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并对工作法的先进典型进行表扬并授牌。重庆巴南区法院等3家单位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名单。
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摘登重庆前述入选“枫桥式工作法”典型事迹,详情如下:
联动联调“在线司法确认”工作法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法院
为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经济、便捷、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需求,重庆市巴南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了矛盾纠纷快速调解、调解协议同步审核、司法确认文书当场领取的联动联调在线司法确认机制,并推动该机制由一域向全域纵深发展。机制全面推行以来,调解成功后申请司法确认的案件占比由7%提升至66.5%,经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自动履行率达89.5%。
二、推动试点先行到全域复制。积极将联动联调在线司法确认机制从“一庭两所”试点向各领域复制推广,打造30分钟调解圈。一是庭所联动先行试。在全区选择1个派出所、1个法庭首先试点推行,由法院搭建专业化、职业化在线诉调对接团队,为调解室接入在线调解系统,司法所组织聘任符合条件民警担任人民调解员,并对专兼职调解员进行考核。总结经验后在全区“一庭两所”全面运行。二是横向拓展各领域。在试点基础上,将家事纠纷、物业纠纷等6个驻院调解室整合为“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承接法院委托、委派调解并开展司法确认。法院与劳动争议调委会、医疗纠纷调委会等12个调委会建立诉调对接关系,开辟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在线申请司法确认“绿色通道”。三是纵向贯通各层级。制定《关于深化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依托三级社会治理中心建立区级、镇街、村居三级矛盾纠纷综合调处平台,全面推行在线司法确认。
“老马带小马”发展解纷队伍工作法
重庆市江北区司法局
马善祥是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老马工作室”负责人,扎根基层30余年。近年来,江北区全力推进和深化“老马带小马”行动,努力念好“建、育、用、晒”四字诀,构建起“一名榜样标杆、十名金牌导师、百名基层能手、千名中坚分子、N名志愿力量”的解纷队伍,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就地有效化解。
一、建“小马”,变“单枪匹马”为“千军万马”。一是组建“专职小马”。在重点行业部门、镇街、公安派出所等47个单位成立特色调解阵地“老马工作室”,各配备2名专职人员。全区126个社区(村)整合同类资源成立“小马工作站”,组建社区书记+“专职小马”+社区民警、法律顾问的“小马”调解团队。配齐726名专职网格员,作为“网格小马”发挥矛盾纠纷“探头”和“前哨”作用。二是培育“社会小马”。联动区妇联、区法学会、区律协建立专业类调解专家库5个,培育暖洋洋、爱心社工等调处类社会组织、50余名专业社工,作为“社会小马”为重大或专业性矛盾化解提供咨询调处服务。三是发展“志愿小马”。成立“老马宣讲队”,拍摄以“老马”为原型的电影《幸福马上来》,掀起学“老马”、做“小马”热潮,动员起热心党员和群众等“志愿小马”4000余名,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就地化解矛盾。
二、育“小马”,用“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一是读本普学点到点。梳理马善祥在自身调解工作中提炼的“情·理·法·事”十三要则、“3441”保障制度和“老马三十六策”,出版《老马工作法》《小马读本》,普发“小马”供自学。二是讲台教学面对面。采取“地方+党校+高校”,打造“老马实训基地”,开设“老马工作法”特色调解培训班,“老马”授课集中培训“小马”3000余人次。依托全国人民调解大讲堂、党员远程教育等平台,“老马”线上授课300余场,受众超20万人。三是现场传授手把手。建立“小马接单化解,老马支招解惑”帮带机制,每周选派2名精干“小马”到“老马”身边跟班轮训,通过“老马”在调处现场教方法传技巧,培育出李武经、“邹二哥”“和大姐”等调解能手。
