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教”锤炼良匠—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述评

曾天山,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唐以志,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产教合作处处长,研究员;

汤霓,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宋阳,威海职业学院,讲师。

经过14年的发展,作为“校—省—国家”三级联动的全国性赛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已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运用数字技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重要部署,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在系统总结既往办赛经验的基础上,扎实推动赛事方案求新、参赛作品创新、赛事组织革新、赛事局面出新,以其全新的特点、亮点、风貌和气象,生动诠释了我国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活力,也为未来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赛事方案的新特点

教学能力大赛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风向标,反映、折射和体现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技术、新趋势。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突出教学标准落实等重要任务,改革创新了比赛的形式和内容。

(一)持续要求落实教学标准

2022年9月,教育部公布《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2023年的比赛方案及时吸纳最新要求,引导职业院校依据新版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全面修(制)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定位,更新课程体系,加强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教育,按要求组织实习实训。特别强调实习实训要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岗位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2023年的比赛方案还进一步细化提交《教材选用说明》的具体要求,以促进教材管理政策规定在各地各校真正落地,倡导职业院校首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职业教育类获奖教材、首批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以及最新思政课国家统编教材等。

(三)引导扩大参与比赛广度

2023年的比赛大幅扩大了对参赛教学团队的报名限制,不仅限定近2年已参加比赛的教师(无论获奖与否)不能报名参赛,而且对其所在学校也提出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大类的限制条件。同时,参赛教学团队的人数也由以往“2~4人”提高到“3~4人”;并且要求每人都需提交1学时的课堂教学视频。在决赛阶段,自选抽定教案中的内容不得重复初赛视频内容,课堂教学展示的授课教师与教学实施报告的汇报教师不能重复,面对4个问题,每人至少独立回答1题。所有这些调整举措,为更多的院校和教师创造了跻身全国赛场展示风采的机会。

二、赛事局面的新气象

2023年的比赛是近年来面向职业教育教师举办的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赛事活动,“校—省—国家”三级赛事联动,校级比赛作为基础层次,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为省级和国家级比赛输送优秀选手;省级比赛汇聚各校精英,通过对选手的比赛表现进行评估和奖励,为全省的职业教育树立了标杆;国家比赛则是高手竞技,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全面展示和检阅。

(一)三级比赛一体联动

1.校级比赛基础扎实,覆盖面更广

举办校级比赛的职业院校共5714所,参赛队总数6万余支,参赛教师共20.6万人,参赛规模远超往年。福建高职、广东高职、湖南高职、吉林高职、辽宁高职、宁夏高职、青岛中职、西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中高职院校实现校赛100%覆盖。校赛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覆盖体现了各地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决心和努力(图1)。

2.省级比赛择优选拔,示范性更强

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组织了省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参赛队总数1.8万支、参赛教师6.8万人,比前几年分别增加2000多支参赛队、10000多名参赛教师。省级比赛设定一套严谨的评分标准和评价体系,通过选拔机制,吸引了各校的优秀教师参赛,他们的参赛表现将对其他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其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图2)。

3.全国比赛高手比拼,影响力更大

784所院校或单位派出908个教学团队、3586位教师报名参加全国比赛,除天津、辽宁、海南、陕西、甘肃、大连、厦门、深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中职,云南高职,以及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的中高职外,均足额参赛。全国比赛作为职业教育教师比赛的最高级别赛事,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顶流教师,他们代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高水平。通过高手之间的竞技,不仅展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质量的信心。全国比赛既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引领示范(图3、4)。

各中职代表队共报名作品504件,参赛率占全部531个名额的94.92%。高职代表队共报名作品404件,参赛率占全部416个名额的97.12%。

(二)参赛团队构成多元

1.男女比例

2023年教学能力比赛3586名参赛人员中,男性1103人,占比30.76%;女性2483人,占比69.24%。自2019年起,参赛人员男女教师比例稳定在1∶2左右(图5)。女性参赛者明显多于男性参赛者,且这种性别比例的差异在过去的几年中保持相对稳定,这反映了职业教育领域内教师性别结构的特点。

2.年龄分布

参赛人员中,31~35岁年龄段人数最多,有1058人,占比29%;参赛人员平均年龄37岁,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5岁(图6)。与2019—2022年的数据相比,2023年35岁以下年轻教师较多(图7)。从数据上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的参赛者,其中31~35岁年龄段尤为突出。同时,2023年的比赛吸引了更多的年轻教师参与,这反映了参赛条件的变化促使教学能力比赛成为更多人才涌现的大舞台。

