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怎么做好教学?要从实训出发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活动

“互联网+”教学改革的精髓在于对教育理念、体系结构、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全面的革新。随着“互联网+实训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见证了传统实训教学在组织方式、执行流程和设计思路上的根本性转变,这一变革极大地推动了教学过程的科技化和智能化,优化了教学成效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此背景下,实训教学的改革不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简单延伸,而是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旨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显著提高其实践能力。为了推动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模式向更高效、灵活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从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载体和服务体系出发,构建了“三中心二体系”的全新实训教学模式,深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实训改革。

在“互联网+”深度融合职业教育的新时代,实训教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其特点鲜明且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职业教育的新蓝图。

(1)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的无限连接,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打破了资源限制,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2)即时反馈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即时性,极大提高了课堂互动的效率,加速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引领教育创新不断前进。

(3)流程优化为实训教学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的结合,让实训课堂焕发新活力。

(4)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5)教育大数据的收集为教育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了实训教育资源的配置。

(6)虚拟学习空间的构建彻底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让学习变得无时不刻、无处不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基于这些“互联网+”背景下实训教学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三中心二体系”实训教学新模式。

智慧课程个性化学习中心:该中心为每位学生精心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使知识获取变得高效、灵活且充满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教学创新与技术融合中心:此中心致力于推动教师、学生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探索新教学法,优化教学内容与模式。通过持续收集与分析教学反馈,精准定位教学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引领实训教学向更高质量、更高效能的方向迈进。

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与优化中心:该中心全面评估教学质量,基于数据反馈为教师提供详尽的改进建议与指南,助力其专业成长,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互联网+”环境与条件支撑体系:此体系构建了共享开放的教学平台,不仅确保了教学环境的稳定,还通过高效整合资源,显著提升了实训教学的效果与效率。

信息化教学供给侧服务体系:该体系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从资源开发、精心设计到技术支持的一站式服务,与教学创新与技术融合中心紧密协作,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与创新。

二、“互联网+”背景下,“三中心二体系”实训教学模式流程解析

(一)基于“智慧课程个性化学习中心”的课前准备阶段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全面剖析学生过往的学习成绩、态度、能力倾向及兴趣偏好,形成学情报告。同时,结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大纲及行业动态,精心规划实训内容,确保既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又紧跟时代与行业需求。

基于学情分析与内容规划,教师可利用“智慧课程个性化学习中心”的丰富资源,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前理论知识预习任务,如理论知识讲解视频、互动式案例分析、在线测试题及预习问题清单等,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实训内容,构建知识框架,并激发学习兴趣。

完成预习后,学生需将学习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提交至“学生反馈信息数据库”。教师则需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预习效果,识别出共性问题与个体差异,为后续实训项目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项目难度适中、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有效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二)依托“教学融合创新中心”的项目实训环节

在“智慧课程学习中心”的预习环节之后,学生已经对实训项目的理论知识有了较为坚实的掌握,教师也通过数据分析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教学活动随后转入以“教学融合创新中心”为依托的项目实训阶段,教师在此阶段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检查自学成果,进行随机抽测,实施精准引导。在线下实训环节,教师首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全面评估学生在前期自学阶段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根据实训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小组讨论、概念地图绘制、快速问答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回顾和整理自学内容,同时为教师提供直观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机会。接着,为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提问、上台演示、即时测验等多种方式,实施随机抽测策略,全面覆盖知识点,检验学生的理解深度。这一做法打破了传统课堂中部分学生“隐身”的现象,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基于查验和抽测的结果,教师能够迅速识别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与个体差异,进而实施精准的教学引导。具体来说,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设计针对性的补充练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进行示范分析,巩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首先,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和初步实训中暴露出的共性难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讲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示范分析,将复杂的理论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利用具体案例、模拟实验或实物模型,直观展示知识应用的场景,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促进理解。其次,为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在示范分析后可安排一系列巩固练习,内容包括对基础知识的回顾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够将新知识重构为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教学融合创新中心的思维导图、知识树等工具,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三)依托“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的精准评价与总结

评价总结是教学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它既是当前教学周期的收尾,也是未来教学改进的起点。在“三中心二体系”的互联网+实训教学模式中,为了确保评价总结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精细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在线问卷系统,我们采用了匿名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在无压力的环境中真实、客观地评价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以及教师的职业态度。同时,我们还设置了开放性问题区域,鼓励学生提出具体建议,以便教学团队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体验。

