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理解平台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欧阳日辉(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数字平台,也称为互联网平台,是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分工协作组织形式,是继市场、企业之后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平台古已有之,比如古老的乡村集市就是平台,各种各样的中介服务比如牲畜交易的中间人等,也是平台。作为一种大规模协作组织形式,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才有的。从全球范围来看,数字平台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硅谷,标志性事件为1995年在线个人物品拍卖电商eBay公司的创立。
一般认为,平台就是成功地聚集、组织起两边或多边的市场,比如,维萨(VISA)、万事达(Mastercard)、银联等信用卡组织就是典型的多边平台。互联网不是简单去中介化,而是通过重构价值链,形成“生产者—平台—消费者”的市场格局。虽然平台的经营者表现为企业,但与传统企业不同,平台企业经营的是市场,因此,平台兼具企业和市场两种属性,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
2015年左右,国外文献中出现了平台经济的概念,但常常与共享经济混用。当时我国学术界将平台经济与数字经济并列,视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这是平台经济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21年12月,《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平台经济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载体,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为重要支撑的新型经济形态。与此同时,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平台”35次。至此,关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关系逐步清晰,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都是数字经济的组成部分,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基础,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推手。
随着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界逐步形成共识。第一,充分肯定平台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微观层面,可以通过激发创新活力、协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方式提升行业整体效率;在产业层面,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过渡,实现了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促进数实融合;在宏观层面,平台经济的技术驱动特征及创新效应有助于推动我国跨越技术革命产生的“转折期”。第二,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离不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和关键构成,是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第三,强调把握平台经济发展规律。平台经济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网络中形成用户与厂商价值共创的局面,技术创新主要由大型平台企业主导,商业模式创新则可能由不同规模企业共同参与。
近年来,全球平台经济呈现多元化、多场景延展态势,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能力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平台经济应用的重要场景。大型互联网平台逐步走向生态化,依托平台生态、通过平台力量对市场产生影响。一方面,平台规模扩张使其组织结构、交互关系和价值创造模式发生改变,平台的定义向“生态系统”靠拢;另一方面,平台扩张增强了控制力,对市场生态产生显著影响,被形象地形容为“数字守门人”。平台模式与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流量至上”的商业模式。为吸引更多用户,平台企业通常采取产品或服务免费定价策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价格竞争,构建复杂而庞大的价值共创共享的平台生态,与各类主体实现数字共享、资源互补和协同发展,进而实现利润增长和价值创造,成为大型互联网平台发展的主要战略。
规范电商运营开拓平台经济新增量
2023年初至“618”大促,低价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竞逐的焦点。其结果表明,单纯的低价导向已很难打动消费者,促使平台企业优化规则,开始重新回归商品交易总额、用户体验等综合指标考核。对平台企业而言,考虑存量市场上的竞争因素,市场份额、用户数、交易额、利润情况以及增速都是核心指标,在上述指标压力下一定会主动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在消费意愿不强、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下,低价才能维护客户资源,是各大平台打低价牌的主要原因。但事实证明,低价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价格竞争达到一定程度后,价格对消费者下单意愿的边际效用反而开始减少,盲目将流量导向低价商品,带来的是由于品质达不到消费者要求而造成退货率持续上升、网上消费体验迅速下降,导致用户流失,这是平台企业最不愿看到的。
平台企业是电商的核心载体,也是产业生态的龙头,在相互竞争中,如何做大蛋糕是核心,是全行业努力的方向。因此,未来平台企业会更加看重规则对生态的整体影响,尤其是涉及消费者和商家利益的规则调整将更加慎重,努力构建良性竞争生态从而创造新的增量。在此基础上,平台企业需主动作为,从单一的线上流量分配者转变为发挥好电商精准匹配供需链接价值的服务者,聚焦供给端的品牌服务和产品创新,更好满足消费端的个性化需求,将流量变成增量的引导器和助推者。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电商是激活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从政策层面来看,依然会鼓励电商在提振消费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和独特价值。电商在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绿色消费以及数字消费、发展首发经济、实践“电商+AI”等方面大有可为,蕴含着较大增量空间。对于平台企业而言,应把握政策机遇加快发展,按照政策支持方向发挥平台优势,打造更加便利化、智能化、专属化、规范化的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场景。平台商家及品牌商要充分利用好电商平台的数据、技术优势,针对线上消费需求的特点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将更加适合的产品和服务推给消费者,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相较消费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痛点和难点,未来如何着力?
