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难”的经验与策略----浙江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综述
摘自:《综合实践活动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高中阶段“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任务,要求各高中学校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共管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个亮点,其实也是实施难点。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内容、没有专业的师资,尤其是学生学业和考试负担过重,使得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很多,实现常态实施困难很大。我省普高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五年,对许多学校来说,仍是一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不检查不要的课程。因此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难”问题,对完成《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浙江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综述
(一)未雨绸缪总体规划
(二)全面铺开有条不紊
(三)搭建平台展示成果
浙江省每学年举行一次全省性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评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从评比情况来看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涉及非常广,有科学研究类、有绿色环保类、有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类、有民风民俗类、还有的涉及到房产经济类、社会生活类等问题。这说明同学们的兴趣广泛,通过实践活动,视野逐渐气势扩大,从我们的自身、到周围、一直投向社会,从中也看得出学生们也在思考如何扛起一份社会责任。学生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也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如杭十四中的中央电视台科学探索节目、椒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培养了敢于怀疑、勇于发现、勤于研究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我省每二年进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文评比,从2008年开始举行全省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评比,许多教师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指导的有效策略,有力促进了全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序推进。各级各类的研讨培训活动已常态化,我省还于2010年4月成立了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分会。
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对策及经验
我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起步晚,进步快。在实施过程中涌现了一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行的实践者和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对于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勇于探究摸索,形成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下面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几个常见的问题,结合我省各地的经验,谈谈对策和建议。
问题一:认识不到位,师资的质和量无法保证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落实者,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师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原来学校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新开这门课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由谁来上这门课、谁能上这门课。我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要求:学校必须组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组或教研组,每十五个班必须配备一位专职教师;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组成。学校必须组建综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组或教研组,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组成。但目前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任教师,学校没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编制,有的学校只是通过年级集中讲座来完成理论和方法辅导。情况较好的学校则是由几个工作量砍掉一半的学科教师担任专任教师。有的甚至是学校后勤、财务部门工作的工作人员来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或者沦为班主任、课时不足的教师用来补足课时的“搭头”。兼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没有学科归属感。
一些地区没有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这些问题加剧了学校和教师的误解,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有可无,可上可放,谁都能上。也造成了教师流动性大,不利于教师不断总结、反思和提升。
对策:自上而下区域推进
合格的师资队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没有专职教师,近期可能会是影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长远来看会制约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持续发展。因此,应该有让教师“教得好,留得住,有发展”的机制保障。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政策倾斜,妥善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编制和职称评定问题。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教师的职称系列,并适当放宽担任该课程年限;鼓励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撰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论文等同于管理或德育论文;要求其他学科教师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时,应有相应担任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教师的经历,以此来保证普通高中学校建立较为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保驾护航。
3.各级教研部门设置专职教研员,组织力量,深入学校,共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总结经验,分析并解决问题。教研员要采取“课堂观察”法,对学校随机进行教学视导。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组织各种形式的调查访谈,了解学校实施课程情况。教研室还可以组织“校长论坛”活动,每学期末召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度调研会,请各校分管校长介绍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展情况,促使学校领导提高课程的领导力,成为行家里手。
4.学校要给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制度保障,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工作量制度、教师奖励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课程评价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等,使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的轨道。
经验1:目前有些地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评优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嘉兴、舟山、宁波和杭州等地已经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纳入职评和评优系列。有利地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专兼任)的激情投入,体现出当地教育部门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为推进素质教育创设更加有利的师资环境。
经验2: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推出的措施主要有:
