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是什么?创客,英语称为Maker,起源于2001年美国MIT麻省理工学院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Lab(FabricationLaboratory,制作实验室)创新项目。
创客教育的定义
创客教育的意义
一方面,创新创客教育要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创新创客教育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发明、创造,老师需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鼓励群体协作式学习;另一方面,创新创客教育应是集体众创、跨界融合的综合教育,这就要求要自然地融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更大可能地照顾到孩子们的天赋和兴趣,由此激发每一个孩子背后的潜能。
通过开展创客教育,丰富了校本课程。创客教育让学生动手造物、将奇思妙想变为现实,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和掌握尖端科技,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团队协作完成项目的教育方式,教给了他们善于合作的宝贵精神。如通过创客教育中机械搭建课程的专门训练,学生对机器人搭建都有了自己的心得,并能根据搭建要求,完成基本拼装,有的小组已可以对简单的机械小车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改装。
创客教育强调动手能力
创客教育旨在应用创客理念重塑教育,强调通过动手操作将创意的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作品。在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而STEAM教育是围绕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开展的,着重提高学生的STEAM素养,优化学业成绩,进而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
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两者具有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二者都属于跨学科教育,需要将原本孤立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通俗的讲就是:以前同一天语文在教“白日依山尽”,而地理在讲“风暴知识”两者知识点完全没有联系,使得知识点很难交叉记忆。
在我国,政府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方面也一直很重视。1982年开始举办全国性的大型青少年科技活动,“科技小制作小发明”频现于各大媒体。但是为什么就一直无法形成人人动手、人人创新的局面?其根源就在于“发明”、“创新”的门槛较高。科技创新活动提倡从无到有的“创”,模仿、山寨的做法都是被摒弃,甚至是批评的。这和创客运动中流行的“hack”行为在理念上是完全不同的。“创”是精英化的,而“造”是平民化的。
创客强调的“造物”恰好弥补了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动脑、轻动手,重学习、轻应用”的不足。《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的作者安德森说:“人们用数字化工具在线制造可以触摸的实实在在的物品,这就是创客运动。”中国创客文化教父李大维在温州青少年创客文化节上演讲的题目就是“创客:让青少年触摸真实的世界”。可见,在创客届中,动手实践,去改造物理世界几乎是共识。
创客教育的目的
创客教育是目前中小学教育中综合性强、涉猎面广、创新性突出的课程。随着创客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身兼科学家、发明家等多重角色。创客教育所倡导的提出问题并利用自己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虽然创客教育不直接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但在“创客”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物理、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实现跨学科的多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