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部分UP主和B站用户发现,停更或许是个人选择,但当大流量来袭,内容品质、创作生态、激励机制,都是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各个内容社区与视频平台面前的问题。
选择
优质创作者流动性更强
多个平台推出扶植激励计划,从流量、资金等各方面对内容创作进行扶持
发现登上热搜后,“-LKs-”立即在微博上表示“躺枪”。他在B站置顶留言,强调暂停更新是“完全随机的个人放假+装修”,并表示“今年本频道发展一切正常,收入也不比去年少”。即使明确表示自己“亏钱”的“靠脸吃饭的徐大王”,也公开认为热搜“莫名其妙”“不知道被谁安排了”,并称自己停更与B站没有关系。“搞内容创作与普通工作其实没啥区别,有人赚钱也有人亏钱,很正常的事,各行各业哪个不是人来人往,没必要大惊小怪。”
在浙江传媒学院传播系副教授王喆看来,此次停更之争让大家看到以内容创作为生的“数字灵工”非常不稳定的劳动状况。“他们和平台之间的权利关系在过去往往会被‘用爱发电’遮蔽。”她表示,平台算法、界面功能和后台审查中任何微小的规则变动都会导致创作者收益的变化,但个体UP主往往没有议价权。
与此同时,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纷纷推出扶植激励计划,从流量、资金等各方面对内容创作进行扶持。以小红书为例,2020年平台以100亿流量对视频创作者、直播创作者以及泛知识、泛娱乐品类创作者定向扶持;今年又将为时尚商家和主播提供百亿流量扶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何天平认为,“短视频平台、新兴平台都在扶持中视频,优质内容创作者的流动性可能会变得更强。在什么平台上发布视频创作内容,UP主的可选择空间变多了。”
收益
暴露原创内容变现问题
一旦成为非常完整、深度的产业结构,势必带来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加大
“有一天出门扔垃圾,感觉天气特别好,许久没有这种阳光明媚的感觉。”2019年8月成为专职UP主后,“-LKs-”全年无休。他直言“想试试不带着相机去旅游,纯玩是什么感觉”,正巧家中装修没有拍摄地点,这便成为停更休息的契机。
UP主们这么累,与视频“创作”变成“职业”有关。早期专注电竞、二次元等小众领域的B站,内容大多靠UP主“用爱发电”。“虽然视频制作粗糙,但是内容原创且很有个人观点。”2018年就已停更的游戏爱好者胡玮(化名)认为,当时制作视频主要是“有表达欲”“希望跟同好沟通”。但随着视频制作逐渐成为一种职业,他这样的早期UP主“无论从更新频率、总体质量还是流量互动来说,都比不过专职UP主”。
随着专业用户生产内容不断进阶,许多看似个人账户的UP主,背后都有团队、公司运作。何天平表示,“它已经构成一个非常完整、深度的产业结构,也势必带来运营成本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2022百大UP主之一“王师傅和小毛毛”曾在视频《做账号三年我花了500万》中透露,算上五险一金,工作室一年光给员工发工资就需要134万元,一年成本在200万元以上。
不久前,B站公布2022年度业绩曾让不少人惊讶:全年净亏损75亿元,而给UP主的激励分成高达91亿元。“其实此前B站的视频播放收益是各平台最大方的。”有业内人士分析,财务压力可能是改变创作者收益分成的原因之一。
何天平认为,前些年B站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去扶持原创UP主其实是“远超常态情况”,现在各个视频平台降本提效,势必会造成UP主拿不到过去预期的回报。在他看来,停更之争暴露出原创内容的变现问题。他认为,一些优质UP主停更或流失是一个阶段性状况,反映出以中视频产业生态发展为代表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蜕变。
创作
渴望良好创作环境回归
流量加持下的B站需再次明确定位,让创作者有更放松愉悦的创作氛围
这样的遭遇并非新人独有。一位曾经的“百大UP主”已经停更两三年,他告诉记者停更“和社区环境变差、太多非黑即白的争论有一定关系”。“Ahalolo”不止一次提到因为一些极端看法,让原本正常的设计要素变得“不可说”,他们3月中旬更新的《中国看秀军团扫荡巴黎时装周》点评多位明星穿着,有人担心他们“被举报”。
作为B站资深用户,小晴愿意在这里上传视频最重要的原因是浓郁的社区氛围与其他平台截然不同,然而这样的氛围在2019年B站跨年晚会迅速“破圈”之后逐渐消解,“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这场跨年晚会,‘2019最美的夜bilibili晚会’豆瓣评分高达9.0,一度下降到6.7分,今年回升到7.9”。在她看来,相较于其他平台越来越清晰的定位,流量加持下的B站需再次明确定位,让创作者有更放松愉悦的创作氛围,而不仅是存放视频的平台。
2022年10月25日后再未更新的UP主“A路人”公开列举B站的“七大问题”,包括“对接人频繁更换”“捧新人淘汰老人”“鼓励恶性竞争”等。对此乐林也颇有感触,“我周围一些人在创作激励下降前就慢慢停更了,主要是感觉资源并不是以内容质量为优先考虑,喜欢的创作生态在变化。”他举例说,一些对接工作人员和新用户对B站的创作生态并不熟悉,导致B站和其他平台越来越像。
小晴表示,自己在B站做视频是在寻求一种“意义”:“如果自己用心制作的视频,用户反馈却越来越极端;自己嗓子充血花半天录的音,AI几分钟就能合成,未来甚至直接做出视频,谁还愿意查资料写文本拍素材?”
不过,何天平认为AI短期内不会对UP主的原创内容生产造成太大影响,但未来依然不容忽视。“在算法和经验之间,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性,去平衡这两者的创作?伴随技术、人、整个产业生态的成熟,视频门槛变得越来越高,用户对好内容的产出预期也会更高。技术发展是在养成一个更好的生态,并不是退回到跑马圈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