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重塑教育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选择。技术的教育应用的逻辑不是由技术工具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背后的原理决定的。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本质上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技术重塑教育本质上是技术重塑了“进行教育的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基础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教育现象的发现、捕捉和利用是技术重塑教育的逻辑起点。单一的技术要具备重塑教育的力量需要经过一个组合进化的过程,由单数技术、单体技术走向复数技术、组合技术,形成“域”。教育的重塑本质上是“域”的更替,是新域取代旧域的重新域定、重新定义教育的过程。教育会随着技术的进化出现结构的变化,改变教育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等整套安排,重构教育系统结构。教育变革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教育技术的变革;在教育被技术重塑的过程中,技术将逐步代替我们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演变为教育变革的阻力,教育技术的革新并不必然等同于教育的进步。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变革;重塑教育
引言
本文试图从更加具有根本性的“技术如何重塑教育”的问题切入,对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动力进行历史的、现实角度的分析,探寻技术作用于教育的路径,把握技术驱动教育变革的趋势和规律,从而对技术如何改变教育以及教育被技术重塑意味着什么等问题作出回应。
一、重塑教育的“技术”是什么
针对这几种技术变革教育的取向,有必要探讨技术在教育变革中充当的角色,并进一步分析重塑教育的是何种技术、我们希望重塑成何种教育、信息技术是否能够重塑教育等问题。
(一)技术应用的教育逻辑
教育中充满了各种技术,能够重塑教育的技术是关于怎样“进行教育教学的技术”,而非“教育中的技术”。历史地看,从来没有哪一种单体技术能够重塑教育,单体技术本身并不是使教育变得如何的直接力量,而是如何在教育中使用技术决定了技术能够对教育产生何种影响。这种如何在教育中使用技术的技术就是“进行教育的技术”。“进行教育的技术”是“社会关系的指示器”,[12]它不仅包含着各种单体技术因素和教育因素,还融合了哲学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技术如何被应用于教育,也决定着何种技术会发展进化为“进行教育的技术”。以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为例,它并非是单纯的以印刷技术为核心的媒介技术革命的结果,其中也包含了宗教改革、两次工业革命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进行教育的技术”是从技术的角度、运用技术思维对教育所进行的研究和实践,只有那些有意识地对教育进行研究和思考的“新”技术才有可能影响教育结构、教育形态。
“教育中的技术”大都是单数形式的、狭义的教育技术,其教育功能也相对比较单一,比如媒介技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为教育提供内容资源的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教育的技术。那些被寄予厚望、应用于教育的“新技术”之所以“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主要在于这些“新技术”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怎样教育”的问题的技术,它们只是某个单体技术的教育应用,还没有从单体技术进化成为复数形式的、广义的教育技术。
(二)信息时代如何重新定义教育和教育技术
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被技术定义的,不同时代的技术定义了不同的教育。技术重塑教育也是对教育和教育技术的重新定义。从口传时代、书写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到信息时代,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升级都带来了信息传播范围、传播速度、传播数量的变化,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级,信息传播形式以及信息传播数量的变化引发了教育技术的变革。电子时代之前,教育技术甚至都是围绕信息传播的范围、数量和速度建构的,与此相应的,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的理解以及教育结构的建构也都是基于不同的教育技术进行的。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价值以及学习的目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息仅仅是作为学习的引子、知识性“工具”、一种“引带”技术出现在教育过程中,学习不再以交流或获取信息为目标,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加工过程是为了引带和引导教益的发生、促进人的内在生长。这也意味着,教师不必成为跨领域内容的专家、也不必知晓所从事学科的所有知识,信息时代所要求的教师更加接近于朗西埃(Ranciere,J.)所说的“无知的教师”。一个“无知的教师”可以不懂得所教的学科知识,也几乎不能向学生传递任何知识方面的信息,只要他能够运用合理的教育技术,就可以教会学生他所不知道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内容,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工具性的。[15]
信息时代,对教师而言,核心的技术不是知识或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传播”技术,而是作用于人的心灵、身体、社会等层面的“教育”技术。教师可以不通晓所教学科领域的所有知识,但是必须掌握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新的学习体验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构建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获得网络信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教育技术。[16]信息时代教育技术的建构需要超越传播学模式,按照教育学模式重新进行定义。
(三)信息技术是否能够重塑教育
