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综述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实上,这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除了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树立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掌握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一、书法艺术

例如:

1.(2012陕西卷)请参加以“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汉字书写】根据“行”的字例分析,在下面的字架格中书写“语”字。

字例分析:

①左二右三为黄金比例。

②两横两竖两撇之间间距平行、等距。

③笔画横平竖直,字形方正、秀美。

(2)【书家故事】根据文段提供的有关信息,补写下面的句子。

①有位道士养了好多美丽的鹅,王羲之看后非常喜欢,想全部买走。道士说:“只要你为我写《道德经》,我就把所有的鹅赠送给你。”羲之欣然提笔,得鹅高兴而归。王羲之就是这样的任性率真啊!

②集市中,王羲之见一老妇人卖竹扇,买的人很少,他就在每一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然后对老妇人说:“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每把扇子可要价一百钱。”果然,人们竞相购买。他的书法就是这样被世人珍重。

求鹅写经,;

,其字为世所重。

特点:

(4)【文化传承】关于开展书法教育问题,个别学生认为这样做会增加课业负担。如果你要说服他,你该怎么说?

解析:这组题目围绕中国书法艺术,从书写、书法故事、书法欣赏、书法教育等角度设题,第(1)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书写能力,第(2)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故事内容、按要求补写句子的能力;第(3)题考查的是初步的书法鉴赏能力,第(4)题考查的是口语交际能力。不难看出,这组题目题型多样,有难有易,既考查了考生的多种能力,又能让学生在答题中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受到艺术熏陶。

解答时,第(1)题按照字例分析的三个要求进行书写;第(2)题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然后上下句对照,按照补写对联的要求进行补写;第(3)题主要根据颜体书法的特点及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归纳,简要表达;第(4)题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表达,可先亮出观点,然后进行说服。

二、对联

2.(2012山东济南卷)《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生坎坷,在他人生最不如意的时候,他写了一副自勉联: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苦心人天不负,

,三千越甲可吞吴。请你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成语,还原这幅对联。

解析:这道题目很有特色,利用作家故事为载体,来考查学生补写对联的能力,同时又涉及了成语运用,可谓一箭双雕。

三、国画

3.(2012山东德州卷)在我国古典名著中,作家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插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人物形象是。

(2)选出符合人物特点的项:()

①多愁善感②精明能干③才华横溢④体弱多病⑤狠毒泼辣⑥孤芳自赏⑦世故圆滑

很显然,同学们在解答国画类题目时,除了对国画的工具、题材、手法、名作要有所了解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才能根据画中呈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判断画的主题、人物等。

四、京剧

4.(2012江西南昌卷)你校戏剧社将和来访的英国学生开展戏剧交流活动,你作为戏剧社的一名成员,请完成下列任务。

(1)学校决定派你向英国学生介绍我国的国粹——京剧,请你参考下面资料写一段80字以内的介绍文字。

参考资料:①京剧旦角流派有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等。②京剧是流传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被人称为“东方歌剧”。③京剧脸谱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主要有红脸、黑脸、蓝脸、绿脸、黄脸和白脸等。④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又各有细密分工。⑤京剧演出讲究“唱念做打”等程式动作。

你撰写的说明文字:

(2)交流活动中,戏剧社将与英国学生一起探讨对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的认识,请你写一则70字左右的发言稿。

你撰写的发言稿: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戏曲知识。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一种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国五大戏曲剧是: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其中,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近年来,戏曲教育得到重视,许多地方还专门开设课程,让传统戏曲走进校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命题者设计出这道考题,其目的显而易见。第⑴题让考生写介绍京剧的文字,考生通过所给的资料,就能对京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命题者可谓用心良苦。第⑵题考的是对外国戏剧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了解夏洛克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解答时,语言首先要准确,同时要简洁。

五、民间艺术

5.(2012江苏扬州卷)阅读关于“板桥道情”的讨论帖,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楼:汪曾祺先生在《故里杂记》里,写到民间艺人怀抱渔鼓,手打筒板,唱《板桥道情》“老渔翁,一钓竿……”

二楼:接着是“靠山崖,傍水漪,扁舟往来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刹时波摇金影,猛抬头……”最后四个字忘掉了。

三楼:这不是最后,这只是十首送情词中的第一首“派霸”,我上传一幅渔翁图给你们看看。

四楼:多美啊!谁给这幅画起个有诗意的名字呢?

