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宣布!2022年再增20万学位,建30个教育集团,5所大学要打通了教学学前教育中小学特殊教育思政

各级各类教育如何走出高质量的“新路子”?

如何绘就更好的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民生画卷?

且看深圳教育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全国、全省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记先行示范区教育工作“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定位,突出问题导向,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校长教师发展、教育教学研究、监测评价督导“四个体系”为支撑,一手抓扩量、一手抓提质,积极推动我市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

八大方面事关莘莘学子成长

关系校长教师发展

关联教育发展新格局的点点滴滴

接下来一起看“要点”全文

与每一位荧幕前的您,一起向未来!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带领广大师生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在全市教育系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完善“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

2.全面推进党建创优提质增效。出台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清单。全面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建“提质增效”。加快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民办学校党建“达标创优”。推进教育党建“标准+质量+示范”建设。

3.积极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出台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建立健全思政教育工作新机制。大力推动中小学思政教育队伍专职化、专业化,高校按要求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编写小学、高中版《深圳的光荣与使命》思政教材。开发“走读深圳”系列课程、线路。持续推出“圳少年”系列宣传活动。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落实三级讲授思政课机制,加快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联盟,建设中小学思政教育研究中心。

4.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加大全面从严治党力度,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落实“一把手”讲廉政专题党课制度。加强内审机制建设,持续开展作风整治。深化教育乱收费、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和礼金专项治理工作。完善典型案例通报制度,坚决查处违纪违规行为。

二、加大教育先行示范保障力度

5.加快推动教育改革和立法工作。制定深圳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落实2021年部省联席会议工作备忘。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动第二批综改试点项目申报。加快推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立法,深入推动依法治教。

6.加快构建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出台《深圳市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确保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联合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基础教育生均拨款标准,完成教育费附加管理办法修订。联合发改部门调研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保教费)标准,逐步建立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分类梳理教育基金会,加快制定教育基金会管理办法,做大做强教育基金。举办首届深圳市教育慈善大会,畅通社会力量捐资助学通道,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发展。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加强转移支付,保障基础教育学位建设、高等教育重点学科等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强化经费绩效管理,逐步建立与办学效益绩效评价结果挂钩的高校经费保障制度。

7.加快构建校长教师发展体系。出台《深圳市校长教师发展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召开全市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职前培养与引进机制,积极与知名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师,鼓励支持非师范类名校毕业生补齐师范类课程,探索师范教育“深圳路径”。优化教师结构。优化教师在职培养培训体制机制,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加大名优校长教师培养力度,落实5年一周期教师全员培训等制度。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动职称评聘改革、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完善学前教育教师和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加大名优校长、教师培养、引进力度。健全教师激励保障和考核评价体制机制,选优配强校长队伍。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长效保障机制。

8.加快构建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出台《深圳市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落实教研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管理决策“四个服务”职责。加强市、区教研机构建设,提升教科研机构整体实力,建立上下联动、横向贯通、内外协同的三级教研体系,健全市区校教研协同机制。加强专兼职教研队伍建设,逐步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力争2022年全市专职教研员比例达到千分之4.5。出台学科教研员考核办法,建立“旋转门”制度,提升市、区两级教科研机构整体实力。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构建云端智慧教研新模式。

9.加快构建监测评价督导体系。出台《深圳市教育监测评价督导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研究完善区域教育、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监测评价督导智慧平台建设。逐步配齐配强督学队伍,研究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督学。强化监测评价督导及结果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监测,精准分析和评价教育质量,根据监测数据开展精准督导,将督导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深入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加强考试数据分析,稳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建立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增值评价体系。

10.充分发挥四个咨询委员会作用。积极发挥学校规划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优化完善深圳市学校建设标准规范,提升学校规划设计与建设水平。加快组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三个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教育先行示范的智力支撑。