3.教龄分布

参赛人员中,教龄6~10年的教师占比最多,1015人,占比28.3%(图8)。平均教龄为11.8年,与2022年的数据相比,平均教龄略有下降(图9)。数据表明,具有6~10年教龄的教师是最主要的参赛群体,这可能反映了这个阶段的教师既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又有持续提升自我和参与比赛的热情。同时,今年的平均教龄有所下降,这反映了更多的年轻教师参与到比赛中来,赛事吸引了更多刚入职不久但富有潜力的新教师。

4.学历分布

参赛人员中,大专及以下21人(占比0.59%)、本科1857人(占比51.78%);硕士1596人(占比44.51%)、博士112人(占比3.12%)(图10)。与2019—2022年的数据相比,参赛人员学历分布情况基本类似(图11)。数据表明,本科和硕士学历的教师是主要的参赛群体,这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同时,博士学历的教师虽然数量较少,但也占一定比例,说明高学历教师也参与到此类比赛中来。整体来看,这种学历分布状况与以往数据相似,显示出赛事对各学历层次教师的持续吸引力。

5.职称分布

参赛人员中,中级职称人数占比最多,1641人(占比45.76%)(图12)。与2022年的数据相比,职称分布变化不大(图13)。数据表明,中级职称的教师是主要的参赛群体,这反映了中级职称教师对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参加此类比赛的积极性较高。同时,2023年的职称分布情况与2019—2022年相似,说明该赛事持续吸引了各职称层次的教师参与,且这种分布格局保持稳定。

6.职务分布

7.职业资格

参赛人员中,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有326人,占比9%,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1475人,占比41%(图16)。数据显示,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反映出参赛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这也体现了赛事对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三)获奖呈现区域差异

1.入围情况呈现明显的地域性

2.获奖情况呈现显著的差异性

比赛经网络初评和现场决赛,共产生一等奖98个,二等奖180个,三等奖266个,总获奖作品544个,总获奖率59.91%。37支代表队中有23支代表队超过半数参赛作品获得奖项,其中重庆市、浙江省、四川省的获奖率达90%以上(图17)。数据表明,全国比赛的竞争较为激烈,但总体上大多数参赛作品能够获得奖项,反映出参赛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较高。同时,重庆市、浙江省和四川省的高获奖率也体现了这些地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突出表现。全国784所参赛院校中,有499所院校获得奖项。其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院校获得3个及以上奖项(表1)。

三、参赛作品的新风貌

(一)教学内容强调岗位要求,突出应用场景,遵循认知规律

(二)教学设计强调模式创新,学习利用资源,贯通思政要素

(三)教学实施强化校企合作,突出因材施教,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注重标准建构,应用信息技术,分析结果运用

一是教学评价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结合课程特点创新评价体系。如四川代表队的“地铁盾构区间施工”参赛内容,借助盾构模拟器、扫描机器人、虚拟仿真平台,以及系统采集和人工采集,构建数字化全过程综合评价体系。二是教师积极尝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习行为的精准分析,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成效。如山东代表队的“‘时空巡游:探寻黄河文化’VR交互设计”参赛内容,以成果为导向构建了“三方参与、4D关联、五层考核、成长感知”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资源数量、综评质量、成长变量图谱。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全过程信息采集,基于教与学行为数据和检测评价数据,精准掌握学情以及目标达成情况,及时做出教学调整。如新疆代表队的“汽车车身装潢”参赛内容,借助智慧职教、智能评价系统、虚拟仿真软件、学生素质拓展采集系统等平台系统进行全过程数据采集。

(五)教学反思聚焦目标达成,拓展素质素养,提升教研水平

四、赛事组织的新亮点

科学的赛事规程、严格的规则执行和高效的服务保障是确保比赛公平、公正的基石。通过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2023年的比赛组织实施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赛事规范的引导作用、信息技术的保障作用以及承办校、参赛师生的主体作用,赛事的组织和运行有条不紊,为参赛团队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完善规章制度,推动赛事管理规范化

首次编制完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制度汇编》,弥补了以往比赛方案、办法、规则等分散、不系统的不足,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能力比赛的规章制度。首次面向全国开展赛题征集工作,完善题库建设,新征集到600余道赛题,对题库进行了扩容更新,提高了职教战线参与比赛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比赛指南手册,结合规章制度建设,组织专家组、承办校、技术团队等力量编制完成了《参赛指南》《现场操作指南》《评审专家手册》《现场评审要求》《评判组工作手册》《课堂教学展示环节监督仲裁组工作手册》《综合素养展示环节监督仲裁组工作手册》,明确比赛流程、工作标准等,进一步提升赛事活动管理规范化水平。