五楼:第二首词是“樵夫”,后面还有“头陀”“道人”“书生”“乞丐”等。

六楼:“头陀”什么人啊?

七楼:《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人好像都是头陀……

(1)下文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与樵夫的对话。接着孙悟空还向樵夫打听什么地方?他要干什么事?

行者近前作礼道:“樵哥,闻讯了。”那樵子撇了柯斧,答礼道:“长老何往?”行者道:“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樵子道:“正是……”

(2)二楼记不清的那一句,与“一霎时波摇金影”是对偶诗句,请在下面空格内补写四个字,使该句与上句构成对偶。

猛抬头

(3)下文画线的句子是解说“扬州道情”的。请问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情脱离原先的宗教色彩而回归市井后,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流行。扬州道情是其中重要的一支。许多文人也为道情作词,最著名的就是郑板桥所作的道情词,即板桥道情。

(4)根据示例,从“渔翁”唱词中选一句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写一则回复四楼的帖子。

【示例】我选“高歌一曲斜阳晚”这句唱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你看,忙碌了一天的渔翁正面对着夕阳的余晖纵情放歌呢,这种画面与“高歌一曲斜阳晚”所创造的意境相符,词和画都流露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六、图腾文化

6.(2012福建福州卷)学校开展以“龙年话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一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则,参照示例,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摘自歌曲《龙的传人》)

【材料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乘坐的车子叫“龙辇”,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材料三】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舞龙灯,跳龙舞,赛龙舟,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材料四】龙具百兽之形态,汇天地之灵气。古人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显能隐,千变万化,腾云驾雾,上天入海,呼风唤雨。

示例:我选材料三,探究的结果是:龙象征着吉祥平安。

我选,探究的结果是:

活动二同学们收集了不少与龙有关的谚语佳句。这些语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请从下列四句中任选一句,写出你从中悟出的道理。

①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②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我选第句,悟出的道理是:

解析:这道考题是从图腾文化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原始时代,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这就是图腾。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观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数千年龙文化在中国久盛不衰。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波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而2012年恰好是龙年,这道考题可谓“应景”味实足,也很有意义。解答与图腾文化有关的题目,前提是要对各民族的图腾文化,譬如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仪式等有所了解,而这需要课外拓展。

活动一是一道探究题,主要是探究龙的象征意义,只要仔细阅读、分析,给出答案并不难。活动二是感悟谚语佳句中的道理,谚语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式,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找它的比喻义、象征义等。

七、民俗文化

月到中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像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趁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qiónɡ)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文/一竿烟雨有改动)

1.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4.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解析: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千姿百态,摇曳生姿,格外迷人。近年来,民俗类考题以各种形式频频进入中考语文试题。本题,选文就介绍了中国人过中秋节时的一些习俗,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虽然这道题各问题本身并没有考查民俗知识,但优美的选文还是让人难以忘怀。

二、佤族传统文化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一)劳动分工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农耕是佤族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形成了按性别进行劳动分工的习惯,男性分担赶集、打猎、犁田耙地和盖房子等,女性的主要工作是纺线织布、舂米和煮饭等。这种有性别差异的劳动实践主要通过父母在劳动中的言传身教来加以引导,并且贯穿于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的整个过程之中。与许多社会的婴幼儿一样,佤族的婴幼儿从其有记忆时就对社会性别分工有了模糊的感知。由于祖母、母亲或年长的姐姐担当了照顾婴幼儿的主要责任,使被看护的婴幼儿产生了看护者为女性的感觉,这种感觉到了三四岁时开始转化为认知。到六七岁,佤族农家儿童一般就会按照社会文化惯例参与日常生产活动,开始学习一些传统的谋生技能,并从事家庭和田间的辅劳动,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性别分工:女孩子会跟随母亲、姐姐学习采集野菜、喂鸡、喂猪、纺线、洗衣及看护年幼的弟妹等“女性”劳动;男孩子则会由父兄教授如何使用刀枪弓弩,如何杀鸡宰牛、砍树烧地、犁田耙地等“男性”劳动。十岁左右,佤族男女两性儿童就各自基本上掌握了符合自己性别角色的本民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说,劳动分工是明确佤族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的第一步。

