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汇报材料
融合创新智慧引领构建教育信息化新生态
罗山县第一中学
近年来,罗山县第一中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河南省教育工作大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坚持“深度融合、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原则,采取“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校推进、学用融合”的推进策略,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全面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应用水平,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并逐步将教育、教学和管理架构到信息化的平台上,打造数字化的教育环境,切实提升本校信息化的发展内涵。
一、重领导,明分工
1.成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
2.明确任务内容,组织分工实施
3.优化信息化环境,助力学校内涵发展
在我校在硬件方面,我校按省级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的标准,装配了智慧校园、教学录播教室、电子白板、空中课堂直播室、电子阅览室和图书管理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等。近几年,我校先后采购40台65英寸液晶触控多媒体一体机及组合黑板,办公电脑80台,学生微机室电脑190台,将现有教室全部改造为信息化教室。在软件方面,通过“市场购买、网上下载、广泛征集、自主开发”等多种渠道,加快本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二十一世纪教育网、中国现代教育网、智学网、学科教学网等为我校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通过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主阵地作用,努力把校园网打造成为集学校管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网络教研、互动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应用的智慧校园。目前,我校实现了校务管理、德育管理、教务管理、总务后勤管理、财务管理、考勤管理等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提高了管理效率,节约了办公成本,形成了基于网络的协同管理办公新理念。
二、抓落实,促研修
1.重视监管落实,扎实开展培训
学校监管人员主要分为两个层面:顶层监管人员为校级主管领导、县级坊主学校骨干团队成员及坊主.基层监管人员为每个教研组长。两个层面的监管人员在工作中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在上下联动的过程中及时有效的解决研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依据学校2020下半年教学工作安排,结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线下研修活动需求,学校教导处设计了三个大型研修活动:一个是以观课议课活动为载体课堂教学校本研修活动;另一个是以优质课评比活动为载体的其他学科校本研修活动,第三个是以微课比赛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活动。所有活动具体到研修的每个重点环节都有天数限制,都有作业要求,都有记录留痕,为线下作业的上传和简报制作等工作提前做好了资料准备。同时,我校分层分类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开展个性化教学实践探索,提升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我校邀请了陕西师范大学葛文双等教授对教授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示范项目培训,改变了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邀请科大讯飞公司技术人员张新龙老师对智慧课堂应用作培训。“省国培计划”信息技术2.0特聘专家张辉、朱红彦给老师们作了专题培训。
2.明确研修主题,有效推进培训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对其所属教师的微能力点进行统一规划,要求每个教研组在明确了四个微能力点的基础上确定研修主题,分步开展研修活动。各教研组长在明确研修主题之后,都能积极的带领组员在坊主和继教网管理员的指导下开展主题研修活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信息中心骨干教师赵斐然、刘培红和吴波老师直播培训授课。他们为大家作“钉钉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应用、101教育PPT深度使用的培训,为我校线上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通过一步步的推进,打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瓶颈,让所有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此次活动中得到提升,信息化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推精品,助反思
1.理清活动形式,打造研修优质作业。
学校在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是边学习边推进,边反馈边更正,边应用边提升的形式开展研修活动的。在进入5月后学校对参训学员提交的能力点作业进行了一次审核把关,对作业全员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并让老师们再次修改打磨后,形成研修优质作业。通过树立信息化行动典范,对信息化项目、信息化能力、信息化素养、信息化教学融合等内容进行专项竞赛和成果汇报,通过学科带动、帮扶示范,成长信息化教育教学骨干教师和项目带头人,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梯次结构。
2.强化能力提升,注重分析反思。
此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开展的目的旨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在进行“整校推进”校本研修活动的时候,力争多角度思考,力求多方位入手,通过维修维护信息化教学设备、保证外网内网畅通、设计实施多载体活动、修改校内学习培训考核制度等方法,为教师创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学习实践环境,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学校坊主着重抓好三个重要环节促进教师养成良好教学习惯。一是:评估。通过准确的自我评估,明确研学目的、预期效果和成长方向。二是:分析。通过撰写课堂分析报告,重新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找出其中的优缺点,优点加以利用,缺点努力回避。三是:反思。通过撰写课后反思报告,从对教学实践的再思考中总结经验教训,反观自我得失,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构建信息化测评体系,细化、量化信息化素养成长项目、能力点及其标准,通过清晰完整可视化可操作的标准,让教师看到成长的内容和载体,引领激励全员达标式成长。
四、建平台,提能力
1.开启空中课堂
2.搭建“智慧课堂”
3.提供“成长舞台”
学校借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育教学成果展”、“教研组长论坛”、“融合课大比武”等,为教师提供学习、研究与展示的平台。先后成立了线上李林名校长工作室、张淼名班主任工作室、何秀荣老师成立的语文之佳工作室、秦秀萍工作室等,发挥名师辐射作用,大家协同共进,在修炼中互补、互哺、共生、共长,对我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五、重考核,稳推进
近年来,我校依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激发教育活力,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我校将继续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