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2日,上海执法人员捣毁一家非法医疗美容窝点。由于管理漏洞,部分医美平台,已经成了非法医疗美容机构和三无产品的销售管道。(东方IC/图)
“绝大多数医美第三方平台,缺乏资质审核的能力。”
在一些医美平台上,排名靠前的多半是无名的“小机构”,产品价格经常低到“不可思议”。
由于缺乏有效审查,一些医美平台,正成为违规违法医美产品的扩散通道。
刚过七点,婷婷就收拾妥当、准备出门了。她要横穿上海,上门为顾客提供“无针水光”的服务。
婷婷是自称国内领先的美容业O2O平台“河狸家”的美容师。从业六年多,她却在2015年辞去了在美容院的工作,拥抱移动互联网。自此,世界上少了个美容院里的按摩师,却多了个能利用网络接单,并提供上门服务的三星级“手艺人”。
“下周二下午有空吗?”
“空。”
“如果我来做无针水光,提前通知你。”
河狸家平台上的几个字,几乎就可促成一单396元的“面部+无针水光”生意。
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它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容貌和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属于“医疗美容”。标榜着“无创”,婷婷将无针水光默认为“生活美容”,“无需医生资质,平台上很多店铺都在做”。
“一点创面都没有,液体怎么进入人体呢?”原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注射中心主任全玉竹觉得这种说法“很扯”,“先不论产品的真假,美容师往往缺乏无菌概念,操作过程中极易发生污染,导致不良症状的出现。”
包括注射、激光疗法在内的微整形术,由于见效快、风险小,正成为医疗美容中的主流方式。根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的测算,2014年全球医美总量约2020万例,非手术类占比52.3%,其中肉毒素、玻尿酸注射合计占比高达70%。
在中国,这些业务,现在正被多种互联网医美平台占据。新氧、更美、美黛拉、悦美……目前市面上的医美平台超过30家,几大“巨头”的用户规模均达数千万,入驻的机构、医生也以千、万级计。医美平台的兴起,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医疗美容服务,也滋生了新的问题。
超范围使用的“水光针”、从未批准的美白针、严格禁止的“血清嫩肤”,没有资质的医美单位和人员,畸低的产品价格……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有效审查,一些医美平台,正成为违规违法医美产品的扩散通道。
目前,食药总局批准使用的注射材料只有三种——透明质酸钠(俗称玻尿酸)、胶原蛋白和肉毒素,且每一种都有特定的品牌。但在几乎所有医美平台上,都存在“美白针”这项业务。
“亲,我们的美白针是‘大S’版本哦……”在新氧App上,上海星和医疗美容门诊部客服介绍,针剂的基本成分为传明酸、维生素B、C以及抗氧化成分,采用德国和日本的进口配方,医生将根据顾客的不同体质调配,“建议一周一次,连续5-6次就会有比较显著的效果,美白效果一般能维持3-8年。”
但实际情况却是,传明酸、维生素C等主要成分,国家并未批准用于医疗美容,其临床适应证也并无“美白”之说。
2015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安全警示:“美白针”类产品具有潜在不安全性而且无效,其从未批准任何皮肤美白或肤色增白的注射药品。
2016年4月,法国国家医药保健品安全署也决定,禁止销售用于皮肤美白或提亮肤色的注射产品,解释是:“这类产品通常由静脉、肌肉或皮下注射,这种方式本身就存在很高风险。产品所包含的某些物质,其使用安全尚未评估,可能会危害健康。”
法国毒物控制中心的既有案例也表明,美白针类产品可能会使消费者产生恶心、腹部不适、头晕、心悸等不良影响。
清洁消毒,手肘静脉抽血10-20毫升,将抽取的血浆放入离心机,提取含有高浓度生长因子的血小板,将其注射到面颈部皮肤组织间——另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项目,叫做“PRP自体血清嫩肤”,同样也是各医美平台普遍开展的项目。商家宣称,该项目能改善皮肤粗糙、淡化色素沉着、去除细小皱纹。
不过早在2005年,原卫生部就曾发文,“对于既无基础研究结论,又未经过临床研究的血液疗法,一律停止临床应用。”并特别点名“血清疗法”。
“涉及血液制品的操作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现感染和败血症。”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教授孙宝珊评价,这项技术用于抗衰老前景上或有可能,但绝不应该在研究未明的情况下盲目推广。
在日本、韩国、香港地区,这个被称为“僵尸美容”的医美项目确曾风靡一时。但2012年,三名香港女子在接受完该项“血清疗法”后,出现败血性休克,其中一人最终不幸死亡。经化验,其血液中含有数量惊人的脓肿分枝杆菌。