(二)习俗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习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约定俗成的习惯,积淀了该民族千百年来的生活经验、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240。由于在解放之前佤族没有法律,习俗在社会中起到了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本尼迪克特认为:“风俗习惯对人的经验和信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它的表现形式又是如此千差万别。……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他所面临的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3]习俗作为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两性性别角色构建的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佤族的习俗主要包括节庆、祭祀、婚姻和禁忌等形式。

1.节庆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2.祭祀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3.婚姻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4.禁忌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三)游艺活动及其在性别角色构建中的作用

三、余论

关键词:文化算法;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差分进化;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1引言

Reynolds于1994年提出文化算法,该算法的双层进化机制为进化计算中的知识引导提供了通用框架,具有许多优良特性。文化算法不仅克服了其他进化算法的局限性,而且还克服了其他进化算法产生的退化现象,文化算法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种群空间、信仰空间、接受函数和影响函数,有很强的可扩充性,易于与其他方法结合,能够使其以一定的速度进化和适应环境,并互相弥补各传统算法的不足,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收敛速度、收敛性、计算精度等,适用范围广泛。

文化算法及其与传统智能算法相结合的研究刚刚兴起,本文在介绍文化算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国内近五年文化算法与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差分进化算法、免疫克隆选择算法等相结合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化算法与其他智能算法相融合以及多个智能算法相结合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文化算法基本原理

文化算法(CA)是由种群空间和信仰空间构成的双层进化机制,主要包括三部分:种群空间、信仰空间和通信协议。文化算法的基本框架如图:

种群空间是生物个体根据一定的行为准则进化而组成的。信仰空间是文化形成、存储、更新、传递的进化过程。两个相对独立的进化过程,但又由通信协议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和促进,通信协议主要包括接受函数和影响函数。

3文化-遗传算法

4文化-粒子群算法

粒子群算法(PSO)是在研究鸟类的群体行为时提出来的一种群智能算法。该算法虽简单,计算速度快,但收敛性、均匀性和局部搜索能力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提高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精度与计算的效率,运用文化算法的并行计算能力及PSO的优点,将文化算法和PSO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智能算法,该算法利用优秀个体所包含的信息提高算法的收敛性,同时在局部最优问题上有一定的优越性,而且避免了群体早熟的发生。文化-粒子群算法的融合主要是将粒子群算法纳入文化算法的框架。

5文化-差分进化算法

差分进化算法(DE)是一种采用实数矢量编码的并行搜索算法,其原理简单,受控参数少,易于编码与实现。但在收敛速度和搜索鲁棒性之间发生冲突,且后期收敛速度变慢,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无法有效的求解工程中复杂的高维非线性优化问题等缺点。文化-差分进化算法有效解决复杂度问题、提高全局搜索能力和到达收敛速度快的效果。文化-差分进化算法的融合主要是将差分进化算法纳入文化算法的种群空间。文献[12]提出一种混沌差分文化算法,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的避免早熟收敛,搜索到全局最优解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文献[13]提出的差分文化算法是一种求解实数优化问题的新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和优化效果好的显著特点,并把差分文化算法推广应用到其他高维参数优化问题。文献[14]将改进差分进化算法引入文化算法的种群空间,并应用于约束求解问题。通过对基准函数和丁烯烷化生产调度问题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这一算法有比较好的全局搜索能力,加快了收敛速度,并降低了计算量。

6文化-免疫克隆算法

7文化算法与其他智能算法结合

文化算法除了与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差分进化算法、免疫克隆选择算法融合外,还可以与其他智能算法相结合,如文化算法融合神经网络[19],文化算法融合蚁群算法[20-21]。此外,文化与两种以上的智能算法融合研究也逐步兴起,但研究相对较少。

8结束语

文化算法是一种基于种群多进化过程的全局优化算法,通过文化算法与传统智能算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计算精度等,文化算法与传统智能算法的结合为解决复杂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高丽丽.基于模式学习的文化遗传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22).