信息技术涉及信息的处理、存储、传播、呈现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拓展了教育过程中师生信息交流方式和学生获取信息的形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各种智能通讯工具、游戏等获取信息。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改变了诸多以信息交流为核心的行业和领域,其在教育领域同样带来了信息交流方式和信息获取形式的变化,以及教育过程中的记录、分析和表达手段乃至于知识生产、知识表达、知识供应范式的变化,使更多的人获取了教育资源或者使人在同样情况下获取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但是,这些都不是教育的根本性变化,信息技术改变或重塑的更多的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而非教育本身。教育远不只是记录、分析和表达,也远不只是知识的生产、表达和供应。看一种技术是否改变了教育,要看它是否起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技术的应有之义是进行“教育”的技术,而不只是被应用于教育的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内容的呈现与传输,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内容呈现和传输之后所发生的活动。信息技术“只能作为外在学习环境而非嵌入式学习境脉”[17]。
教育技术的指向对象是人,是作用于人的技术,而不是作用于物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育效应的达成并不必然要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信息技术确实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教育过程中的信息传播成本更低、更具灵活性、受众人群更广,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对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产生了愈来愈重要的影响,但是传播方式的改变还没有真正涉入教育的根本性环节。教育更为本质的是师生面对面的交往而不是有中介的、必须借助于中介的交往。
信息技术并不必然产生新的教育模式、带来教育的革命性变革,信息技术也会产生固化旧的教育模式的作用。信息技术构成了教育的信息传播机制,信息技术的变革只是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的变革,对教育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效率造成影响,它涉及的只是教育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传递范围,这些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教育效果的提升。教育过程不等于信息传播过程,信息传播只是学校教育诸多环节中初级的、起步环节,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产生教益,固然离不开信息,但是仅有信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信息的基础上产生意义、形成理解和感悟。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应用,它对教育的影响仅限于强化或提升了传统教育模式中讲授的效率,其教育应用与其说是驱动教育变革,不如说是对于传统的讲授模式或讲授法的固化乃至强化。真正能重塑教育的技术不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的应用,“换汤不换药地用新技术走老路”[18],而是使用技术开发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模式,形成新的“进行教育的技术”。
二、“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产出及路径
当我们说“技术驱动教育变革”、“技术重塑教育”时,我们是在说什么?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坚信技术本身蕴含着改变教育的潜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正在应用技术去重塑教育、改变教育。
只有我们“怎样教育”的行为和实践被改变了,教育实践所呈现的“模样”被改变了,现实存在的教育问题被解决了,才可以说教育被重塑了。重塑、改革、变革是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概念,它们都是对教育进行改进的一种过程或促使教育发生变化的行为,其共同点在于都有比较清晰的目的导向和有意的行为,区别在于结果的不同,改革与变革可能并没有结果或者只产生了很小的变化,重塑则是指教育内部所发生的结构性的、系统的、彻底的变化。
(一)“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产出
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本质上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技术重塑教育本质上是技术重塑了“进行教育的技术”。
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真正塑造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的技术并非是农耕技术、蒸汽机技术、电气技术或信息技术,而是不同时代的教育技术。农耕时代塑造教育形态的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以演示、讲授、问答为核心的个别化指导教育技术,这种教育技术要求教师掌握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个体领悟等一系列以道德习俗和生存技能为导向的更微观层次的教育能力;个别化指导的教育技术塑造了以学徒模式为核心的私塾、书院等教育形态。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电气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所推动的教育变革,也并非是以蒸汽机技术或电气技术重塑了教育,蒸汽机技术和电气技术对于教育的重塑实质上是对教育技术的重塑,这些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推动在于以古登堡印刷机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形成了以班级集体讲授为核心技术的系统教育技术变革,这种教育技术要求教师掌握讲什么、讲多少以及什么时候讲授、什么时候让学生练习等一系列以教科书为导向的更微观层次的教育能力;班级集体授课技术取代农耕时代的以启发式对话为核心的个别化指导教育技术塑造了以班级集体讲授模式为核心的现代学校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教育形态。