三、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1.全力推进大规模学校建设。全面落实百万学位建设攻坚计划,2022年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78所,龙岗、坪山、光明3所高中园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万个。用好学校建设数字化平台,统筹全学段建设项目、投资进度和转移支付,高质量完成年度固定投资任务。推动建立学位建设联合审查制度,开展学位配套建设专项督导检查。

12.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学前教育条例》。巩固“5080”成果,稳步提升公办园和普惠园在园儿童占比。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举办公办幼儿园。出台公办园岗位设置、保教人员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薪酬体系等系列文件。深入推动学前教育集团化学区化管理,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出台幼儿园课程指导意见和幼儿园课程指引,建设地方课程资源库,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13.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台推进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立项建设30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出台全面深化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区优化积分入学政策。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启动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市、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成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专门学校建设。

14.推动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全面规范高中办学行为、提升育人质量。确保3所高中园投入使用。落实《深圳市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培育、评审、认定一批特色高中。加快建设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打造“深圳样板”。加强普职融通,探索推进职高和普高课程互选、学分互修、资源互通。

15.加强民办学校规范管理。开展民办学校分类登记试点,深入推进“公参民”学校规范治理。完善民办学校综合信息监管系统,加大民办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

16.打造智慧教育、创新教育城市样板。深入开展全国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和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扎实推进一网统管。建设初中理化生实验考试、学校食堂管理、校园安全等6个方面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平台,扩大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加快建设云端学校,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路径。出台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开展科普学分制试点工作。探索校外机构监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民办教育规范提质等信息化治理路径。实施智慧教育领航人才培养工程。

四、推动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发展

17.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制定实施深圳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支持深圳大学创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支持南方科技大学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支持深圳技术大学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型大学,支持市内其他高校高水平特色化发展。围绕市委市政府“四链协同”重点工作,制定实施加快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实施意见,启动学科专业“强链补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高峰”学科。

18.加快推进新高校筹建工作。成立海洋大学筹建工作专班,加快推进规划建设工作,实现年内开工。开工建设理工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音乐学院,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快推进办学筹备各项工作。加强高校固定资产投资统筹,积极推进高校新基建。

19.深化高校办学体制改革。推进深圳零一学院、科创学院建设,探索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西丽湖科教城片区5所大学实现学分互认、课程互修、师资互聘、资源共享。加强高校经费统筹,制定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高校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组织高校参与国家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改革试点。探索开展高校办学绩效评价。

20.加强空间布局及科研攻关统筹。对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方案,完善大学城空间规划,加大学生及教师公寓保障力度。深化科教融合,积极推动大科学装置、大科研平台与高校融合发展。完善高校科研平台开放共享机制,推动高校承接国家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卡脖子项目,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攻关,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建立完善高校科研平台开放共享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

五、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21.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统筹。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大会,出台深圳市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高质量推进落实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各项任务。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立法。

22.加快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持续推进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端化发展、争创一流。推动两所高职院校升本。加快建设中-高职教育集团,大力推动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大力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高职院校对接元平学校开设特殊职业教育专业。加强职业院校校长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范管理校外公共实训基地。

23.提高终身教育水平。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办好深圳开放大学。建强“深i学”全民终身学习平台,打造“人工智能+灵活教育”先锋阵地。规范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六、创新推进“五育并举”与“双减”

24.深入推进“五育并举”。编制发布《深圳市小学生文明礼仪守则绘本》,建立全市中小学德育管理平台,创建、评审一批德育示范校,探索开展“德育巡礼”活动。大力推进体教融合,举办全市体育工作大会,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意见。构建班、校、区、市4级竞赛体系,开展30项校园体育赛事,组织开展大沙河皮划艇赛,做到班班有活动、周周有比赛、月月有颁奖。持续促进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双向开放。力争2022年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超过60%。打造美育之城,大力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系列艺术活动、比赛,建设艺术特色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探索引入优秀艺术家、运动员担任专兼职教师。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创建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加快建设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基地。加快建设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安全教育等基地预约平台。

