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教师张鹰——
提前准备多套预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优化
张鹰老师深夜为在线课程做准备(受访者供图)
66岁的张鹰教授,是电子科大《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组年龄最大的教师。开课前一周,他已经完成了PPT录屏,将其作为备选方案,考虑到全部学生都在线了以后的网络流量和压力,他又做了几套预案,避免网路过于拥堵造成卡滞或断线。
“作为老师,首先我们自己就要克服困难。”张鹰说,有多套预案,在此过程中再不断查找问题,优化实施,才能确保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翁恺——
居家搭建“直播间”,充分运用“直播神器”
翁恺老师的自制“直播间”(受访者供图)
“大屏幕+小屏幕”、外接摄像头、触摸板、备用灯光、落地话筒、备用白板......“网红”慕课老师翁恺有着丰富的线上教学经验,此次面对直播授课的要求,他在自己家中打造了一个简易版“直播间”,各路“直播神器”纷纷亮相。
1.尽量给用来直播的笔记本接一根网线,而不是依赖WI-FI;
2.笔记本屏幕的观看角度和摄像头的拍摄角度未必一致,有可能产生一些“表情包”式的直播画面,建议把笔记本架高站立讲课或是放低埋头讲课;
4.PPT宜采用浅底色、等线字体,最好能改成宽屏16:9的,右上角适当留白,屏幕分辨率适当降低,直播对屏幕分辨率要求不高,可采用720P而不是屏幕的原始分辨率。
5.演示软件操作时,尽量做局部放大动作,让学生看得更清楚。在正式开课前,跟同学们来一次小范围的测试。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力学》教师刘夏——
“异域同心抗击疫情师生协力远程教学”
刘夏老师居家为直播授课做准备(受访者供图)
虽然准备充分,但地域带来的困难不容忽视。刘夏老师选择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问卷调查,她结合实际调整教学策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数字逻辑电路》教师陈海华——
综合利用软件优势,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陈海华居家为学生授课(受访者供图)
MooC预习、在线直播、屏幕共享......在授课实践中,陈海华综合运用多种平台的优势。他介绍,自己在聊天群里先把电子书、PPT、网上的精品MooC课程资源共享。就目前的上课情况来看,“在线直播+屏幕共享”的效果学生反映不错,禁掉学生麦克之后,声音质量很高,直播也很流畅,和真实上课差不多。学生可以通过录屏软件,将教师的授课内容录下来,便于课后进一步理解。
陈海华提到,板书不方便可能是网课的一个通用弊端,他推荐使用对着触摸屏电脑可以直接书写的软件,也可以擦拭,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对于非触摸屏,建议加一个手写板。
陈海华使用的在线直播直播有一个很直观的功能,即可以实时看到学生在线与否。由于要求学生实名制,因此上课直接可以看到学生出席情况。点答可以直接学号或者学生姓名来进行回答,打开该同学麦克,声音质量很高,用起来非常方便。
西安工业大学《钢结构设计》教师李养成——
克服“时空分离”,教学功能实现还须以“适合”师生为要
李养成老师在授课中用实物为学生讲解结构(受访者供图)
1.做好心理准备。线上教学对教学设计、备讲课、师生交流方式等均发生较大变化,会有一定心理压力,教师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在疫情期间还要肩负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重任,充分利用课堂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开展好课程思政。
2.选择教学平台。教学功能实现方面,各平台大同小异,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涉及抽象逻辑推理时最好采用屏幕共享,学生可以看到推理顺序,理清逻辑。直播最好采用耳机降噪效果较好。
3.建设线上课程。课程建设可将优质教学资源、专业信息平台、专业软件、市场人才需求动态、热点问题等共享,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视野,达到宽口径、精专业要求。
4.克服时空分离。网络教学的缺点是师生、生生间“时空分离”,无法迅速获得教学效果,教师须拥有“可见”的专业智慧和“不可见”的人格魅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采油工程》教师韩国庆——
“内容设计要考虑课前、授课、课后三个环节”
韩国庆老师综合运用多屏幕为学生授课(受访者供图)
疫情之下,课堂教学变成了“直播教学”,实体课堂变成了“网上课堂”,成为“线上直播+线上自学”混合教学。韩国庆表示,相较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在线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更强调教师的教学设计,课讲得好还要教学设计得好。
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应更加强调知识点,将知识点细分到课前、线上授课和课后三个环节。有条件的教师可以采用教师端多窗口屏幕+PPT直播屏幕,用手写板在PPT上随讲随画,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辅助功能实施授课方案,最大程度还原面授课堂的效果。
“线上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指挥者,应充分发挥其引导、启发、示范作用,指导、帮助、干预学生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韩国庆表示,要营造上课氛围,使学生紧张起来;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动起来;要做到课上内容与课下内容呼应,使学生忙碌起来;还要把握好课堂节奏,让上课不枯燥。
在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上,做到课前预习和思考+课上提问讨论兼顾,课后及时反馈和评价,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要求,适当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