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前景广阔,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十四五”时期,南京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要求加强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促进市区两级职业教育提档升级,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体现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和专业学院。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重要指示精神,南京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科教资源禀赋优势和先进制造业比较优势,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着力推进技能人才供给侧和制造业人才需求侧改革创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努力构建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为“强富美高”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南京建设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塑造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比较优势,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装备制造水平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南京职业教育事业应从南京实际出发,着力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供给和政策环境,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首先,明确职业教育战略地位,这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既是教育自身改革的问题,也是经济和民生问题,应纳入“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宏伟蓝图,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切入点和突破口。
其次,明晰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高举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大旗,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市场等方面关系,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第三,明确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一是强调综合育人,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切实抓好名师工作室建设,提升教育质量。二是健全多元办学格局,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做好宁台职业教育交流、赴德专题研修,推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与课程融合。三是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步伐,扎实推进现代职教体系项目试点工作。四是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注重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比如遴选一批产教融合型先进企业,给予政策激励,争取进入市委一号文条款,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借鉴上海经验,企业依法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可依法抵免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作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
企业要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必须改变目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可有可无的模糊态度,使尽可能多的企业切实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技能人才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一方面,完善企业职工培训体系,加快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化建设。通过大力开展岗前培训,鼓励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定岗培训,实行“变招工为招生”。创新企业职工培训方式,探索建立“师带徒”“导师制”和组建“革新研修团队”等新型学徒制度,加强在岗技能提升培训。通过省技能状元赛等技能竞赛,充分调动企业职工提升技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南京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已具备一定基础。南京“十四五”规划提出,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探索开展主城区中等职业学校收归市管试点。南京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八大产业链”组建产教融合战略联盟、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和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在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进行产教深度融合和人才培养,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对接,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全新办学模式,为创新注入新动能。
南京“十四五”规划提出,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支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试点,依托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此,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应坚持为本地产业和经济服务的宗旨,及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专业冷热波动的规律,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变化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各职业教育学校应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参考年度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目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设立紧缺专业,满足新兴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要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单一的在校教学模式改为课堂教育结合企业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真正融入企业、融入社会,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零距离”衔接,不仅为企业注入新生科技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动“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塑造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技能人才、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良好环境,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现在,社会上仍存在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错误观念,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上有文凭的高等学校,认为“操作机床的不如坐办公室的”,使得技工学校的生源供给产生危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需要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切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技能人才、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是对工匠精神进行全覆盖、大强度、系统化、高质量的宣传,用好网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等平台,挖掘和选树具有“工匠精神”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和“尚巧工”的社会舆论氛围,破除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惯性思维,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植入企业文化,使劳动光荣、技能珍贵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经世致用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还应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要优化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动员市场主体力量,重视对技能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让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技能人才是提升南京装备制造水平、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产教融合、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技能人才和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让技术技能人才有合理的社会地位,推动南京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城市愿景。
(作者单位: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