25.持续打好“双减”攻坚战。出台《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措施》。依法依规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登记。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的查处力度。扎实做好学科类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和服务类别鉴定工作。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提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五项管理”,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研究、布置与管理机制,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推进“双减”背景下考试改革,全面加强考试管理,完善初中学考制度及高中录取政策。

26.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台深圳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完善防护链条,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和危急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快建立学校服务内环和社会服务外环高效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模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筛查、干预、治疗与教育长效机制。按要求配齐配强专职心理教师,开足开齐心理健康课,加快提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水平。建设集治疗、康复、学习、生活于一体的学生心理教育基地。

七、积极构建教育开放新格局

27.推进粤港澳教育深度合作。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积极推进香港大学(深圳)筹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办好第11届深港校长论坛和2022年粤港澳姊妹学校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等活动。推动成立深港澳学校体育、艺术联盟,深化深港澳青年常态化交流。

28.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搭建教育开放交流平台,扩大“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朋友圈”。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席等国际教育组织建设。推动有关高校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扩大职业学校参与国际合作路径。支持深圳教育“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29.高质量开展教育帮扶。高质量完成东西部教育协作和对口援疆援藏工作,全口径融入开展省内基础教育帮扶。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帮扶,深化职业教育帮扶,全方位提升受援地教育发展水平。

八、毫不松懈做好

安全稳定和疫情防控工作

30.持续加强安全稳定工作。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为主线,全面排查各类隐患,建立台账、落实责任,确保教育系统安全。

31.持续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制定学校安全管理责任清单,完善校园安全管控体系,强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全力抓好校园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全面加强校园安防体系建设,强化智慧型平安校园建设。深入推进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开发,多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学校食堂管理专项整治,建设食堂智慧管理平台。

32.慎终如始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进一步压实“四方责任”,扎实做好常态化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和自查自改。加快推进3-11岁人群疫苗接种和学生常见病防控工作。定期开展疫情防控督导检查。

深圳市学校规划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全面提升深圳学校规划建设水平

2021年12月25日,深圳市学校规划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市长覃伟中出席会议并讲话。

覃伟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学校规划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以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抓手,全面提升深圳学校规划建设水平,打造更多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高品质学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覃伟中指出,要突出标准引领,加快完善设计导则、工程导则,完善全链条模块化的标准体系,更好体现民族自信、中国特色、岭南文化,努力在学校建设标准上先行示范;要突出功能需求,把体教融合、卫教融合、科教融合、艺教融合等理念融入学校规划建设当中,统筹推进文化、体育、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更好满足学校教学需要和社会公众需求;要突出绿色低碳,全面加强BIM、CIM在学校建设中的应用,积极推广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更好支撑绿色校园建设;要突出智慧智能,积极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校园,加快建设“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信息化实验区,努力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覃伟中表示,希望各位咨委会委员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全市学校规划建设出谋划策、献计出力,为推动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据悉,深圳市学校规划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是深圳市教育局指导成立的全市教育领域工程建设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和论证研究机构。专家咨委会设名誉委员,包括崔恺、孟建民、丁烈云、梅洪元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届专家咨委会有公务委员17名,非公务委员50名。

市领导郑红波、王幼鹏,市政府秘书长高圣元参加会议。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我们党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教育工作要聚焦这条主线,作出实质性的贡献。2022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1.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出台《直属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开展高校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汇聚形成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巩固拓展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重大专项,深化“四史”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启动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布局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推进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

2.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部党组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持续开展直属机关“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分类指导推进直属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指导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举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实现全国公办本科高校书记校长全覆盖轮训。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计划、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计划,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调研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党建有关要求进章程。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能力和效果。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40周年纪念活动。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

3.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直属机关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指导高校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强化保密宣传教育。深化巩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优化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

4.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按照“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要求,健全中央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抓好直属机关、直属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规范直属机关“三评一赛”,清理规范直属单位对外合作,从严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教育警示作用。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健全巡视整改促进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形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5.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