[2]张敏.文化遗传算法的研究及其在函数优化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18).

[3]李铁克.基于文化遗传算法求解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6(4).

[4]王伟玲.一种求解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的文化遗传算法[J].中国机械工程,2010,21(3).

[5]王延峰.基于文化遗传算法的DNA编码序列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36).

[6]齐建家.文化遗传算法用于装载机工作装置优化计算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技术,2009,07-0071-03.

[7]张绍娟.基于知识迁移的多用户交互式遗传算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7,26(10).

[8]朱霞.一种求解作业车间调度的文化粒子群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4).

[9]吴亚丽.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改进多目标文化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2,27(8).

[10]王正帅.基于文化框架的随机粒子群优化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2,39(6).

[11]李兴华.圆阵模式空间的文化粒子群极大似然测向算法[J].应用能源技术,2012(3).

[12]卢有麟.混沌差分文化算法及其仿真应用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21(16).

[13]兰成章.基于差分文化算法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0,29(6).

[14]黄福令.基于文化算法和改进差分进化算法的混合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9,29(5).

[15]郭一楠.自适应免疫克隆选择文化算法[J].电子学报,2010,38(4).

[16]孙学刚.基免文化算法的特钢加热炉调度优化[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27(8).

[17]宋辰,黄海燕.基于免疫文化算法的故障特征选择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11).

[18]杨光军.基于免疫克隆文化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34(3).

[19]魏秀.用文化算法改进的RBF神经网络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0).

[20]薛小虎.基于改进的文化蚁群算法求解最优路径问题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1,29(1).

[21]李艳红.基于文化蚁群算法的过热汽温PID参数优化仿真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7(4).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勤劳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素质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不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困境,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素质。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1.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教师不断讲解和学生课后自学来不断获取的,但是从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毕竟还是十分有限的。从大学语文的教材可以看出,大多数课文是古代文学名篇,但数量少,有的还是阅读课文,教师一般不会进行详细的讲述,学生掌握自然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其在编排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很多篇目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等名篇在中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大学教材中还会继续出现。很多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学名篇篇名的认知之上,在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考核之时,很多大学生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对待,其缺乏程度令人堪忧。

2.教育定位的不科学性

二、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多管齐下抓传统文化教育

2.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

一所好大学看的是其文化的底蕴,这一文化底蕴,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之间形成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还没有定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去形成自身的“三观”,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教育了无数大学生不断去积极进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髓,其形成的过程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是不同的时代已经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所包含的文化范畴方面,其内容则因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所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不存在一个大的鸿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关键点就在于古为今用,不断去发展创新,在传统文化之中注入新时代的气息。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教育手段的不科学性与教育定位的不明确等不足,面对现实之中存在的困境,应采取多管齐下抓传统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等措施,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当作学校的重要事情来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让全体大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方面的意识,肩负起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路遥、实、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审美艺术

实景商洛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的生态文化价值

贴着老百姓的心窝写戏——论秦腔新剧目《西京故事》

催人泪下振人眉宇爽人胸怀——评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

拨动最敏感的一根神经——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观后

陕西洛南方言声母的读音类型

商洛地方特色饮食及其翻译研究

论《孽海花》中的“颓废”美学内涵

论《巨翅老人》所揭示的人性

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个体生命意识

素心如白雪雅意属清神——林凡楹联艺术管窥

补研究之不足启研究之新境——读赵望秦、张焕玲《古代咏史诗通论》

图式理论视阈下的英语新闻听力理解策略

外籍教师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作用

论日语汉译中人称代词的加译

商洛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资源利用策略

数字化阅读的现状及其趋势

从影视传媒中教师形象的变迁透视受众心理

《白鹿原》小说叙述语言的自觉实践

贾平凹散文语言风格演变及其特征

贾平凹小说神秘化现象探析

个人·地域·先锋·历史——对贾平凹诗集《空白》的解读

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

1950年代以来商洛考古工作综述

方言宝藏的广采深钻——张成材新著《商州方言词汇研究》评介

刘体仁窃书辨诬兼及其它

元杂剧结构:写意与写实相结合——兼论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情节结构

《经今古文学》汉代今古文经学两派说考辨

《御览诗》诗人选录简论(二)

