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先官桥学生回答,再三校学生回答。)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先官桥学生回答,再三校学生回答。)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两校学生一起交流)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两校学生一起实验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三校学生回答)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官桥学生回答)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两校学生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我们来造环形山》的兴趣。我在设计教学时,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在实际上课的时候效果不错。学生通过提问解答的形式,相互交流已知和未知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升了学生参与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搜集的价值,并培养了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两个来自不同空间的孩子在“互联网+”技术下快乐地互动学习,差异互补。因为已经接触过好几次,学生们对这种上课模式也有所期待。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官桥的孩子和三校的孩子也更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而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活跃。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