工业互联网带动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但也要看到,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2024年1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有关工作,提出“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需积极落实《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等提出的政策举措,针对目前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从以下几方面综合发力。
一是夯实技术基础。推进边缘智能计算、工业软件开发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工控操作系统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支持工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建设“5G+工业互联网”、新型工业网络等中试创新服务载体,提供中试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开展工业5G网络产品、工业装备、工业操作系统等一致性、互操作性测试验证,着力解决产业链中试共性问题。
二是培育市场需求。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加快“5G+工业互联网”向企业园区、产业集群下沉。通过创新券、服务券等形式,促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
三是优化产业生态。打造工业互联网通用型、专业型平台等多层次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注重差异化发展,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壮大产业主体,扩大“5G+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集成服务供应商规模,打造新型工业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促进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提升数实融合能力放大平台价值
顺应数智时代发展趋势,平台经济与数智化的充分衔接将给哪些行业带来机遇?
平台经济作为数字经济中最典型的商业模式,是一种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数据为纽带连接起来的商业生态。这其中,既有产业链上下游互动,又有产业链同一环节上不同经营主体横向互动,激烈竞争和深度合作同时存在。在平台经济模式下,产业组织更具韧性,产业链协同不受产业政策约束或者股权绑定。以数据为纽带、以算法算力为支撑,可以将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经营主体更紧密连接起来,信号传导更高效,市场机制能够更好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从而创造更大价值。
也就是说,数智化让平台经济的商业价值得到真正体现。这背后,是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对数据要素的处理能力快速提升。在农耕时代或者大工业时代,除了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能力受限,最主要还是没有足够的算法算力去支撑数据处理,无法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持续不断的实时反馈和决策动态调整,也就无法构建各种平台商业场景。
平台经济与数智化的衔接点是算法算力支撑和场景构建,简而言之,就是“有能力”“会结合”。“有能力”是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要成熟到一定阶段,同时形成配套的数据中心、传输网络、宏观和微观算力基础设施,才能保证数据要素被快速采集、传输、存储、处理,进而形成决策。“会结合”是指数字技术和配套基础设施本身没有商业价值,只有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并降低运行成本,才会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当前,数实融合已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搭建更丰富的数智化场景,打通制约经济社会运行的堵点。
计算机出现之前,我们只能靠人脑的算力解决问题,但由于上限太低,不能满足对大数据进行处理的需求。只有依托机器算力,才有可能突破人脑生理结构的局限,无限堆叠、放大算力,高效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更复杂的问题。也正是从计算机的发明开始,我们持续做两件事:一是将更多信息资源变成机器能识别的数据形式,二是不断提升机器算力、优化算法,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场景落地。没有足够的数据规模,大模型训练效率和迭代速度会大打折扣,而没有足够的算法算力支撑,应用场景也无法从理论变为现实。
平台经济发展和数智化加速推进,将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数据密集型产业带来巨大机遇,同时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
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有的成本优势会不断减弱甚至消失。如何破局?这就需要通过智能化改造,将传统意义上追求规模经济、成本优势、薄利多销的产业,转变为更加灵活、响应速度更快、更有韧性,能够提供差异化供给、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在服装制造领域,已经出现一些数智化平台,通过全栈智能底座和小单快反模式,突破传统服装行业运行逻辑和成本效率极限,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进入新的增长曲线。
顺应数智时代发展趋势,通过优化算法、提升算力以及拓展应用场景来持续提升数实融合能力,将不断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创新效率、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