《围城》中的两性关系探析

论约翰·克里斯多夫形象的悖谬性

死亡与重生——艾略特《荒原》的再解读

大学生的现状及其对策

近代陕西商会的组织结构和特点

从文化角度看海外华人遭袭

论传媒文化对晚清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略论我国教育传播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小说的难度

方英文写作的轻与重——《落红》与《后花园》解读

《秦腔》:一曲传统文化没落的挽歌

论贾平凹《秦腔》的独特叙事艺术

论文化传承的地方激励与劝诫机制——以明清时期的陕西商洛为例

商洛特色饮食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知识分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哈耶克与弗里德曼货币思想之比较

论日常交往中的主体非中心化及其限度

现代化对土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冲击

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文化之探讨

近十年寒山研究综述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消费模式探析

金融危机下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配偶权立法完善刍议

汉语恭维语中的性别语言实证研究

从《敦煌变文集》看“了”的用法

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

“导师组2+2模式”是笔者在“导师制”的基础上根据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特点而创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其内涵是:4个导师为一组,对师范生进行本科四年的分阶段全面跟踪指导。“2+2模式”是指大学四年分成2个阶段,每个阶段配备2个导师。大一大二为一个阶段,大一上学期配备入门型导师,大一下学期和大二配备学习型导师。大三大四为一个阶段,大三配备教学型导师,大四配备科研型导师[2]。为了使“导师制”尽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必须有此模式实行的保障机制:1.学校要有制度保障,把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就业率、考研率等做为教师评奖、评优、评职等的重要指标,从而激励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者。2.尊重学生的权利,提高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参与意识。3.学校要设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一个努力的方向。4.整合教育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量化导师特点,对应认定相应导师资格。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既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又充分实践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更主要的是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的积极性,全面启动学生学习与研究的思想与智慧。

二、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伦理人格

三、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以便生成学生的学术人格

四、弱化毕业论文的理论性,强化论文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关键词:草原文化;建构;综述

一、草原文化的概念

关于草原文化的概念问题,学者们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1.政协主席陈光林等人士认为:“所谓的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1]

2.“草原文化主要是指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在适宜放牧牲畜的草原区域创造的独特文化,是由草原地理环境(自然因素)、游牧经济生活和马背民族的历史传统等(人文因素)多方面作用而出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复合体。”[2]

3.“草原文化就是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由生息在这里的先民,特别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和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3]

草原文化的承载地区、创造主体以及组成部分是草原文化概念的主要内容。从上述的三个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草原文化的承载地区是草原,创造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草原的居民,与其他文化一样,其具有丰富的内容。

从内容上来说,生活在草原地带的人们创造出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就应当是草原文化,该种文化包括游牧文化、狩猎文化以及农耕文化等。

二、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问题,目前是学术界在草原文化研究领域很难形成共识的焦点。有学者认为:草原文化的内涵“一是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的自然生态理念;二是以多样的贸易需求为特征的经济贸易理念;三是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理念;四是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开放生态理念。”[4]有学者认为,“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崇尚自然,践行自由和英雄崇拜”[5];也有学者认为,“草原文化是生命文化、生态文化,基本精神是英雄精神、自由精神、务实精神、开拓精神和顽强精神。”[6]这些提法,从不同的层面论述了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正如吴团英所说,“草原文化作为统一的认知对象……应当具有基本的、稳定的、同一的内在属性和特质。”[7]基于此,草原文化的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一是自然生态理念。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形态,而游牧生产是最具生态特征的生产方式。不仅将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将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草原文化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一种重要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

二是诚信伦理观念。诚信伦理观念体现在物质生产过程、生活习俗和政治文化之中。草原民族推崇以诚立命的道德标准。

三是自由开放。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这种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环境,自由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

四是英雄崇拜。在草原民族中,人们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蒙古族是拥有英雄史诗最多的民族之一。

