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肩负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重要使命,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应有之义。高校应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力量,使大学生站在整体角度看待民族身份,形成共同的民族身份认同。同时也要从个人和国家关系出发,让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任。具体来讲高校可以通过搭建平台、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借助在互联网平台创新教学形式等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华民族汇聚了56个民族的智慧,要集各民族智慧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梦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奋斗,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的先行者,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团结起来为中华民族复兴添砖加瓦,自觉将自我理想与国家未来相统一。
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共同的身份认同
(二)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团结关乎着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冲突与暴乱不断上演,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民族矛盾、种族歧视、民族主义等。我国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外反华势力依然活跃,国际舆论场依然存在中国威胁论。处在思想不成熟阶段,社会阅历不足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三股势力”的蛊惑,被西方敌人所利用,西方歪曲事实的错误观念容易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动摇,从而达到扰乱人心、达到民族分裂的目的。为防止大学生被“三股势力”价值观念影响,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增进不同民族间的感情,提高他们对不良思想的识别和抵御能力,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定地维护祖国的团结与统一,实现祖国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三)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了过去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抵御外辱的光辉岁月,同时将继续激励各民族齐心协力共襄中国梦。持续推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背后的深意,帮助其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华民族历史,使其内心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另一方面,可以助力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地区选择时考虑西部地区,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使当代青年心系国家未来,牢记使命肩负重任,努力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要实现“共同富裕”“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尤其国家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要依靠青年来实现,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思想状况和身心健康,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目标群体的特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搭建平台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与交往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力搭建平台、将其融入校园社团文化、社会实践,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1.将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社团文化
2.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融入共同体意识
(二)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需要遵循理论逻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同时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的示范作用。
1.融共同体意识内容于思政教材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五门思政课中有机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以达到一个整体的效果。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述时结合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使学生在未来自觉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由来与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之间的关系,让青年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曾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迸发出团结一致对外,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辱的力量,使当代青年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践行先辈之意志,努力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中,讲述党在民族工作中所取得成就,了解党以独具一格的方式解决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问题,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发挥教师师德师风“示范”作用
政治信仰之于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理念层次的传递,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观念层次的保障。因此,教师容易成为学生们比较、思考、模仿的对象,如果老师做得不好,容易起到适得反的学习效果。思政课教师应树立平等地看待各民族文化的观念,在校内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内在要求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在校外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立场与原则,用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爱戴,激励影响学生。树立高尚的师德,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三)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教学形式
当前,大学生是上网的主力军,在新媒介的持续“熏陶”下,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在学生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高校应该以学生网民的身份,发挥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接受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互联网+”的校园网络平台,一方面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培养共同体意识的时事和楷模热点事件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多样化对破坏民族团结事件解读,使学生了解民族分裂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整合优化“互联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
2.运用VR技术等传播媒介,深化大学生情感认同
VR技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电子化、智能化和形象化。首先,可以用虚拟技术的沉浸式特点,创建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体验,进一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此外,虚拟技术可以塑造场景,使学生沉浸式体验预设的场景,激发学生情感感知力。其次,高校应着重打造民族文化节、民族艺术作品展等精品活动情景预设,以优质的文化体验活动和多样化的文化形式,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曾经民族文明瑰宝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文化与众不同之处。最后,教师根据活动目的设置虚拟场景,展示不同时期民族文化之间的独特与融合,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相互融合的沉浸式环境中,体验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习俗与差异,深化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风俗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活动主题及内容的理解力和参与感。
(四)加强辅导员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联系
1.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与生活
2.成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者
辅导员始终处在学生工作的最前沿,是学生动态的掌握者。只有辅导员本人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句话深层含义和理论本质,才能更好向各民族学生诠释。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以理服人,运用理论解答大学生们的各种疑惑,消除他们的模糊认识,纠正他们的负面观念。确保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深层次认识“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含义,真正理解和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在关系到国家统一的大事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础上提出的深刻论断,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共同的身份认同、坚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信念。高校理应从思政课堂切入,把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融入思政教材,发挥课堂与师德师风的示范作用,结合互联网资源优化教学、深化学生情感认同。具体实践指向上为学生提供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丰富校园社团文化,就业上结合国家的西部计划鼓励学生志愿服务,生活上加强辅导员与少数民族学生联系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当代青年思想共识使当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2021-11-14.
[2]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黄丽玲,等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
[3]秦玉莹,郝亚明.身份认同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2(04):76-82.
[5]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1(1).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2022-05-14.
[7]习近平在全国民族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9-28(2).
[8]李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教师素质提升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1):65-73.
[9]肖贵清.做无愧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05):37-43.
[10]林文滨.党性·德性·才性:习近平思政教师观的三重意蕴[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8(06):85-90.
[11]吴玉芳.新时代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04):33-3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马克思主义在西南地区早期传播的文献搜索、整理与研究(22XJA710004)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徐鑫鑫谢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