(二)推进信息升级,提高赛事管理精准度

更新“教师赛服务平台”,实现“校—省—国家”三级竞赛体系一体化,支持办赛、参赛、评审业务的全流程线上服务,通过多维度多层级的数据分析,实现数据可视化,可呈现历年参赛教师情况的数据画像;首次搭建教学能力比赛专家库线上管理系统,实现专家入库、专家抽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解决了以往通过线下人工的方式审核、抽取专家,存在耗时、费力、低效的问题;首次实现评审过程智能化,利用AI技术辅助评审专家进行文档对比、视频对比及数据精准量化,有效提升了评审工作效率;首次开发使用面向多用户、具备多功能的“赛事通管理服务系统”,实现赛事承办、赛事信息发布、接待服务等联动化,既提高了赛事活动组织实施的效率,也把严了专家接待等的保密关口。

(三)善用评教结果,保障参赛作品真实性

五、赛事改进的新趋向

教学能力比赛肩负着培养良匠之师的重要使命。当前,“强教必强师”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只有百万职教教师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名师出高徒,引领学生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要坚持把教育家精神融入参赛、备赛、比赛的全过程,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上持续发力生效,打造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教学创新团队,培养造就具有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

(一)推进以赛促教,创设培养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练兵场”

一是完善“校—省—国家”三级赛事体系,以教学能力比赛为契机,促进校级、省级、国家级的职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体系建设。面向实战、实践锤炼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专业领域内的教师发展共同体,让教师们能够在切磋砥砺中共同进步;挖掘和培养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老中青三代教师智慧交融、经验传承的良好局面,实现教学能力的整体跃升。二是加强赛事标准建设,基于国家教学标准又高于国家教学标准,进一步明确比赛的具体要求,让教师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引导教师依据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学情,精心组织教学设计,规范编写教案,真正将教学能力比赛的各项要求体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促进赛课融通,打造魅力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充分发挥大赛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推进以赛促学,构建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助推器”

一是完善赛事组织和实施,引导参赛团队聚焦真实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要求等,让参赛作品有效体现真实教学,让参赛内容更紧密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趋势以及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循环,真正体现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效性,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真正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二是健全“赛—教—学”融合机制,将比赛要求与学生学习需求相结合,“赛”的法子要根据“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着重考察教学效果,把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作为检验重点,促进教师深入思考如何激发学生技能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德技并修、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道路,使比赛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

(三)推进以赛促改,打造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加油站”

一是进一步挖掘并发挥好比赛的平台作用,将全国范围内的教学能力比赛提炼为优秀

教学团队展现卓越教学风采的重要窗口,使得广大教师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找到标兵见贤思齐,比学赶帮超,磨砺教学技艺,提升综合能力。二是不断完善比赛成果的转化机制,系统总结比赛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树立教改实践的典范,引导培养一批职业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三是完善赛后评价机制,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为赛事组织和实施、职业院校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以及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推进以赛促研,建成引领职教教学实践研究的“试验田”

一是善于总结参赛经验,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积极探索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创新育人方式,并将其上升为科学理论,形成“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二是以大赛为契机,推动数字化在教、学、管、评、考、就业各个环节的改革走向深入,引导广大职教教师适应数字时代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深入研究数字教育对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赋能增值作用,以教育数字化开辟职业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职业教育发展新优势,积极推动数字化技术对职业教育教学全生态的深度改革和重塑。三是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有效路径,引导广大职教教师以赛为引领,坚持以赛促改、以赛提质,推动赛岗融合、赛课融通、赛证融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教学能力比赛办赛的目的在于实现“以赛促教”,引领示范,以教育家精神锻造良匠之师,从比赛中发现苗子,跟踪研究,精准服务,协同培养,助力成才。要自觉、充分地发挥好教师赛这个舞台的作用,建立健全促进广大教师锤炼本领、提高能力的长效机制,有效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就全国层面来说,要充分调动基层的工作积极性,探索分区赛制,将全国比赛精练为优秀教学团队精彩展示方向;持续优化成果的转化机制,总结比赛经验、树立教改典型,培养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家,重点扶持“榜上有名”的优秀教学团队出版著作,承接课题;探索建立教师发展数据平台,为职业院校教学诊断、教师专业发展、职教教育家培育提供数据支持;分层分区建立获奖教学团队优秀教师库,在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的支持下,开展线下巡讲、线上指导等活动,推动形成人人比学赶超,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局面。

