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时候,教育部发了个通知,要“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什么意思呢?就是中考后将只有一半的学生能上高中,剩下一半的学生只能读职校。
很多家长瞬间就不淡定了,难道自己的孩子将来只能读职校吗?这怎么能行,于是课外辅导卷起来,学区房买起来。
这种过分的焦虑甚至把很多高考的压力提前到了中考,甚至还闹出了家长集体请愿的事情,为了孩子能上好的高中,能考上大学,家长们真的什么苦都愿意吃。
教育部2021招生工作通知
然而,就在家长们奋力内卷鸡娃时,大学就业却传来不利消息,今年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颇有一种士兵还在前线奋战,但是皇帝却先投降了的滑稽感。
家长们对中考的分流政策异常抵触,却意识不到中国的经济已经在悄悄转型,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考上了重点高中,上了大学又有什么用呢,能上高中并不代表将来就有了光明的未来,上职校也不见得就赚不到钱,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和20年前的大学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1998年,中国有82.98万大学毕业生,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激增到1179万。大学生的毕业数量一年比一年高,就业行情却越来越差,所以网上有人戏称,3000块钱你招不来一个农民工,但是可以招来一个大学生,原因是高端行业容纳的就业人数有限。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也增多。一增一减之下,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严重过剩。
2018-2024年毕业数数量
家长们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市场不需要了,投资教育从之前的黄金赛道变成了红海赛道。现在重金投资教育并不会保障一个家庭走上蒸蒸日上之路,反而让很多中产走上了返贫的道路。
有很多家长为孩子的教育投资了上百万,但是孩子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
而与此同时,熟练技术工人却被疯抢,工资暴涨,纯卖苦力月薪六七千的比比皆是,稍微有点手艺的,月薪轻松破万。
过去20年,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中国家长的骨髓,让广大家长理性看待大学生的贬值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但是从经济发展规律来讲,这又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阶层的快速流动已经成为过去,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过分的投资教育不仅仅对家庭是一笔重大的负担,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一种人才浪费。
相反,很多家长看不起的职业教育,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反而成了一个理性选择,甚至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受大家热捧的香饽饽。
一方面,配合国家大的发展战略方面,我国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领域,提升工厂里的各种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蓝领型技术型人才在未来社会中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的。
要知道在很多发达国家,蓝领的收入是相当不错的,远超很多普通的白领收入。在德国,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德国上职业高中人数占比在40%到45%之间,和我国处于差不多的水平。
德国学历数据
但是在德国,上职校是很多人的主动选择,因为在德国,蓝领工人的工资和白领差不多,且工作轻松,不需要996。很多蓝领工人都是中产阶级生活水平,不只是德国日本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蓝领技术工人的待遇很好,依靠这些技术工人的能力和积累,德国、日本成了制造业强国,这种强力的制造业水平创造了大量的出口,又会回馈,提升技术工人的待遇。
另一方面,相比较投资孩子大学教育,职校教育在投资和就业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一个是职校教育学费少,不需要家长花大精力大代价去卷教育,同时因为学制短,学生可以更早地进入社会工作。
当其他上大学的同学毕业从零开始时,那些技术直销的同学都工作四五年小有存款了。这种少投资四五年,多赚四五年工资的差距积累下来是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经济不再持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也会成为新常态,而制造业领域的升级使得中国未来对蓝领人才的需求量是大大增加的。
之前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的时候,需要的都是对文化技术水平不高的熟练工,即建工,而当中高端制造业成为主要功课和发展目标时,对于有文化技术的蓝领工人会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
更为重要的是,蓝领型技术人才的价值不会像白领一样有35岁失业的风险。对于技术领域,越熟练越吃香,因为很多经验之类的东西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需要实操来积累。
蓝领型技术人才
不仅如此,蓝领工人在出国打工的时候比白领要有优势得多。很多发达国家在对签证审核的时候,对于技术工人的要求明显要宽松得多,有一门技术本领在拿签证甚至绿卡的时候是加分项,因为发达国家对蓝领型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时代在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上学的目的是能过上一份安稳富足的生活,而不是博一个虚名。
这两年,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对专业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学校名气,因为好专业能找到好工作,同样职校教育在未来也会发挥更大的价值,成为很多人的主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