再者,推动数字化的教师自我反思。我们开发了教师个人成长档案系统,集成了教学反思日志、教学成果展示、个人发展计划等功能模块。教师需定期在系统中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结合学生评价和同行反馈进行自我剖析,明确未来的改进方向。

三、关于优化“互联网+”职业教育实训模式的建议

一是完善“互联网+”环境与条件支撑体系,确保教学环境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二是优化信息化教学供给侧服务体系,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从资源开发、精心设计到技术支持的一站式服务;三是构建专兼职结合的信息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强化“互联网+”环境与条件支撑体系

为打造一个高效、智能、开放的职业教育实训模式,“互联网+”环境与条件支撑体系的优化是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深化实践教学区域建设

建立一个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等多领域功能于一体的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将专注于实训课程的创新设计和技术整合应用研究,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入VR/AR等先进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建立体验中心,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增强教学互动性,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复杂操作可视化。开发定制化的AR教学应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设备拆解、故障排查等操作,提高实训技术的掌握速度。

部署高度定制化的私有云实习系统,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岗位能力培养。系统内置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战案例,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实现学习成果的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快速适应职场需求。

2、实训工厂区的转型升级

创建“互联网+”小微企业服务工厂,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该工厂不仅是学生实习和教师科研的重要基地,也向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助力其数字化转型与升级。通过规范化运营与管理,确保实训工厂的高效运作与可持续发展。

3、社会服务区的资源共享

建立区域资源共享中心,依托私有云与公有云技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心不仅满足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继续教育需求,还向社会各界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平台。深入挖掘地方产业特色,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实习项目,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4、创新创业区的孵化

校企联合共建创新孵化中心,融合“互联网+技术”与服务模式创新,为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支持。创新创业中心应汇聚创新资源,催生新商业模式,助力“双创”战略的深入实施。设立创投基金,为优质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搭建孵化平台,提供场地、设备、法律、财务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创业项目快速成长。

(二)深化信息化教学供给侧服务体系优化,全面升级教育服务质量

为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全方位发展,我们需进一步优化信息化教学供给侧服务体系,并针对“互联网+实训基地”资源提出以下整合策略:

1、公有云自学资源的全面拓展

持续丰富公有云平台上的自学资源,包括最新技术文档、在线课程、微课视频等,确保资源内容的前沿性和时效性。

建立资源评估与淘汰机制,定期审核并更新资源内容,剔除过时信息,保持资源库的活力和有效性。

2、ARE(自动化资源环境)标准化流程的构建

制定统一的ARE流程规范,涵盖资源开发、审核、发布到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确保资源质量可控,流程高效透明。

聚焦行业前沿动态,建设高质量素材库,广泛搜集并整理虚拟实验设备、仿真软件、实战项目案例等教学素材,为实训教学活动提供坚实支撑。

3、私有云实习案例库的分级与企业能力对接

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及岗位需求,将实习案例库细分为基础操作层、进阶技能层、综合项目层等多个层次,便于学生精准选择。

结合岗位能力深度分析报告,精确剖析各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与素质要求,确保实习案例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区域特色实训案例库的建立与共享

全面调研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与地域特色,挖掘并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训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储备。

加强与地方企业、行业协会的紧密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并倡导实践区域特色实训案例库的开放共享理念,实现实训案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

5、实训基地运营管理的规范化与持续改进

制定详尽的实训基地运营管理规范,涵盖场地规划、设备维护、安全保障、人员培训等关键环节,确保实训基地高效、有序运行。

设立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学流程、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持续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实训基地的教育服务能力。

(三)构建专兼职融合的信息化师资队伍,赋能“互联网+实训模式”

在推进“三中心二体系”实训模式的过程中,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互联网+实训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当前,职业教育实训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尚待提升,以全面适应这一新兴模式的需求。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构建一支专兼职融合的信息化师资队伍,以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信息化转型,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改革。