香港的惨剧发生后,原上海市卫生局责令开展此项业务的当地医疗机构停止服务。但四年过去后,“僵尸美容”重现江湖。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新氧、更美,询问为何入驻平台的机构开展此类国家尚未批准的项目。截至发稿,更美对此问题未正面回应,新氧则没有回复采访请求。
某种程度上,医美第三方平台的兴起,是行业矛盾爆发的结果。
在医疗美容市场中,民营机构居多。由于缺乏公立医院的知名度,加之品牌的缺乏,市场推广成本高居不下。通常情况下,民营美容医院的营销费率在30%以上,侵蚀掉超过50%的毛利润,70%的资源用在获客上。这导致普通医美机构的净利率仅为3%-5%。
国内知名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曾做过统计,一个到院客户的成本通常在2000元以上,而平均每3个到店的客户中,只有1个能成功转化为消费客户。这意味着,一个消费客户的成本至少在6000元。
“我们当初选择医美创业,就是因为这个领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美黛拉联合创始人张丹萍坦言。
服务好消费者的同时,医美平台还要承担起对线下医美机构的监管责任。
目前,对于申请入驻的医疗美容机构,平台方会派专人审核由政府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因此,入驻各大医美平台的机构,基本都具有资质保证。
更美App联合创始人王思璟介绍,对于入驻更美的医生,平台方要求医生提交国家卫计委提供的行医资格证书,包括但不限于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和医学美容主诊医生资格证。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还必须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
不过,真正让公众担忧的,是合作开始后的审核。目前,几大“巨头”的用户规模均达数千万,入驻的机构和医生数量也以千甚至万计。
“诊所究竟用了什么药品?医疗器械是否有三证?第三方平台如何把控?”北京伊美尔幸福美容医院(以下简称北京伊美尔)院长丁阳说,让平台方跟踪每单操作,这显然不现实,“有时连医生都没法辨别产品的真伪,平台方的工作人员能做到吗?”
“绝大多数医美第三方平台,缺乏资质审核的能力。”这是丁阳的看法,也是不少业界人士的观点。
目前,更美、新氧已经上线了一款药品真伪扫码工具,帮助用户在线下医疗美容机构消费时了解药品的情况。但在更多的平台,产品的真伪仍需消费者自己评估和判断。
2015年,郭乘希代理了“中国消费者赴韩整形遭毁容”一案。当年9月,数十位戴着墨镜、口罩的中国女子徘徊在韩国首尔明洞商业区,手举横幅,展示并抗议在韩国多家整形医院的遭遇。微微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在注册了新氧App的账号后,她收到了平台推送的韩国拉斐安医院信息,于是便通过新氧,和韩方医院的客服取得了联系。
没想到,在拉斐安医院做完双腭手术后,微微看上去就像个“瘪嘴老太太”——上牙凸出,下牙凹陷。正常人的上下牙能够碰到,但微微却无法做到。甚至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有韧性的面条咬不断,无法跟正常人一样进食,只能吃半流质,体重掉了整整20斤。
手术失败后,微微联系新氧的工作人员,索要医院和医生的资质,得到的答复却是:“这不能给消费者,需要得到医院和医生的同意。”
无奈之下,微微和律师郭乘希飞赴韩国拉斐安医院。院方最终承认,医院并没有该医生的行医资质。而此前,新氧客服和微微的私信截图里,却充斥着类似“名医”等字眼。
在实际操作中,医美平台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不过,丁阳仍然对医美平台的信息真实性表示怀疑——在一些医美平台上,排名靠前的多半是业内默默无名的“小机构”,这些机构的某些产品,价格经常低到“不可思议”,甚至低于成本价。
平台方为了聚拢客户,希望诊所多发布项目,也希望服务的价格越低越好,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埋单,这无可厚非。“如果低价只是短期行为,还可以理解为让利给消费者,以此招揽客户。但长期如此,线下医美机构根本无法维持,产品质量真能像宣传的那样吗?”丁阳说。
他坦言,作为一家创立了近15年的整形医院,北京伊美尔虽然已经入驻了新氧、美黛拉,但合作只是为了在消费者能够查询到的渠道保持出现。“我们出现了,仅此而已。”他说,作为国内较为知名的大型品牌,公司需要保持品质感,“如何开展深入的合作,仍有待探索”。
“大型医疗美容机构一般不会在医美平台上投入太大的精力,也不会和平台上的小机构PK价格。”一位不愿具名的整形医院负责人透露,规模越大的机构,在平台上出现的可能性越小。
除去品质感,利益分成也是考量的因素之一。普遍的行情是,医美平台会要求线下医美机构按20%-50%不等的比例分成。
对于和医美平台的合作,浙江上述民营美容医院的负责人,目前仍保持观望态度。此前,他曾拒绝过一家医美平台的合作,“他们要求20%的分成,我哪有这么多的利润空间给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