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朱缘缘、潘凤、王敏,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推荐单位: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为广大职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竞技、交流、学习的综合性大舞台,有力了推动教学创新和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水平的提升。我们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于2021年7月举办的“2021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了数学专业一等奖,参赛作品为《圆锥曲线开启科技之光》。在此,谈谈心得体会。
一、研读文件,组建团队
团队合作尤为重要。我们的团队,职称搭配合理,3人平均年龄35岁,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创新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分析教材,制定策略
(一)结合专业模块化重构、遵循学情特点
(二)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岗位需求、课程标准、结合学情,确认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做到因材施教,是成功的关键。“圆锥曲线”课程的重难点突出:重点是圆锥曲线的定义,学生需要从具体的图形中抽象出符号语言,学生难以理解;难点为圆锥曲线方程的推导和应用,推导过程数学运算量较大,数学模型的建立也需要学生很强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三)创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基于职业情境的“四教两融入”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课前开智,课中生智,课后用智;课程以数学素养和课程思政两条主线展开;通过课堂教学,我们力图落实学生的抽象、计算、建模能力,滋养数学文化意识与数控精神。
“四教两融入”教学模式力求从整体视角考察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中的折纸活动教会学生“感知”、创设专业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表达”、设置岗位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应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长知识、悟道理”。
(四)制定教学策略,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案
“圆锥曲线”的教学比较抽象与枯燥,我们采用“以数学建模为主线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策略,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我们借助GGB软件,直观演示圆锥曲线的由来形成、抛物线开口的变化、探索离心率等,生动诠释知识生成过程,力求让数学课堂产生动能。
(五)全力备赛,定期实战模拟
三、赛后反思,再创佳绩
(一)决定大赛成绩的几个要素
1.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自接到大赛报名通知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高效到位:为参赛老师在大赛准备和训练期间提供便利条件;给予精神和物质的支持鼓励和保障;备赛的过程中聘请专家和国赛一等奖获奖者对参赛作品进行当面指导。
3.要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每一届大赛都将会不断的创新,这是必然的趋势。一方面,我们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上理论知识应用到学生的实际专业中,实现专数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立足于实际教学情况,有专业特色和课程思政意识,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
(二)参赛作品的亮点
1.“四教两融入”,创新教学方式
“四教两融入”,四教指:教体验、教思考、教表达、教应用;两融入指: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举措,融入数学文化、融入模型化思想。“四教两融入”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通过教会学生“想数学”、鼓励学生“说数学”、引导学生“做数学”、激发学生“用数学”,数学文化促“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数学模型思想促“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数学的思想分析问题、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2.依托专业情境,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超星网络平台的自建课程资源,助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讨论研究、上传作业资料;利用手机软件GGB,助力学生快速画出圆锥曲线,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CAD作图软件,助力学生研究椭圆的性质,与专业所学紧密结合;利用微课、小视频,助力学生理解概念,了解圆锥曲线在现实中的应用。
3.课程思政,全面提升素养
数学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我们应用现实场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通过圆锥曲线性质的共学,让学生感受变化中的不变性,对学生进行辩证观念教育;重视圆锥曲线概念的剖析,让学生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学生进行批判思维培养;重视圆锥曲线的推导与化简,让学生感受数学符号抽象的美,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反思不足,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备赛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地修改教案,反复地讲课磨课,使参赛团队在教育教学能力及对专数结合的认识程度等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赛过后,通过与其他参赛选手的交流,也发现了自身的教学不足;无生教学环节的展示,提高心理素质。
(四)促进实际教学的改进
通过本次参赛,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学能力大赛的魅力所在,开拓了视野,了解了更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大赛使参赛教师的视野更开阔。通过大赛获得的经验和方法能更好地运用到后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