6.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坚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4%”,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国家层面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动地方提高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指导各省(区、市)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保教费)、住宿费标准。推动各地严格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探索职业教育按专业大类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和预算支出进度监测监督。完善教育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全面加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强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

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直属系统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正职和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直属系统领导班子。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做实做细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直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二、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8.深入推进“双减”

9.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

10.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运行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1000所左右高校有效覆盖。持续推动各地各高校落实高校辅导员配备需求,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平台建设。开展“青春使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五老”优势,继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读懂中国”活动。

1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办好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晋江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启动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1年下降0.5到1个百分点。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计划。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举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启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

12.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

13.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进一步提高各类民族班专项计划精准度契合度。继续实施新疆班西藏班校园足球融合赛事。开展“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

14.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

研制国家语言发展规划。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指导普通话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实施“一地一策”。加强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示范培训计划。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办好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加强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建设。加强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建设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发布《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实施《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推进语言文字人才队伍、科研机构、语言学学科建设。印发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国际合作交流文件。编制实施《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年)》,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

三、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5.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指导各地完善学校划片政策。深入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修订出台学籍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学籍管理。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总结推广第一批实验区成果,遴选建立第二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改革作用。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建立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后服务的有效机制。

16.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

研制教育系统乡村振兴指导性文件,贯穿打通县域基础教育、市域职业教育和省域高等教育,形成具有教育特色、发挥教育优势的乡村振兴工作法。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行动,更好发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作用。扩大实施中小学银龄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八一爱民学校”援建,做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职、普高工作。做好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培育一批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和创新试验项目,探索在乡村振兴领域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大力推进食堂供餐。完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引领作用,助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17.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

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动各地以县为单位完善普惠性资源布局规划,加强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乡村幼儿园建设。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加大公办园教师核编补充力度,按同工同酬要求落实教师待遇。指导各地推进幼小衔接试点,全面提升保教质量。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加快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以强化特色引领高中学校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启动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提升,“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推动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发展。加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和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研制加强专门教育管理办法。

18.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四、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

19.加快培养、引进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

积极参与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印发《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实施基础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条件等专项建设行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支持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制《关于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启动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培养工程技术和国防科技人才。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修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实施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加强人才国际交流。

20.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坚持“四个面向”,组织大任务、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主动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对接,共同凝练科学技术问题,组织重大攻关任务。加快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培育,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布局,建设首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高校与地方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与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支持战略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大团队,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和优秀青年团队项目。提升高校创新开放合作水平,支持高校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推进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积累总结试点经验。优化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结构体系。启动建设社科创新团队。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提高咨政建言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科研伦理规范和监管,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21.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引导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培育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整合优质高职资源设立一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推动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印发新版专业简介和一批专业教学标准。推进实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加强实习管理。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施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计划,加强家政、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大力营造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环境。

22.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

23.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

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一流,引导建设高校强化学科重点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和基础学科深化行动。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和需求标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和常态化监测系统,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开展教育部与各省(区、市)新一轮“双一流”重点共建,加大统筹协调,支持各高校“双一流”建设。

24.提高继续教育服务供给能力

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规范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校举办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对直属高校非学历教育领域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修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研制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办学基本条件要求、校外教学点及社会助学活动管理办法。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和国家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制订自学考试工作实施细则,推进自学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创新发展,推动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建设。持续开展社区教育“能者为师”特色课程推介共享行动。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加快推进国家老年大学筹建工作,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开展“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项目及课程资源推介行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坚决推进“破五唯”,落实部门、部内、地方、高校工作清单,加强典型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加大对违反“十不得一严禁”行为监测和整改力度。出台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研制《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南》《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指南》。落实哲学社科领域破除“唯论文”、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等文件,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评价导向。组织开展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

26.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中考改革、推动各省(区、市)全面推进招生录取综合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继续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评估。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稳妥启动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指导有关省份因地制宜出台改革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深入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着力选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格规范高校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管理,进一步提高艺术体育人才选拔水平和质量。深入实施“高考、研考护航行动”,平稳有序做好高考、研考组织工作。