当今正在发生着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问题,根本上是信息技术在推动以学生学习模式变革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的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推动表现在它推动了包括智慧校园、在线学习、线上教育等为代表的新教育技术的产生。这些新的教育技术使得教育第一次从学校的封闭物理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和虚拟空间,塑造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学校的信息技术加持的多维教育空间并行、学生可在“营火”、“水源”、“洞穴”、“生活”②等学习场景之间自由切换的教育新形态。NETP2010《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就是以“应用技术推动学生的学习”为起点,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技术的升级,“用技术重构教育系统的工作流程与体系结构”,从而达到重塑美国教育的目标。
技术如何变革教育?NETP2010提出的是一个技术推动教育技术变革的路径:“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研发”。[24]技术重塑教育,必须经由教育技术这个支架或中介,重塑教育首先要实现教育技术的重塑。技术对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塑都是如此,都要以本领域的技术为支架。教育被重塑的主要标志是新的教育技术的诞生及其大规模应用。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对教育的重塑为例,目前仍然处于互联网技术重塑教育的初期,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媒介形成的线上教育模式仍然处于发展的萌芽状态,它与线下面对面的教育方式仍然处于博弈阶段,仍然没有大规模取代线下的教育模式,至少在线上教育模式成为主流教育技术之前,还不能说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重塑了教育。
(二)技术是如何作用于教育的
(三)技术重塑教育的逻辑起点
三、“技术”对教育的重塑是如何发生的
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技术支持下进行并被塑造出来的,基于一定的教育技术进行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进入教育领域的新技术一旦进化为教育活动的核心技术,教育活动的稳定状态就可能被打破,就会改变、重塑并形成新的教育形态。
技术重塑教育并不是由一个外在的技术直接在作用于教育,外源性的技术要经过教育技术的重塑和升级这个环节,然后由新的教育技术引发教育的变革和重塑。教育技术的重塑是教育的技术化再造、“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教育技术升级换代的螺旋上升过程,也是一种技术升级换代的新形态。“技术作用于教育而使教育发生的变化称为教育技术化,它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教育,使教育发生变化并进而转化为教育的本质力量。”[35]技术重塑教育需要经过技术的教育化重塑、从单一技术形成“域”以及教育的重新域定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技术能够在教育领域产生影响的必要条件。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了技术介入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一)对技术的教育化重塑
(二)由单一技术形成“域”
单一技术要具备重塑教育的力量,需要经过组合进化的过程,由单数技术、单体技术走向复数技术、组合技术,形成“域”。“某种具有共性的外在形式,或者是可以使共同工作成为可能而共同固有的能力,可以定义为一个技术群,对于这种集群或技术体,我们称之为域。”[41]“一个域可能是任意一个由不同要素构成的,从中可以产生设备和方法的集群,以及产生这些设备和方法所必需的实践、知识、组合规则及思维方式等的集合。”[42]“一个域(复数的技术)不需要完成工作,它仅仅是以一个工具箱的方式存在。”[43]单体技术不能独立产生教育应用,它需要融合已有的教育技术元素,与知识形态的、经验形态的技术元素进行组合形成技术集群(域)。这些构成技术集群的其他元素是技术得以发挥作用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单体技术也正是在与其他技术元素的组合中获得使用价值的。基于视听教学技术的远程教育、基于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的班级授课制,都是由单体技术组合进化而来的技术“域”。
(三)教育的重新域定及结构进化
四、教育被技术重塑意味着什么
(一)技术将逐步代替人们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
(二)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正演变为教育变革的阻力
技术还导致我们丧失变革教育的信心和能力。技术垄断论依靠这样一个信念:我们像机器一样工作时就处在最佳状态,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委托机器代理我们工作。这些信念隐形的后果是,我们失去对人类判断力和主体性的信心。唯有人类能够观照全局,看到事物涉及的心理、情感和道德层面,可惜我们让这个得天独厚的能力贬值了。我们相信机械运算的威力,用机械的威力取代了我们观照全局的能力。[69]技术可以替代人处理某些社会事务,但是它也不是完全没有代价的。技术重塑教育的代价,意味着使用技术的同时会导致我们失去一些什么,就那些失去的东西而言,这也算一种重塑——通过使用技术淘汰或改变了什么,“技术垄断论还助长麻木,使人看不到在获取新技能的过程中可能会丢失的技能。我们要记住不用计算机的情况下能够做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要提醒自己注意,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可能会失去什么,这一点同样重要”[70]。对技术或机器的依赖已经使教师面临着失去创造力、想象力和一些教学技能的“灾难”。“这种灾难表明变化不一定是进化,有可能是退化,正如短视频时代人们已经难以集中精力观看一个完整的长视频,导致对于事物的整体理解与感知逐渐消失。”[71]
(三)教育技术的革新并不必然等同于教育的进步
结语
教育的技术性本质决定了技术重塑教育就是重塑教育技术,技术重塑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技术进化的过程。技术重塑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技术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教育的重塑需要重新定义教育、对教育进行重新域定。
