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伟(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编者按
缓就业、慢就业、逃避就业,甚至“躺平”,是当前描述大学生就业的网络热词。虽然这不能代表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全貌,但一些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数据中显示出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自我认知、对工作世界的了解、职业规划、就业价值观的情况,都让我们看到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存在的不足。需要承认的是,多年来,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既有复杂的社会现实原因,也有其深刻的思想与理论根源。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不仅需要实践的精进,还需要理论的探索和建设。
1.理想与现实缘何脱节
2021年11月10日,江苏省南通理工学院大学生直播电商创业基地的学生们在直播前调试直播设备。徐培钦摄/光明图片
为何出现这种理想与现实脱节的情况?理论是教育的先导。我们要从理论来看本质。
一是在理论指导上还主要停留在对西方经典理论的移植借鉴、消化吸收阶段,联系中国现实国情、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不够不足,对有关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证分析不够不足,鲜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创新性理论。
二是把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完全等同于职业规划,把职业规划主要归结为静态的人职匹配,严重忽视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本质内涵的丰富性、动态性、发展性。
三是过于依赖心理学意义上的职业测评、自我探索,对自我以及外部工作世界的研究探讨缺乏深度和广度,对复杂社会环境、丰厚文化环境的研究探讨缺乏深度和广度,对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律、成长成才规律、职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探讨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是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脱离的现象,自说自话,没有形成一体化的育人体系,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贴合不紧,生涯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不足等等。
2.从“拿来”到“创新”
2021年11月13日,湖南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举行首届科技运动会。图为大学生进行抛石机比赛。宋文志摄/光明图片
基于上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存在的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的困难和问题,面向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体系。
四是要把“人的优秀文化习得”作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因此,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涯建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不能仅聚焦显性的、刚性的职业要素、职业要求、职业标准,还要放眼于隐性却更为深沉、更为内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自我、文化社会、文化中国,并以此来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国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代表。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也正因如此,“人的优秀文化习得”就必须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载体、必由之路,也必须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应知应会应用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