(1)考核倾斜。对承担学生课题研究与实施任务的专兼职教师,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情况纳入教师业务水平考核;
(2)实行奖励。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对有创新精神、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相应成果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样待遇;
问题二:课时开不足,课程目标成空中楼阁
对策:灵活机动统筹考虑
1.加强教育督导是刻不容缓的。从基层的实际情况看,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行为的规范问题,国家课程计划的执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底线要求。教育督导是对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活动事后监督的工作机制,发挥其在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中的作用最为重要。教育督导部门可在一定时期集中精力、加大力度,检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学校进行考核,或列入对学校的年终考核项目。
经验1:东阳市教研室对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现场监测,先后2学期对有关12所镇校进行现场监测,监测过程中教研室教研员、学校领导、综合实践大组成员从该校日课表上查出谁有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可进教室听课。这既是导向又是科学评价,有力地促进学校规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问题三:活动被窄化,将学生囿于课堂
对策:因地制宜多元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网络系统
1.以政府部门规划协调为基础,教育部门巧安排。只有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规划、协调工作,才是最给力的方法,才能切实为当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基地建设奠定基础,积极争取社会各阶层、各单位对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基地建设的理解、支持与帮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安排,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建立区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以带动校级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4.以家长指导为补充,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学校要重视学生家庭资源利用和开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家庭中更是充满了丰富的资源:家长和亲戚的阅历及职务,家庭工厂及种植,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时时处处都包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的时机,向家长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实施要求,对家长进行指导培训,使家庭教育成为开发学生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生在老师与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生活实践调查活动,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感受,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用知识,体会其价值。
经验1:余杭高级中学“三走进”(走进社区、街道、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与地方政府签署协议,使各乡镇将配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各基层团组织的工作项目。有了地方团委的支持,就保证了学生在所在乡镇(街道)、企业或社区,重点开展以“做好一个职位的工作”、“开展一次志愿服务”、“结对帮助一名未成年人”、“开展一项社会调查”四个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经验2:近几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金华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市课改办、市教研室重点统筹,与金华团市委紧密配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领域实施工作,从制度、活动、基地、评比等方面建立了中学共青团参与中学生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的工作体系,突破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领域实施区域管理的瓶颈,借助团委工作管理网络平台为课程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资源优势,实现了团教结合实施课程的新突破。
问题四:指导低效性,教学呈现形式化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原来学校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新开这门课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师资培训问题。我省从省级培训到市级培训能参加的只是课程教师,而大批的指导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由于缺乏培训,指导教师自身的研究意识和课程意识普遍不高,在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上都感到难以有较多的精力投入,95%的指导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活动主题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实际指导的效果可想而知。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活动处于形式上有指导教师,实际上放羊的现状。
对策:望闻问切对症下药
4.专家引领区域培训以求“深”。教研员和各级专家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对于区域性集中暴露的问题,通过开展课题和专题研究解决理论和实际操作中的问题;通过观摩课和评课等活动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引领指导教师反思;通过开展专题性教研活动进行成果推广和阶段性总结;通过区域培训构建和培养区域性骨干教师。推进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
经验1:温州市举办研究性学习骨干教师研修班开班,学员25人,印发了《参考资料》(3期6万多字),组织各种研讨活动10次。组织全体学员赴上海教科院培训中心学习考察研究性学习,期间听取成家的专题报告。参观考察多所中学和上海科技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各校点燃综合实践活动的星火。衢州市除了市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及研讨活动外,教研员还深入各高中学校参加教研组活动,听课,研讨等活动,对课程教师及指导教师面对面的辅导、交流心得。
问题五:安全问题,社会实践的拦路虎
对策:预案周全,责任到人
1.加强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
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不拘限于学校,不拘限于课堂,课外活动、自主活动所占比重大,突发事件多,使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伤害。同时外出调查采访存在不安全因素,经常影响着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牢记安全,自我保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活动中了解安全事故发生种类,常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常见事故发生的预防,常见事故发生急救,增强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预防和保护能力。建立小组活动安全保障机制。强调每个活动小组必须要安排一名安全员,并且在每次活动前小组成员必须商讨此活动会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做出预案;在活动中,强调活动小组中各成员不要擅自行动。
2.学生课题立项把好安全关
3.大型活动做好安全预案
经验2:杭州外国语学校每年要组织全校3500余学生的走出校园实践活动。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常规活动,每年春天学生期盼远足已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现象。该校在大型活动时一般都有一个专项的宣传和动员工作过程和事后的总结。其中最关键的是做好一个活动的安全预案。这个预案是动员全校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参与安全工作的基础文本。其功能是安排各部门人员具体的安全工作任务;划分安全责任;规定突发事故的处理程序等。安全预案的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序列、信息保障与应急能力、教育内容、社会资源的借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