展望未来,线上教育能否成长为更大的教育“域”的主要技术组合体、完成“域”的更替并进而重塑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目前线下教育技术仍然是学校教育体系的核心技术组合体,它还没有真正被线上教育技术取代。教育被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还是“将来完成时”,对于教育何以被技术重塑以及教育被技术重塑之后所发生的革命性变革只是一种思想实验。“如果真的相信技术能够拯救教育、解决所有教育难题,则是被技术发明者的宣言愚弄了;如果真的相信技术能够改变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则是被自己编织的神话陶醉了。”[79]
注释:
①狭义的教育技术是指包括幻灯、投影、计算机软件等机器设备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广义的教育技术涵盖了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科学和其他一般性知识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任何手段,它与教育同时产生。本文所用的教育技术概念除非特别标明,均为广义的教育技术。
②索恩伯格在《学习场景的革命(CreatingEngagingandPowerful21stCenturyLearningEnvironments)》提出的学习场景隐喻,“营火”是指专家演讲的学习场景,“水源”是指与同伴深入探讨的学习场景,“洞穴”是指独自安静反思的学习场景,“生活”是指将所学的一切投入实际应用的学习场景。参见:索恩格.学习场景的革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序言.XIV.
参考文献:
[3]沃尔特·艾萨克森,等.史蒂夫·乔布斯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90.
[4][5][14][22]李康.论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周期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6]梁林梅,郑旭东.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先驱、智者和引路人:詹姆斯·芬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
[7]李芒.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
[8][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72.
[9][10]迈克尔·桑基,等.以教学创新引领技术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20(5).
[11]任友群.理论实践方法——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趋势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0(9).
[13]吴刚.作为风险时代学习路标的教育技术:困境与突破[J].开放教育研究,2020(3).
[15]让-菲利普·德兰蒂.朗西埃:关键概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33-34.
[17]吴刚.从工具性思维到人工智能思维——教育技术的危机与教育技术学的转型[J].开放教育研究,2018(2).
[18][25]戴维·索恩伯格.学习场景的革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87,10.
[19][20]李芒.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
[2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341.
[23]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上)——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1999(2).
[26]叶晓玲,李艺.论教育的“教育—技术”存在结构及其中的延异运动——基于技术现象学观点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6).
[27]李艺,颜士刚.论技术教育价值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7(8).
[28]杨一捷,刘钊颖.布莱恩·阿瑟技术思想对教育技术进化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9(8).
[29][30][31][32][33][36][37][38][39][41][42][43][44][45][46][47][48][49][50]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3,54,56,57,48,120,121,126,132,76,76,77,189,32,43—44,79,214—216,91,218.
[34]Arthur,W.B.TheStructureofInvention[J].ResearchPolicy,2007(3).
[35]颜士刚,李艺.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40]Mayer,R.E.IntroductiontoMultimediaLearning[A].InR.E.Mayer.TheCambridgeHandbookofMultimediaLearning[C].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
[51][52][53][54][64][69][70][72][73][74][75][76][77]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200,58,57—58,58,127,129,132,68,68,79—80,190,130,131.
[55][56][57][58][59]奥利维耶·迪安斯.金属与肉体:技术如何接管人类进化[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13,14,14,15,18.
[60][66][67]詹姆斯·布莱德尔.新黑暗时代:科技与未来的终结[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44—45,45,144.
[61][62]威尔逊.论契合:知识的统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89—390,434.
How"Technology"ReshapesEducation
ChenXiaoshanQiWanxue
Keywords:educationaltechnology;informationtechnology;educationalreform;reshaping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