四、晒“小马”,以“赛马比拼”激发“内生动力”。一是月度晒绩效。每月对“老马工作室”“小马工作站”依法解纷调解力指数及具体指标进行晾晒比评。同时分析工作形势,发掘经验做法,复盘典型矛盾,针对性开展源头治理,避免“同一类事”重复发生。二是季度晒风采。“老马工作室”“小马工作站”每季度举办“小马”微宣讲、微视频、微征文等展示活动,设立“小马服务日”提供就业培训、心理咨询等便民服务,主办《小马奔腾》宣传杂志,提升群众知晓度、认同度和参与度。三是年度晒优劣。每年根据矛盾纠纷化解数量、难易程度、主动“揭榜挂帅”、群众评价等指标,评选“优秀调委会”“金牌小马”,在全区平安建设大会上通报表扬。
乡村土地纠纷“证·核·调”解纷工作法
重庆市武隆区沧沟乡
耕地、林地、宅基地纠纷曾经在沧沟乡矛盾纠纷中占比49.6%,是最主要、最尖锐、最难调的矛盾纠纷之一。沧沟乡从难以确证这个源头入手,探索了“事前证据储存、事中法治审核、事后综合调解”解纷工作法,2023年涉土地纠纷较2021年同期下降80.3%,成功变为乡村治理示范乡。
一、确权存证备在先。针对乡村土地纠纷证据缺失、裁断调解难等问题,探索建立“证据固证”机制。一是取证固证。为防止耕地、林地、宅基地因集中开发或流转发生纠纷,开发建设流转前,分类制定土地边界、面积取证固证办法,引入无人机、GPS测量仪等设备,组建“当事人+村+乡+主管部门”的取证固证服务队,全过程音视频录制,提高证据真实性、公证性。二是妥善储证。证据分类储存,村委会、乡司法所分别建立乡、村两级房地林记忆所,分类保存纸质证据、音视频电子件;证据分级保管,经当事人、村委会、司法所签字确认后的证据文书,由当事人和乡、村房地林记忆所分别备案保存。三是规范用证。制定房地林证据提用办法和程序,村民可按规定向乡、村两级房地林记忆所申请线上线下证据提用。在某项目推进过程中,涉及项目流转用地农户90余户,申请证据提用36户,在项目建设中无一矛盾产生。
二、法治审核避风险。针对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欠租、“跑路”引发矛盾多等问题。在固证取证基础上,探索建立“法治审核”机制,从源头上规避风险。一是涉地决策“会审”。司法所、建环办等土地主管部门列席乡党委政府涉地会议,会同法律顾问对涉地议题和决策事项的主体、内容、形式、程序合法性逐项进行审查,2021年以来研判和规避决策风险20余个。二是合同签订“精审”。签订前,组织法律顾问对涉地合同逐一专审,重点审查土地流转主体资格、土地用途、经营能力、风险担保等事项,有效防范了西瓜培育基地土地流转等5个项目中存在的合同履行不平等、不合法风险。三是合同履行“跟审”。对合同履行存在的租金递增、征地补偿标准等重要事项建立跟踪指导机制。2021年以来,为多起乡村土地纠纷提供法律服务,切实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2023年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同比下降70%。
三、调解止争不外溢。对建设占地、土地边界不清等引发的纠纷,以“三步法”定分止争。一步看证据,确权存证“活起来”。一旦发生土地纠纷,首先调取确权存证资料,让证据说话,拿出解纷意见,邀请服务队伍参与调解,凭证说法说理,合理引导预期,帮助当事人分清利弊得失。二步解纠纷,法治规矩“立起来”。乡村社“三联调”+专职调解员+AI法律咨询+公证、鉴定、法援、复议机制,通过“读语缓心、陈事调争、互谅求同、乡贤点赞、司法确认、回访问效”形成工作闭环,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全乡通过证据储存工作法促进了3000亩土地、20多个建设项目平稳落地,无一矛盾激化。三步育群众,法治意识“树起来”。通过干部以案讲法、村民现身说法等形式,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不断成为普遍共识。2021年以来,沧沟乡涉地矛盾纠纷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