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民航春运,完全跳出了往年的剧本。往年各公司都还在忙着数钱,今年,都在数“手上的现金还能撑几天”……
在节前,“新冠”疫情尚未浮出水面,MAX停飞,大家飞机都进得少,运力供给不足,航空公司的收益比去年还要好。但随武汉“封城”,隔离升级,民航市场也急转直下。大年三十旅客运输量同比减少15%,初一同比减少42%,一路下跌,至2月2日,民航旅客运输量同比大幅下跌86%。什么概念,如果还是原来那么多航班,那么每架320或737上“一位旅客可占一整排(6个座)”,空座都还占不满!
航空公司也反应迅速,就当机立断砍航班。什么样的航班会被砍掉呢?“不保变”或是“没有边际贡献”的航班,也就是航班的卖票收入和补贴收入,付不起航班的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航班执行才付的成本,包括航油、航路起降、餐食、机组小时费等,不包括员工工资、飞机租金、固定资产折旧等固定成本)。
没有边际贡献的航班飞起来也不会为航司贡献利润。
节前航班取消比例只有5%,大年三十取消了15%,初一取消17%,航班越砍越多,但砍航班的速度总也赶不上旅客下滑的速度。5日当天行业已经取消了10675班,取消比例70%,但客座率还在下滑。
根据航班管家的数据(计划预估,可能有一定出入),今天(5日):
福州航空、大新华航空、天骄航空等3家航司已取消了所有航班(福州航和大新华是连续2天全面停飞,天骄航是第1天);
奥凯航、江西航等2家取消比例超过90%;
海航、深圳航、天津航、西藏航、昆明航、长安航、桂林航、红土航等8家航司取消比例超过80%。
很多人都想起了2003年的“非典”。2003年“非典”时期,旅客出行需求锐减。至6月底危机解除时,上半年行业旅客运输量同比下滑19%,飞机日利用率减少了1.9小时,相当于行业有五分之一的飞机停场。全年行业亏损28亿元,是中国民航有史以来最三大亏损,仅比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少亏了1000万元。
(但比2008年经济危机还要好很多,所以民航人要有信心,2008年经济危机,行业巨亏300多亿,大家也挺过来了……)
我认为,当前的心态,应当是期盼最好的结果,但一定要做最坏的打算。有几点理由:
1.“新冠状病毒”传染性更强,2003年“非典”7个月确诊8100人,而此次2个月就确诊了2.4万人,潜伏期长,看不出来谁是表现正常的“超级传播者”,对市场信心影响很大。湖北省形势更加严峻,火神山医院建成投用1000个床位,但5日湖北新增确诊就有3900例左右。万幸的是“新冠”致命率在2%左右,为“非典”的两成,而且湖北以外的省区目前疫情总体可控(湖北以外致命率为0.16%)。
2.“春运”因素,“非典”成功地“躲开”了民航旺季,集中爆发在3月,是民航的传统淡季,在7月初疫情结束,市场信心在暑运旺季逐步恢复,这也造就了2004年的反弹性增长。而此次春运的节后高峰已经砍没了,航司收入损失要大得多。
3.现在民航业体量更大,当年全行业只有660架飞机,现在是3800多架,规模增长了5倍。
4.民航发展势头弱,“非典”前的2002年民航总周转量增速高达15%,而2019年中国GDP增速下滑至6.1%,行业总周也只增长7%,这里有运力不足的原因,但行业需求基础也不够牢。
当前民航旅客运输量大幅下跌80%。特别是民航局发布免费退改规定,退票的比买票的多。80%的旅客退票,也就意味着最近一周,航司卖票收的钱,还不够退票付出去,销售出现了现金净流出。这在中国民航史上可能也是难得一见的了。
大量航班消减,意味着这些航班边际贡献为负,也就是卖票的收入,付不起航班的变动成本。行业70%以上的航班都“入不敷出”!
客流大幅下滑,遭遇退票潮,现金大量流出,大量航班不保变。但眼下应该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未来可能迎来转机:
1.返程客流启动。在家隔离的“休克疗法”固然有利于控制疫情,但对经济拖累太大,如果考虑湖北以外的省区疫情尚未扩散,不论近日能否大幅减少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各地企业可能都将陆续开工。9日后,延后的春运返程客流即将陆续分批启动。
2.坐飞机比坐高铁更安全。据民航局飞标司司长朱涛介绍,飞机客舱的“高效微粒过滤”系统(Hepa),可去除99.97%的细菌和病毒群颗粒。客舱空气更换速率是每小时20次以上,即不到3分钟就更新一次,高于医院手术室的12分钟一次。所以返程旅客可能会更多选择飞机。
2.资产负债率高的,每月要还很多钱;
3.租赁飞机多的,每月要付很多租金;
4.航线补贴占比低的,收入主要来自旅客卖票;
5.民营的,银行借钱相对难些。
这些航司要怎么办呢?首先目标要明确,不是尽量不亏钱,也不是要少亏钱,而是要活下去!要活下去的关键是不看利润表,管好现金流:1.有收入的航班都能飞,在疫情“上半场”,航司主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只要航班不保变都砍掉,只要收入算不过变动成本的航班一律砍掉,这样能保证每个航班都有“收入贡献”;但在疫情“下半场”,就要考虑活下去,就不能把航班都砍没了,只要有现金收入就可以飞。毕竟收入是提前到账的,先入袋为安,成本是过后结算的,还能拖一天算一天;
2.要“吸氧”,疫情下的航司就像重症肺炎的患者,喘不上气,需要吸氧,严重的还要“ECMO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争取政府减免民航发展基金、税费返还、减支缓交五险一金,提供无息贷款。只要航司基本面是好的,熬过疫情,又是一条好汉;
(刚刚政府已宣布,将从1月1日起免征民航发展基金,免征期至疫情结束为止,如免征一年可为航司减亏/增利70亿元左右,半年就是35亿元。相信后续会有更多的扶持政策出台。)
3.找银行借钱,或是多做飞机售后回租,把飞机卖给银行,再租回来运营,这样飞机是银行的,现金是手里的。当前政府放松银根,借钱相对容易;
4.要“向旅客借钱”,国内航班可以把预售期由一个月提前到6-8个月,甚至可以允许免费退改的优惠票,先把钱收回来解燃眉之急;
5.员工无薪轮休,迫不得已,就只能考虑这一步了,毕竟企业活着,员工才不会失业。这个海航目前也已实施了,大家轮流休无薪假;
6.政府注资或“卖身”,毕竟在亏损最严重的2008年,三大航正是靠着国资委一共180亿元注资,才活了下来;
期盼最好的结果,做好最坏的打算,民航人要坚定信心,毕竟2008年经济危机行业巨亏300多亿,大家都挺过来了。
希望以上都是杞人忧天,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春天快些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