27.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

深化“四点一线一面”,强化统筹,提升区域办学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重点推进首批疏解项目选址、经费支持。做好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发布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数。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协同发展。积极落实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支持高起点新机制创建高水平大学及办学合作。推动新时代教育服务东北振兴取得新成效。推进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推进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

28.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深化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应用,发挥国家电视空中课堂频道作用,探索大中小学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建设,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建设国家教育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数据治理、政务服务和协同监管能力。强化数据挖掘和分析,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指导推进教育信息化新领域新模式试点示范,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建立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进校园审核制度。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29.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30.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31.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持续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发挥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完善民办学校分类扶持、分类管理的政策举措,指导各地加快出台配套政策。积极稳慎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加快优化义务教育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研制民办学校举办者变更管理办法,维护教育公益属性,研制加强对民办学校全方位督导的指导文件,引导民办教育有序健康高质量发展。

32.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六、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33.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

持续推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专项工作。落实《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选树宣传教师典型,持续做好师德教育。做好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总结推广,完成第二批创建。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开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情况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师德师风案件,通报师德违规典型案例,严格落实师德师风问题“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师德违规案例指导制度。

34.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

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验区,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化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施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统筹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内容,加强对课程教材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设立国家级示范培训项目。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

35.完善教师管理与待遇保障

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政策。推动各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研究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办法,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加强工资待遇保障,提高教龄津贴标准,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改善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有序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严控进校园事项,督促各地落实已经出台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继续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THE END
1.国开在线考试安卓版下载国开在线考试最新版下载v1.0.9说明:本站点资源验证均为绿色安全资源,如遇相关下载提示可忽略,直接点击按钮即可免费下载详情 合集 攻略 推荐 猜你喜欢 国开在线考试 介绍 国开在线考试是一款在线考试软件。该软件具有全新高清摄像头,能实时监控考场情况,支持一键人脸识别,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此外,软件还提供最新的考试资讯、在线报名、个人学习计划定制https://mgps.it168.com/detail/382968.html
2.下载专区北京开放大学请阅读操作手册中关于电脑操作系统类型的查询方法,对应下载与您的电脑操作系统类型适用的考试客户端。Windows操作系统下载考试客户端网址:32位操作系统下载地址: http://openexamcdn.open 北京开放大学学生复学申请表 日期:2019-09-05阅读:320次 北京开放大学学生复学申请表 https://jwc.bjou.edu.cn/index/xzzq.htm
3.北京开放大学学习平台下载同时此 APP 还提供了活动提醒、课程成绩查看、系统通知、消息互动等功能,有利于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北京开放大学学习平台APP特色 课程学习:以课程为单位,以周或主题推进课程的学习,简单明确。 完成作业:可通过移动平台完成大部分课程的作业,方便快捷。 https://www.kuoxia.com/azrj/63471.html
