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手工制茶赛项在五峰举行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主任督学邓玉华调研职教园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专项视导
市教育局在广汽宜昌分公司组织校企对接交流会
建筑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现场
全国职业院校手工制茶技能大赛现场
编者按
近日,从教育部传来消息,我市机电工程学校和长阳职教中心编制的2种教材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
在11月29日落幕的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我市职业院校取得了4金8银6铜的优异成绩;
三峡职教集团荣膺第一批全国示范职教集团称号;由市教育局主导的第二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顺利通过教育部项目验收;
国家技能大赛中,五峰职教中心手工制茶荣获一等奖;宜昌连续七年荣获全省市州中职技能大赛七连冠;
......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技能人才为国家发展实体经济提供人才支撑。”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宜昌职业教育在过去的五年里,扬帆奋楫、成绩斐然。
以职教之手,储转型之能。
12月22日,“宜荆荆恩”城市协同发展考察团来宜参观,前两站便走进与宜昌职业教育携手双元育人的广汽宜昌分公司、兴发集团研发中心,考察团高度点赞宜昌深度融合的产教一体模式。
统筹布局精准适应
变战略!宜昌职教重塑发展新格局
在刚刚结束的宜昌市第七次党代会上,王立书记提出了“高品质建设宜昌科教城,构建‘宜荆荆恩’科创走廊”的发展方向,并以“增值”二字再次明确了宜昌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
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蓄水池功能,把职教红利更好的转变为人才红利,为宜昌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生力军,让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宜昌产业,是为增值。
近年来,宜昌职业教育以规范专业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步伐,以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走出了一条生态可复制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为助推区域发展战略,对标区域十大千亿产业建设,宜昌职教在全省率先探索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专业结构动态对接产业结构,我市是全省唯一完成学校布局调整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市州,并将原有的148个专业减少合并为60个,形成了紧密对接宜昌市十大千亿产业“一校一策、错位发展”专业体系,以革新的魄力校准适应性的精准度。
为践行“管产业、管行业必须管人才”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办在开发区里”的理念,宜昌职教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枝江市职业教育中心探索总结出“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培训围着企业转,教学围着岗位转,知识围着技能转”的“五转”实践经验,以生动的实践丰富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
为不断深化宜昌在“宜荆荆恩”城市协同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宜昌职教将生源的触角向外延伸,持续释放宜昌职教影响力。今年,有818名外地中职学生慕名而来,占比宜昌应届中职生总人数的8%。“把人招进来,把人留下来,让他们在当地就业、当地成家。”职业教育作为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增长点,为助力现代化梦想之城建设积蓄了强大的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
为改变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宜昌职教创建了企业从源头、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在专业设置中听取专家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请企业家参与,技能大赛请企业家出题等举措,推开”只见人影不见声“的合作玻璃门,宜昌校企成了真正的一家人,推动产教双方合作由浅入深。
“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内嵌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为加快宜昌强产兴城,实现能级跨越提供强劲的产业人才支撑。”宜昌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主任督学邓玉华介绍到,宜昌教育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强化“四力”,联动“四业”,下好“四棋”,为职教发展增色,为产业发展增值,为区域跃升增翼。
多策并用多措并举
变形象!宜昌职教持续提升吸引力
气势恢弘的投入,尤需内涵的举托。
吸引力从何而来?以技能大赛为例,近几年来,宜昌市已建立了一套以学校日常技能教学为基础、以市级竞赛为驱动,以国家、省级大赛为牵引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实现了“学校、专业、学生、专业教师”全覆盖,全市各中职学校实现校级竞赛常态化。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宜昌职教搭建四大平台,坚持把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创业创意大赛、篮球足球等体育比赛等四大赛事活动作为推进宜昌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内涵发展的主要抓手,实现赛教融合。
讲好职教故事、发好职教声音,宜昌市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初三学生职业体验日、职教宣传月、职教新闻发布会,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全市组织开展职业教育政策文件精神宣讲、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宣传、职教优秀学生推介、职业院校企业行等系列活动。
张力如何延伸?“没有好的专业,就没有好的中职学校。”在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主任周欣看来,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中职教育发展的灵魂。
为此,宜昌职教以动态调整专业,实现错位发展;开展专业星级评定,引导品牌专业建设;推行专业分类评价,建立专业建设倒逼机制;施行专业负责人任职资格培养培训及认定制度,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职教发展的硬核力量。”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章元媛介绍,近年来宜昌实施的卓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了50名左右卓越教师、100名左右青年名师,制定了《宜昌市中职学校专业负责人任职资格认定办法》,遴选一大批专业负责人,举办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开展“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
宜昌教育发挥标准在专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国家课程标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落地落实,制定了《宜昌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要求》,推行“1+X”证书制度,坚持每年发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每年评选10个左右高水平实训基地。
职教之魂,存于匠心。
承载新的历史使命,迎面重大发展机遇,宜昌职教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统筹布局推进发展;通过激发活力,增强改革发展原动力;通过强化内涵,突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通过打造一批示范院校,培养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让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张力不断提升。
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变模式!宜昌产教构建命运共同体
人才兴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城市兴。
产业要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才。
产业人才从哪里来,宜昌职教给出的答案是——从体制上创新,从机制上保障,从深远处谋划,将宜昌产业与职业教育紧紧吸附在一起。
以专业设置精准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发展的定向人才需求之间的壁垒打破,推动宜昌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实现大幅度跃升。
“宜昌是个好地方!广汽也找对了地方”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跃赛表示,广汽乘用车总部之所以选择落户宜昌,强有力的产业人才支撑是关键。截至目前,宜昌的15所职业院校与广汽建立深度校企合作,为广汽输送人才1930人,占比达到广汽宜昌公司总员工的80%以上。
“产教融合的深层次推动中,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要手拉手、肩并肩。”市教育局副主任督学石希峰看来,用先进的职业教育滋养产业的生命力,用产业的兴旺反哺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
像朱彬一样,兴山职教中心已累计为兴发集团输送中专生6698人,培养大专生3800人,轮训职工5000多人次,成为兴发集团最重要的“人才库”。
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兴盛的成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素质的强大人才支撑是实现重大项目落户宜昌、扎根宜昌的重要指标,持续供给专业的产业人才队伍是区域产业实现基业常青的根本保障。
以化工产业学院为例,宜昌教育紧紧契合区域发展的主产业,以三峡职院为首成立了宜昌首个产业学院,已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开展技能培训360人,实施学历提升教育培训393人,为宜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人才之翼。
产业学院的问世,一经孵化,必将为宜昌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引擎。
宜昌教育创新构建的1(产学合作委员会)+1(高职院校)+V(中职学校)+N(本地企业)区域内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发展和跨部门协同育人、校企一体育人的新模式,不仅将全市的职业教育聚拢形成发展的合力,更是为职业教育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产业跃升形成了强大的推力。
记者手记
奋进新时代,追梦职教人。
从十年前宜昌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到五年前宜昌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再到今天宜昌职业教育的“大有可为”,宜昌教育以善作善成、久久为功的耐性与韧性,以十年为周期“着手”,以五年为周期“着色”,用匠心绘就了宜昌职教十年巨变的恢宏画卷,让宜昌五年内实现工业产值10000亿元的奋斗目标底气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