THE END
1.信息化教学大赛金奖模板山东省职业院校,先电杯,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职业素养,信息获取与处理,目录,设计思绪,教学分析,效果反思,实施过程,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处理问题,快乐,工作,职业素养,有效沟通,信息处理,礼,仪,教,养,执,行,力,团队合作,职业规划,信息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53390503.html
2.特等奖2个一等奖2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3个喜报喜报近日,学校师生在第六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养大赛、第八届江西省学校共青团“微团课”、2024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收获佳绩。其中特等奖2个、一等奖2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3个。荣获第六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养大赛二等奖近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jExNzE4MA==&mid=2654407136&idx=1&sn=62b53195c4d1fb51331ada8442220bab&chksm=f1fb99d6ebfb08fdbcbd8a4c87712626dd938ea47e95670d23aa3ac689e7786306ba5dd012a5&scene=27
3.2017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名单(31页)— PAGE 33 — 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名单一、中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序号参赛队单 位参赛作品姓 名 1 安徽省安徽省淮南卫生学校二胎奇“育”记——优生咨询、产前筛查与诊断江新华、余 欣、徐传磊 2 北京市北京金隅科技学校兰亭集序刘玉学、孟官毅、阮成德 3 北京市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https://m.book118.com/html/2021/0618/6035153221003201.shtm
4.获奖信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名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现场决赛于2017年11月25日—27日在济南举办。大赛共收到来自地方36个参赛队和军事职业组的1587件参赛作品。经我部有关司局和中http://www.nvic.com.cn/News?type=3
5.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名单今起公示今日起至1月24日,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将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名单向社会公示。该大赛分中等职业教育组、高等职业教育组和军事职业组,均下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实训教学等3个项目。广西共有数十件作品在2017年大赛中获奖,在中职、高职组别的3个项目中均https://mentorsc.com/news/20241/NOTICE/1
6.教育部关于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名单的公示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现场决赛于11月25日至27日在济南举办。2017年大赛分中等职业教育组、高等职业教育组和军事职业组,均下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实训教学等3个项目。2017年大赛共收到来自地方36个参赛队和军事职业组的1587件参赛作品。经网络初评和现场决赛,中职组、高职组共产生一等https://www.gov.cn/xinwen/2018-01/15/content_5256742.htm
7.全国教学信息化大赛(精选6篇)6年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从参赛院校级别到分赛项设置都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只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化教学设计两个分赛项;2011年,增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分赛项;2012年,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纳入参赛对象;2013年,中职组比赛取消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分赛项,增设信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7zje21x.html
8.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优秀课件(一)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优秀课件 教学内容 ?介绍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概念和意义 ?讨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探讨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计算机和投影仪 ?网络连接 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 获奖作品 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获奖作品喜报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https://www.360docs.net/doc/5a19306221.html
9.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2016年11月,我校梁洁波、潘冰冰、曾丽华等31位教师组队参加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共获奖1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 (八)2016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 2016年11月,我校组织参加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侯捷、洪科、欧丰华等20http://lg.gxlgxx.cn/news_xx.asp?/news/3246.html
10.济宁卫校教师荣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11月25—27日,由教育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现场决赛在山东济南举行,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代表队报送的1587件作品,经过激烈的初评和现场决赛,共评出一等奖获奖作品160件。济宁卫校武超、刘甲、赵波的作品 《点滴无声,关爱有形——静脉输液法》荣获了中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赛项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https://m.jnnews.tv/minsheng/p/3933-07/14/594547.html
11.广西艺术学校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年)通知公告7.7月15日,由我校选送 10 个作品参加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共同举办的 2023 年广西职业院校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比赛。其中我校曲虹霏老师微课作品《远离艾滋珍爱生命》荣获“我是防艾卫士”微课比赛一等奖;其余9个作品荣获“你我来防艾”短视频征集大赛优秀奖。 http://www.gxysxxnet.cn/xyxw/tzgg/content_1457
12.广西高等教育学会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专业委员会网络教学平台2019-03-272018年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提高参赛作品质 技术培训 更多 2018-06-26关于举办2018年广西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 2018-06-26关于举办2018年广西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 获奖作品 更多 网页弹性布局 韦波 广告招贴设计中图形设计个 http://gxxxhjx.fanya.chaoxing.com/
13.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演进发展与趋势分析从2018年起地区间获奖差距逐渐缩小,尤其是2019年,为了加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帮扶,推动全国范围内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均衡发展,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工作方案中第7条报名方式与要求中明确提出“三区三州”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可引进1名东西协作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https://www.fx361.com/page/2021/1125/91260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