三、草原文化的分期

关于草原文化的分期问题,学界提出众多观点,仅就中国草原文化的分期就存在以下观点。

1.按草原文化的发展演变脉络,即草原文化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实际进行分期。有学者对草原文化作如下分期:“(1)扎赉诺尔文化――朱开沟文化为北方草原文化起源期。(2)朱开沟文化――公元209年为草原文化形成期。(3)以游牧文化为突出特点的草原文化发展期(公元前209至公元906年,约1116年)。(4)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嵌合、交融的草原文化拓展丰富期(907―1911年)。(5)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期(1911―1949年)。”[8]

2.将北方草原文化进行历史分期,又考虑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基本特征,对草原文化历史分期进行划分:“以原创游牧文化为主要特点的区域文化形成期(公元前209年至公元906年);拓展地域空间和经济类型的文化跨越发展期(907―1205年);在统一中国的大背景下创新与吸融相互渗透的全面发展时期(1206―1911年)。”[9]

草原文化的发展既有逐步的形成过程,也有在重大历史事件背景下的剧烈变化。所以,对草原文化的合理分期对研究草原文化有重要意义。

四、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1]陈光林.深化草原文化研究[N].光明日报,2007-09-21(9).

[2]马桂英.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J].天府新论,2006,(1).

[3]论草原文化的建构特征[N].光明日报,2004-12-21.

[4]王利俊.草原文化传统价值的当代启示[J].实践,2005,(2).

[5]吴团英.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6-02-07(11).

[6]乌云巴图.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J].实践,2006,(1).

[7]吴团英.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6-02-07(1).

[8]金海.深化草原文化研究推进文化大区建设[N].实践,2006,(10).

[9]何天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对本区域文化历史分期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07-20(9).

[10]李登祥.对草原文化变革与重塑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

[11]乌云巴图.草原传统文化的流变与特征[J].实践,2006,(3).

Researchsummaryonthegrasslandculture

PANGYu

(Humanityandtourschool,Huhehaotevocationcollege,Huhehaote010021,China)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

1.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研究的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过去的生活中产生、使用,经过历史汰洗留存到现在并且应该被传诸未来的一种共同财产。非物质遗产系指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传统和民间文化表现形式,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包头剪纸、九原区梅日更召信俗、固阳县莜面饮食制作技艺、东河区面塑、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九原区的哈布图哈撒儿祭祀、土默特右旗的坐腔、二人台牌子曲、二人台、民间吹打乐、五哥放羊传说、计氏羊皮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包头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而包头大多活态传承人都年事渐高,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许多优秀的传统技艺、艺术也会随着他们的离世而失传。

因此,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研究对于解决包头非物质文化传承危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研究也将丰富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助推内蒙古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发展。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1]彭岚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

[2]罗义华,闫丽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北长阳对传承人的保护为个案[J].三峡文化研究,2008,(8)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域问题;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影响,帮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标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达有着决定性意义。针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是针对高校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不同思路,是基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关系衍生出的内容,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从论域、论域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教学实践结合,确保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使我国传统茶文化焕发全新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量,有助于学生形成符合核心四项要求的“三观”。

1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史、传统茶文化传承与两者内在联系三大论域。

1.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品茶作为文人雅士娱乐、社交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其中茶道提倡的君子之道(例如:礼仪、谦让)等优秀品质,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大量交叉的。传统茶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代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可以被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生活化场景阐释理论内涵,使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血有肉。我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很高要求,全面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1.2传统茶文化的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分教条和完全排斥都是片面的。在充分了解传统茶文化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传统茶文化中强调的和谐有礼,茶艺文化中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针对地从中汲取养分。

1.3两者内在联系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以传统茶文化思想内涵为基础,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叉。茶叶的冲泡、饮用过程有的礼仪环节和操作技艺,蕴含着我国传统君子对生活的态度和与人相处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与教育,这和传统的中华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是相通的,先贤故事的引导侧面激励学生自发严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谦谦君子等传统观念对当代道德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都是教人向上。

