,引领了我国高新农业科技的发展。

——从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首次证明诱导多能干细胞、人类基因测序、首次实现体细胞克隆猴,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重要原创成果。

——从开创数学机械化证明、有限元方法,到多元复变函数论、辛几何、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登上世界数学的高峰,奠定了数学研究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

——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建成上海光源、“中国天眼”FAST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打造了多学科创新的重要平台。

——从铁基超导纪录刷新,到中微子振荡模式、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三重简并费米子的研究,在物理学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从暗物质卫星“悟空”发射成功,到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遨游太空,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科学院必将对推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跨越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THE END
1.国家开放大学时讯网11月19日至20日,国家开放大学2024年教学工作部署活动暨校务委员会全体会议在青岛召开。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总部新闻 中国电大报 MORE 王启明:明晰目标?找准支点?再立新功 一体化协同?打造国家开放大学“三张名片”2024/07/12 王启明:数字赋能终身教育 服务学习https://cms.pt.ouchn.cn/publish/sxw/
2.安徽开放大学安徽广播大学1979年2月正式创建,是全省唯一一所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省属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实行省校、市分校、县工作站三级办学。省校设在合肥,现有桐城路398号、375号和九华山路3号三个校区,占地86亩,校舍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万平方米。省校现设开放教育https://www.ahtvu.ah.cn/portal/index
3.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登录网址什么?开放大学学历被国家承认的法律依据:《教育部劳动人事部关于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若干问题的通知》((83)教计字112号)规定:各省、市、自治区广播电视大学学员,学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按照教育部批准的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经过合乎规定的考试,成绩合格,取满规定学分,在学期间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状况经办学单位按照学籍管理办法鉴定https://www.zikao023.com/zkdy/365389.html
4.国家开放大学门户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学籍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学生学籍从入学注册起8年内有效,达到学籍有效期而未毕业的学生学籍自行终止。为做好国家开放大学学生管理工作,学校拟对2016年秋季入学但未毕业学生的学籍进行集中清理,学籍状态标记为“退学”,学信网对应学籍予以退学处理。现将该批学籍自行终止学生名单予以公示,具体名单http://www.ouchn.edu.cn/tzgg/a6ce27de52b14c57aa2307e40b3f7e12.htm
5.关于组织参加国家开放大学2024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工作部署活动的依据国家开放大学《关于开展国家开放大学2024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工作部署活动的通知》要求及安排,定于12月17日(星期二)上午9:30—10:30以远程视频形式开展 2024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工作部署活动。请各市开大(电大)认真组织、参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详情见附件。https://hnou.open.ha.cn/jwcn/jwcnnews_news/show-61396.html
6.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通知 院校政策 研途之光│李杰:逐梦绿色新能源 温州肯恩大学校园开放日预告| 12月1日,在温肯遇见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硕士课程—线上公开课11月19至22日 江苏海洋大学我校召开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杭州师范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日程安排 2025年深圳https://yz.chsi.com.cn/
7.100个有趣的网站布里斯托大学开放中国影像数据库,提供 20,000 多张中国近代照片免费浏览 28、ocearch 网址:https://www./tracker/ 追踪大白鲨、虎鲸等海洋动物的实时位置 29、知妖(中国妖怪百集) 网址:http://www./ 收集中国古今妖怪 30、Little Big World 网址:https://www./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601/21/17132703_1083125958.shtml
8.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2024年12月4日,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中心(以下简称“长期保存中心”)举办了面向文献资源供应商的“2024 NSTL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中心开放日”活动。本次活动旨在促进长期保存中心与文献资源供应商建立互信机制,持续深入开展高质量长期保存合作。长期保存中心、中信、北大、农科https://www.nstl.gov.cn/
9.南海开放大学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wap网站 版权所有:南海开放大学(南海成人学院) 备案号:粤ICP备06069756号 学校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南新三路2号 邮政编码:528200 传真:0757-86393994 咨询电话:0757-86393995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362号 https://www.ounh.org/
10.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是2012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新型大学,面向社会所有学习者提供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以互联网为依托,采取线上学习为主、线下学习为辅的O2O教育模式。http://fabu.jsou.cn/_s3/_t263/fjyl/
11.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官网我院举办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考评卷开放日活动 2024-12-12 More>> 李明检查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工作 2024-12-04 昆山杜克大学2025年本科综合评价招生简.. 国防科技大学2024年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 南开大学2024年山东省本科招生宣讲系列.. https://www.sdzk.cn/
1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管理英语3》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管理英语3》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378).docx,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 《管理英语 3》2023-2024 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 1378) -、交际用倍(共计 10 分.每小题 2 分) 1 据对话内容选摇恰当的选项。 L— Im leaving for Shanghai tomor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710/8044004131004116.shtm
13.国家开放大学的微博国开邀您共赏层林尽染色斑斓 L国家开放大学的微博视频 小窗口 ?收藏 转发 评论 ?2 c +关注 国家开放大学 11月1日 09:10 来自微博网页版 【国家开放大学青年微视频被“教育青年”首个展示】#教育强国##微视频# 近期,教育部直属机关团委面向机关各司局、直属单位开展了“https://weibo.com/newscou
14.智慧树网国家金课 搜索 同步课堂 白天模式 APP下载 我的学堂 登录/注册 直播LIVE更多 进入直播 今天08:30-18:00 2024年度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暨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 河南农业大学 | 未开始 今天19:00-20:30 以数智赋能为基础的“三融四促”教学创新与实践(师说 第175期)https://www.zhihuishu.com/
15.在家也可访问,可获绕技资源一览表!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3.1.1 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网址:l 包括全国开通现刊数据库,全国开通回溯数据库和开放获取期刊。 3.1.2 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 DOAJ (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 )是由瑞典的隆德大学图书馆 Lund University Libraries 设立于 2003 年 5 月。DOAJ 收录的均为学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744932
16.HTML5期末大作业:HTM+CSS+JS仿安徽开放大学官网(web前端网页制作课作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电大在线中央电大时讯国家开放大学学校新闻河北电大赵建华副校长一行来校考察访问安徽电大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https://blog.csdn.net/qq_38514354/article/details/144370973
17.西安开放大学官网张彦庆校长受邀参加国家开放大学理工分委员会学术研讨 12-12 我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四个结合”扎实开展课程实训及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12-11 我校举办教材研读沙龙师生教材应用线上分享会 12-10 河南开放大学一行来我校调研座谈 12-09 陕西干部网络学院赴铜川干部网络学院开展调研工作 12-09 党建工作 更多https://www.xartvu.sn.c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