4.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在线咨询 成绩查询 网上调剂 信息公开 推免服务系统 硕士目录 网报公告 统考网报 网上确认 远程面试重庆市Ι 重庆市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公告招生简章华东政法大学202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准考证下载时间 准考证可以重复下载吗? 准考证上没显示具体考场和座位号怎么办? 准考证号如何查询?推免https://yz.chsi.com.cn/
5.学院公告测试系统开放时间:2024年10月22日9:00——10月23日18:00 测试系统登录路径:学生平台→课程考试→在线机考→在线机考→模拟考试 注意事项:测试系统为机考环境测试,为保障考试顺利进行,此通道只在测试系统开放时间开通,考前务必完成系统测试。 六、《大学英语B》重考报名 http://www.eblcu.cn/html/2024/xygg_0913/8319.html
6.北京开放大学国际课程中心(北开ICC)高中部招生简章北京开放大学国际课程中心(简称北开ICC)是一所以“UniversityPreparation”为导向的公立国际课程中心。校园占地20000㎡,建筑面积42000㎡,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与活动需求。 北开ICC引进原汁原味的OSSD课程、同步开设A-LEVEL、AP、ACT、SAT、雅思、托福、小语种(日、韩)融合等课程,并作为AP考点,致力于为中国学生提供高质量的http://guoji.114study.com/school/bjkfgj/admissions/1/
7.2024年北京开放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参考试题库(含答案PAGE PAGE 12024年北京开放大学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参考试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1.1999年7月,青岛市隆重推出了,这是中国唯一以海洋为主题的节日,体现了青岛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A中国青岛海洋节B青岛国际啤酒节C中国青岛崂山旅游文化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13417957.html
8.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务管理系统首页联系我们已报名账号找回 建议浏览器:火狐浏览器、谷歌浏览器、IE10+、360浏览器(选择极速模式) 公告 本网站提供各省级承办机构的报名入口。报名细则,请关注各省级承办机构的报名公告。 (14)山西省 (15)内蒙古自治区 (21)辽宁省 (41)河南省 (42)湖北省 https://ncre-bm.neea.cn/
9.国家开放大学学生证下载步骤第一步:登录学习平台 登录网址:https://menhu.pt.ouchn.cn/ 账号:学号 密码:Ouchn@出生年月日8位(例Ouchn@19921011)或者Ouchn@2021(开头为大写字母O) 第二步:登录后,点击个人信息 第三步:点击“下载电子学生证” 下载完成后如下图打印即可: 电话:18162602909(微信同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NzA2NzU1NA==&mid=2247532301&idx=5&sn=415743e8d61debaf172bf09cc5ff2871&chksm=f99ff940cee87056672b47f0066b50506435a2ddb740840a10ccde2ab7319ec007049707a1ea&scene=27
10.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2007秋季招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中央电大)是面向全国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电大及其分校、教学点组成了遍布全国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 中央电大是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等学校之一。1999年起,教育部决定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全国44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6/20/content_1799311.htm
11.关于开展2024年春季学期国家开放大学学士学位英语考试工作的通知各考点需配置固定的公网IP地址,至少具备2个网考考场,每个网考考场至少配备25台考试机,安装考场视频监控设备,并配置满足网考条件的出口带宽和局域网,配备能熟练操作考试设备和网络考试系统的技术人员。考点IP地址、考试机、监控安装标准及具体要求由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部于2024年4月21日前另行通知。 https://www.jxrtvu.com/jxjyxy2023/2024/0424/c3764a40559/page.htm
12.第二学位第二学位(3)与属于全日制教育的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相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国家开放大学和网络远程教育亦可让拥有一个学位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取得第二个学位,但与第二学士学位有一定区别。第二学士学位是脱产,一般学校安排宿舍,和该校本科生研究生没多大区别,学生在校期间按普通本科全日制在校生管理,享受http://baike.soso.com/v7572449.htm
13.关于开展2024年秋季学期国家开放大学学士学位英语考试工作的通知国开考函〔2024〕14 号 关于开展 2024 年秋季学期国家开放大学 学士学位英语考试工作的通知 国家开放大学各分部,学院: 根据学校考试工作安排,国家开放大学将组织 2024 年 秋季学期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以下简称学位英语考试),现 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类别 学位英语考试包括非英语类专业学位英语考试和英语 类专业https://www.latvu.ah.cn/Download/?siteId=1&id=2628
14.“大美诗中”欢迎您(二)洪晓瑜(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副主任,探月工程测控系统VLBI测轨分系统总指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建超(福建省政协委员、广东福建商会会长) 黄艺坚(学校首位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理学硕士,现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法医学分析科学服务中心资深科学家) https://www.meipian.cn/23btw1ax
15.北京教育考试院12月24日于英杰副市长调度研究生招生考试 公告栏更多>> ·北京市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生须知2024-12-09 ·北京教育考试院2025年度“优培计划” 招聘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拟录用人员公示公告2024-12-13 ·北京市2025年高考第一次英语听说考试准考证打印(9点开通)2024-12-09 https://www.bje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