2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域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没有明确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网络信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独立包装的快销饮品受到校园欢迎,品种多样的饮料选择使学生忽视茶叶,由于缺乏充分了解特色传统文化的环境,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认识普遍不足。青少年是发扬传承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预备力量,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即使少数喜欢茶饮品学生也更愿意选择简便快捷的茶包。对传统饮茶风俗不够了解,是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一些人认为两者结合就是单纯地把茶文化学习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这种错误的理解使一线教师不相信茶文化理论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面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问题大多老师持怀疑态度。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传统茶文化积极作用

2.3研究方法存在误区

3解决论域研究存在问题的对策

3.1明确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法

3.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传统茶文化

3.3针对研究方法误区不断修正

意识到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就要带着问题不断纠正调整方法,开拓学术事业全面看待传统茶文化。传统茶文化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已有理论的支持和解释,其本身依然具有学习价值,需要我们不断通过研究发掘出有价值的部分。在研究中引入实证,避免单一逻辑推断可能带来的谬误,从实证入手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茶文化中更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4结束语

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及对策,可以在帮助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丰富。这种结合利用传统茶文化涉及的多种知识,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为弘扬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教育结合提供全面的帮助和可行性平台。

参考文献

[1]康韻,刘毅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1):80-82.

[2]白莹,李永勤,喜超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1.

[3]刘晓乾,任淑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683.

[4]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5]王红.现状、不足与未来展望———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1-4+8.

[6]王红.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3):88-91+97.

[7]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46-51.

[8]赵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苏州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为例[J].华夏教师,2016(5):80-81.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笔者从民族地区学校教基本现状、学校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讨论,针对民族文化传承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学校;文化传承;民族地区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1](p17)民族文化传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一个国家(可以是多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单一民族国家)的文化传承,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某单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例如汉族或彝族的文化传承。[2]本文探讨的民族文化传承是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特指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1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基本现状

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学校都有地方性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当地的一些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一些劳动技艺等。但是,这些教材很少真正进入学校的课堂。也有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开设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侗族大歌、芦笙等。但是,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民族地区很少见,地方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和学校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显不足。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3]

2学校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少数民族学校在传授主流文化的同时,还要担负起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和培养本土人才的重要责任。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存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功能缺失的事实。[4]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传统文化流失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文化传承的难度,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其次,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普世性知识为主,忽略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但是对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2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有的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但仅停留在翻译教材,根本没有涉及本民族的文化内容,仅仅流于形式。[5]国家要求少数民族文化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导致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2.3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区教育分离

我国的民族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家庭、社区和学校一起发挥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的结果。然而,现今大部分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劳动技术的培养,脱离了当地实际生活环境。

3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透视

3.1对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误解

由于课程知识作为国家法定知识过多地体现了国家利益,结果使得乡村社区人民的文化和利益被严重地忽视了,并且由于“传统”与“现代”、“野蛮”与“文明”、“落后”与“先进”、“城市”与“乡村”、“西部”与“东部”、“汉族”与“少数民族”、“地方大民族”与“地方小民族”等等一系列过于僵化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及其在国家发动的过于强制的“政治运动”或“经济改革”实践,使得西部的、乡村的、少数民族的、小民族的文化被污名化了,被标定为“传统的”、“落后的”、“待开发的”、“待发展的”。[6]

虽然强调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意义,但是却没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没能消除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疑惑和误解。

3.2少数民族本土课程流于形式

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内容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大多数是效仿汉族。要改变这一点,第一个难关就是要突破目前教材的一统性,只有做到这一点,少数民族的文化才能得以保存,文化传承才得以进行。比如本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天天在用,但在统编教材中却无这方面相应的内容。即使在民族教育中排上了民族语文这一内容,但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者,从来不把这样的课文列为正式课程。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民族语文是一根拐杖,学习民族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按照这样的理解,民族语文永远是辅助品。归根到底,民族语文还不算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成急需用的进不了教学内容,不急用的却塞进了教学内容。[7]

4对策和建议

4.1强化民族认同,重视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取决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程度。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提高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包括日常教学以及考核机制等。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结合起来,展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觉意识。

4.2注重本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教师作用

民族地区学校具有独特的环境资源、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和普及传播优势,完全有条件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8]建议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智力发展地方和学校课程材料,适当增加具有民族特点的教育内容,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9]

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师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应为教师提供语言适宜、文化适应的素质培训。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价值观改变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学能力提升,最后是文化反思。[10]教师各方面的发展,为文化传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开展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民族地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立足民族主体文化本质,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意义。民族地区学校可以在校园环境、主题文化活动、学生课余活动等方面加入民族文化元素。以学生为主,让其在耳熟目染中接纳本民族文化。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

[3]刘慧群.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接轨问题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0,1.