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

另一方面,高效引入并优化企业兼职导师队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通过构建“三中心二体系”实训教学新模式,职业教育在科技赋能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将变得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学习体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THE END
1.教学能力比赛教学设计策略在当今教育领域,教学能力大赛已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对于广大职业院校教师而言,如何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卓越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深入剖析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的特点,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教学设计策略和比赛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k4MzA1OQ==&mid=2651171562&idx=1&sn=1cf700761a13ef5e6a0cd8708d7b0bcb&chksm=85a09f9072d7ba86d171b147947b8d4eaecbbdcf12d01fa9d449cc7867795609d1706d774bab&scene=27
2.在线平台课程设计.docx在线平台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核心知识点**个,能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释和分析相关问题。能运用方法/技能进行操作/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二、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8517690.html
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怎么做好教学?要从实训出发“互联网+”环境与条件支撑体系:此体系构建了共享开放的教学平台,不仅确保了教学环境的稳定,还通过高效整合资源,显著提升了实训教学的效果与效率。 信息化教学供给侧服务体系:该体系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从资源开发、精心设计到技术支持的一站式服务,与教学创新与技术融合中心紧密协作,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https://zhuanlan.zhihu.com/p/11706231489
4.2023交流展示活动通知阳谷县定水镇小学中等职业教育组微课作品鼓励体现技能训练(包括训练模式)。 (1)制作要求:报送的微课作品应是单一有声视频文件,要求教学目标清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声画质量好。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显示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课名、教师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视频格式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https://lcsjyy.lcedu.cn/index.php?r=space/org/content/view&id=927953
5.网络中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6.关于印发《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方案(2021坚持公益性服务为基础,建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分层级构建课程服务平台。学院结合自身需求,在省教育厅遴选国内先进而稳定的平台服务商,建设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选用适当平台开展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做好服务保障。 https://www.lsgx.com.cn/jwc/tzgg_jwc/4149.html
7.公示公告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4年海南省中等职业 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 各有关市县教育局,各有关高等院校,省属各中等职业学校,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为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促进优质课程共享,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与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http://edu.hainan.gov.cn/edu/0400/202406/3130f1c4887b4735a06faa982439552b.shtml
8.232门职业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据分析(五)教学评价多元探索 从评价方式来看,职业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评价(课程团队教师或助教人工评价)、同伴互评(课程学习者相互评价)和基于计算机系统的自动评价(平台自动评分系统);从评价措施和功能看,主要采用课初诊断性评价(如课前测试、问卷调查)、课中形成性评价(如嵌入式问题、章节测验、互动讨论等https://www.mzlxy.cn/info/1016/9795.htm
9.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总结(精选15篇)一、教学理论与方法;跟我们介绍了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使我对职业教育有了很多全新的认识。这些前沿性的理论开阔了我的视野,在今后教学和科研上会受益无穷。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主要以3dsmax培训为主,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影视片头设计、建筑装饰表现、建筑环游动画、maya动画设计。 https://www.ruiwen.com/gongwen/xuexizongjie/1189005.html
10.北京“2+3+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下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人才培养吻合度,健全课程衔接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完善教学保障机https://www.bjdcmm.org.cn/node/1055
11.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关于继续教育教学教务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采购单位: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项目报价方式:竞价谈判; 供应商须提供与学校教学计划匹配的教学资源,以及与教学资源匹配的推荐教材和教材订购系统,支撑教学资源呈现及开展的配套平台。其中配套平台包括:在线互动教学平台、智能考试系统、移动学习平台、以及轻量课件制作系统、资源存储系统、直播系统。 二、技术要http://www.ynjw.net/content23804
12.让数字化转型为职业教育赋能——《教育三人谈》线上圆桌论坛实录学校通过建立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德育管理、后勤保障等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把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大幅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精准化和科学化;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运用到服务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工作中,将大量减少教育教学服务的工作负担。金沙职校正在利用数字化资源,构建“问诊式德育”https://jyj.gmw.cn/2022-10/28/content_36120957.htm
13.师培在线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德国Darmstadt技术大学职业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课程论、专业教学论及职教师资培养。以中、德、英文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撰写了国内首本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专著,独立撰写或参编了《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http://www.spzxedu.com/class/TrainCourse?ClassId=3087
14.后疫情时代,职教信息化怎样开新局——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在线教育从整体上看,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在线教育开展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成效一:在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目前主要有4种在线教学形式:在线直播教学、已录课程教学、在线双平台/双师协同教学、混合式在线教学。 成效二:在线课堂运转有所保障。首先,强调了信息化教育的思维,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各个专业https://m.yunnan.cn/system/2020/12/22/031193201.shtml
15.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平台25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网络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研究 白玉羚 吉林省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6 “赛教融合”以技能大赛引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刘洋 长春科技学院 27 职业院校搭建技能大赛平台与教学改革实证研究 王婷婷 长春科技学院 28 终身学习视野下高职院校协同社区共建社区教http://jlszjxh.kypt.chaoxing.com/showNextNewsFulltext?id=30&newstype=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