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效果。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视听教学、程序教学以及系统化设计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
一、AECT1994教育技术定义
教育技术在20世纪初成为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到20世纪70年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专业术语被确定下来。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简称AECT)协会成立,首次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定义,此后又多次对它进行定义,但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1994年,AECT对教育技术重新进行定义,该定义是在AECT主持下,通过美国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参与,并由AECT正式批准使用的,所以该定义可以说是国际教育界基本都认可的一个定义。
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是:Instructionaltechnologyisthetheoryandpracticeof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ofprocessesandresourcesforlearning。我们一般译为: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该定义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促进学习,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研究范畴是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如图1-1所示。
图1-1AECT94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
该定义的内涵:
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教育技术在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基本理论。教育技术以其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又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教育技术自己的理论。
2.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研究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人类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认知过程,建立认知科学,发展学习理论;研究学习资源,就是探讨为人类各种各样的学习创建最优学习环境和条件的途径。
3.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是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
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进行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然后制定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教学信息和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开发:将视听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以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开发。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利用:对各种信息资源利用,并加以制度化和法规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正常使用和不断革新。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管理: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及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参照标准进行测量与比较,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衡量的主要依据。
4.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是优化学习资源和优化学习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最终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
2004年6月,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定义,由于定义的正式文本于2005年公布,所以又称为AECT2005定义。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Educationaltechnologyisthestudyandethicalpracticeoffacilitatinglearningandimprovingperformancebycreating,using,andmanagingappropriatetechnologicalprocessesandresources.我们一般译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1.领域名称
AECT1994定义中使用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technology)这一概念,AECT2005定义则使用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
2.研究范畴
AECT1994定义中使用“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来表明研究的五大范畴,AECT2005定义使用“创造、使用和管理”来表明研究范畴。事实上,“创造”涵盖了设计和开发;“使用”涵盖了利用、推广革新、整合和制度化;“管理”表明了管理的动态化。而AECT1994定义中的“评价”范畴则被整合在“创造、使用和管理”之中。
3.研究对象
AECT2005定义使用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合适的”表示要符合预期的目标;“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表明是基于技术的过程和资源,从而避免了AECT1994定义中对研究对象“过程和资源”的泛化。
4.研究目标
AECT2005定义使用“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双重表述,表明使用教育技术不仅要支持和促进教学和学习过程,同时要注重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5.研究领域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内被大量使用的一个术语,它与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指同一个概念。但是现代教育技术带有强烈的现代化、信息化色彩,以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数字音像、卫星广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核心。所以,在定义上与教育技术稍有不同。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其内涵具体体现在:
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为指导
3.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
4.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方法是系统方法
5.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现代教育技术在国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幻灯教育、无声电影、广播教育的出现为标志
现代教育技术萌芽于19世纪未期,19世纪90年代幻灯用于教育领域,从此揭开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序幕。之后,无声电影、留声机、无线电广播应用于教育领域,现代教育技术开始了最早期的发展。1922年美国成立了“视觉教育协会”(TheVisualInstructionAssociationofAmerica)。
2.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30-40年代),以有声电影、录音教学的出现为标志
20世纪20年代未,美国华纳兄弟发明了有声电影,并在30年代初应用于教育。40年代,各种录音(包括钢丝录音、唱片录音、磁带录音)媒体也进一步引入教育领域,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46年,美国视听教育家伊嘉·戴尔(EdgarDale)撰写了《视听教学法》专著,提出了早期视听教育理论―“经验之塔”(ConeofExperience)理论,对视听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美国的“视觉教育协会”正式改名为“视听教育协会”(TheVisual-AudioInstructionAssociation),标志着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了对具有视、听双重特性的媒体进行研究的新阶段。
3.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以电视、程序教学机及CAI的出现为标志
20世50年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自动教学机器、程序教学迅速兴起并风靡一时,教育电视迅速发展,由实验阶段进入教学实用阶段,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拉斯韦尔、香农-韦弗等人的传播理论开始影响教育领域,出现了教育传播。从原来的只把教育媒介作为教育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大为研究教师(传者)、学生(受者)和整个教育传播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更加注重对各种媒体的综合利用和对学习过程的研究。
4.系统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以各种系统媒体的出现为标志
从70年代开始,电视、录像、卫星广播电视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被引入教育,使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了系统发展阶段。
同时,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被广泛用于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系统设计理论也成为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更加科学、严密。由于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扩大及教育技术理论的不断成熟,视听教育这个名称已不能完全涵盖其研究范畴和实践领域。197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正式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CommunicationandTechnology简称AECT)。
5.网络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使用多媒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优化教育教学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为标志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虚拟技术、智能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成熟,标志着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了网络发展阶段。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多媒体传输系统是一个教育适应性很强、服务范围广的开放教育体系,它将使教育的全民化、终身化、多样化、自主化、全球化成为可能。90年代以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引入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教育技术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至今已走过70多年的历程。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萌芽阶段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萌芽阶段是指20世纪20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幻灯、播音、电影等媒体进行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活动,由此揭开了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序幕,并在教育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始终处于自发的状态。
2.我国教育技术的初步发展阶段
建国以后,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49年11月在文化部科技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负责领导全国教育技术工作。在这一阶段(1)播音教育和电视教育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2)学校电教促进教育改革。在高等教育方面,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许多高校开设了“电化教育”、“视听教育”等课程。从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6年,中国的电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化教育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3.我国教育技术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的教育技术重新起步。从20世纪20年代视听教育引入中国并定名为“电化教育”以来(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高师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电化教育”专业改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我国开展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已经有70余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这20年。
从1979年开始,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负责全国的电教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在各级电教机构的积极组织和努力工作下,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电化教育工作迅速开展。由于国家和地方对发展教育技术的重视,我国用于现代化教育的设备、设施在20年间有了较大的更新,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打下较好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流,发展计算机教育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专门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工作。进入90年代后,教育领域多媒体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日益高涨,使我国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将会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化及应用模式的多样化方向发展。
1.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计算机网络的蓬勃兴起,信息传递的形式、速度、距离、范围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Internet的出现及其迅猛发展,将对未来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将引起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的根本变革。在网络环境下,既可以进行个别化学习,又可以进行协作型学习,并可按学习者的意愿进行学习,实施因材施教,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
2.多媒体化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的信息实时交流的一种技术,又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表现在:①电子出版物(ElectronicPublishing)的广泛应用。②教学信息的超文本组织结构方式。③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等。
3.智能化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技术是研究如何以人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能力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构成了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及智能化教学系统(IntelligentTutoringSystem)。
智能化教学系统是以认识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教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新兴教育技术。
4.理论研究的深入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其自身理论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并且加强了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育技术实践的研究
5.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可概括为如下四种模式:
(1)基于常规教学媒体(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的“常规模式”。
(2)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
(3)基于Internet的“网络模式”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
在广大中小学,常规模式仍是当前主要和大量使用的模式,多媒体模式和网络模式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要追求的发展模式。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应考虑是否适应学习目的,考虑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