[4]吴晓蓉.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6.

[5]孟庆娟.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08,6.

[6]巴战龙.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关系探究:基于一项裕固族乡村社区民族志研究[J].北京,2010,4.

[7]孙萍.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1,11.

[8]余彭娜.开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传承发展民族文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5.

[9]乌云达来,吴宝柱.浅谈少数民族学校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3.

THE END
1.劳动教育(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docx()正确答案:AA.对B.错3【多选题】(2分)以下属于“(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是()。正确答案:ABCDA.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B.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9871858.html
2.国培学习总结热门全国继续教育网开展的这个国培计划给我们大家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课程简介、教师团队和课程学习对于教学中的困惑让我们迎刃而解。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https://www.unjs.com/xuexizongjie/202212/6107806.html
3.融慧研课:跨学科共探教学新境——民航路小学综合劳动信息融慧研课:跨学科共探教学新境 综合百科启智光, 劳动巧手塑德芳。 信息数字驰新境, 心理幽微护蕊香。 在教育教学的持续探索之路上,民航路小学始终站在创新前沿,积极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致力于打破学科藩篱,为教学赋予崭新活力与深邃智慧。此次“综劳信心”三融教研团队的学科教研盛会,恰似一场知识与创意交织的华筵https://www.meipian.cn/58zjbpuh
4.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A类)(网友回忆版)一、常识判断,根据题目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恰当的答案。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http://www.zhantujiaoyu.com/news_show.aspx?id=1921
5.院校展示/学校新闻2024-11-22【携手并进,共绘教育新篇章】——河北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来访滦州市职教中心近日,河北科技学院经管学院院长徐娜、常务副院长杜茂宝、教学副院长李洪伟、教授田晓凤、赵世民一行5人莅临我校。我校党总支书记苗益民及领导班子成员对来宾进行了热情接待,..查看详情>> https://www.tszyjyw.com/plus/list.php?tid=44&school=%E6%BB%A6%E5%8E%BF%E8%81%8C%E4%B8%9A%E6%8A%80%E6%9C%AF%E6%95%99%E8%82%B2%E4%B8%AD%E5%BF%83
6.2019年江苏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A类20240221173200.pdf生活与文化创造的新境。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手工艺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辅助作用 B.现代社会手工艺生产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C.文化创造与传统手工艺有着密切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8.B 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A项错误,《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221/7005064036006043.shtm
7.开学学生发言稿(精选50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发言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发言稿可以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为了让您在写发言稿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开学学生发言稿(精选5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https://www.ruiwen.com/word/kaixuexueshengfayangao.html
8.下列关于大型吊车的技术特点说法正确的是()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根据民航飞行对飞行员的身心要求,结合民航飞行员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紧扣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科学且行之有效地组织和开展航空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促进民航飞行大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各项生理指标的最佳状态及身心的全面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强化体能及飞行大学生对自然环境和民航航空https://www.shuashuati.com/ti/8592d6e93cb54c10bf3ce227f4c9baae.html?fm=bdd8cf997bf5dac46ed623e52a30fad14b
9.2009年丰顺县大事记项目位于丰顺县西部的汤西镇黄寨陂、三湖陂灌区,该镇毗邻2公里县城,省道228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农业2月27日,留隍镇溪北小学讯联教学楼落成,县教育局李卓臣、副局长刘细想,留隍镇党委朱耀辉书记、郑春李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姚森隆分别为新任命的县农业局局长李卓臣、县教育局局长曾庆珠、县劳动和社会https://www.mzbdt.cn/thread-258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