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在法国首都巴黎,法国总理菲永在国民议会接受议员质询。当日,法国国民议会就军事干预利比亚问题进行讨论。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法国、英国、美国等国部队军事打击利比亚,似为联合行动,却在3天后出现“难以联手”迹象;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后,一些国家号称要在数小时内开始军事行动,似有意速战速决,却在几轮轰炸后难现进展。
一些分析师认为,多国部队削弱利比亚政府军防空力量“易”,推动利比亚内部实现停火“难”,卷入行动的多国全身退出利比亚“更难”。
表述混乱
美联社22日一篇报道开篇即点明:军事行动正在复杂化,一因各国对军事行动目标的理解混乱,二因各国对由谁主导行动意见不一。
对军事行动目标的理解,各参与国的表述迄今未能一致。
作为推动军事行动的急先锋,法国表态要“保护利比亚平民”;
作为“禁飞区”最初推动者,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说“这不是一场推翻某个政权的战争”;英国军方则表示“绝对不会刺杀(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
作为行动最初阶段的主导方,美国一方面说准备放弃军事行动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抛出“除非卡扎菲自愿下台”的硬话。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2日说:“除非他(卡扎菲)愿意下台……否则他将持续对利比亚人构成潜在威胁。我们将继续支持和保护利比亚平民。”
不过,奥巴马话锋一转:“我们不会主导(军事行动),美国只是许多国际伙伴中的一员,我们的军事目的不是实现利比亚政权更迭。”
步调不一
对军事行动目的表述混乱,直接致使各国、各机构、各组织间步调不同。
3架参与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卡塔尔战机22日请求降落塞浦路斯,遭到拒绝。塞浦路斯先前明确反对军事打击利比亚。最终,战机以油箱耗尽、紧急降落的“名义”短暂着陆塞浦路斯一座民用机场,加满油,随即离开。
这段“插曲”表明,对利比亚现有军事行动,在欧洲内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部、阿拉伯国家联盟内部,乃至在这些国家与组织之间,不是共识。决议可以借助表决成文成章,但仓促通过决议所留下的,是眼下这种各有所思、各有目的、各有手段的局面。
即便在北约内部,想法不一显而易见。北约明确,不会作为整体参加军事行动。而一些北约成员口头承诺参加行动,却只是作出开放军事基地等“小动作”,“出兵”免谈。更有一些国家干脆选择沉默或敷衍应和。
先前向多国部队提供空军基地的意大利22日改主意说,如果北约拒绝主导行动,意大利将停止开放空军基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表示愿意支持军事行动,但仅限于“人道主义援助”。
奥巴马出访南美时告诉媒体记者,阿盟“绝对”是“盟军中的一部分”。美联社进而点评:“现今只有卡塔尔出动几架战机。”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克·托纳22日告诉媒体记者:“我们将持续与我们的阿拉伯伙伴对话,以明确谁该跟进我们的行动。”美联社进而点评:“对话,有;协议,没有。”
若即若离
不同国家,对禁飞区各有理解,对军事行动目的各有解读,对国内局势各有顾虑,对自身参与度各有手段,致使军事行动进入第三天,出现多国部队内部利益暗战与政治角力的局面。
一些分析师认为,法国愿意主导这场行动,但美国未必愿意交由法国主导;美国更愿意力推英国,但英国却存在国内顾虑因素;英国更想推美国,而奥巴马和他所属民主党在国会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美联社报道,美国国会对利比亚军事行动辩论颇为激烈,即便是一些向来支持奥巴马政策的民主党人,也警告这位民主党总统:一旦大规模军事介入,利比亚国土面积是伊拉克的4倍,将成为美军的“军事泥沼”。
面对国会,奥巴马不敢提“主导”;面对军事盟友,奥巴马不愿提“放弃”;致使美国在军事行动中显现“若即若离的领导角色”。
政策层面,从总统到国防部长,不断强调要放弃主导权;军事层面,在前三天的行动中,多国部队战机总计出动336架次,其中美军战机212架次,多国部队总计发射162枚“战斧”巡航导弹,其中美军发射超过120枚。
看似,前一个任务相对艰巨,后一个任务相对简单,而事实也许会相反。(凌朔)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