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胀冷缩》说课稿(通用8篇)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做出回答。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予以证实。当学生对其他液体进行研究之后,是否就可以肯定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呢在这还要提醒学生,还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我们只研究了几种液体,只能说明我们研究的这部分液体有这样的性质。活动二设计的“其他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的活动,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也是对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策略】

科学课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强调过程中的观察、发现、预测和假设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发现问题,在交流、比较中发现最佳方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选择最佳方案——修改实验方法——探究发现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能力得到了提高,科学素养得了到培养。在教学中应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真真正正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验证”新知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教学立足点】

探究性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主体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性在教学中能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充分挖掘教材,进行创造的教学,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能根据实验效果修改探究方法的初步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教学重点】

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经历对水等多种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设计观察水受热体积膨胀的实验。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小瓶子、纸杯、细吸管、红墨水、小水槽、暖瓶(内装热水)、温度计

另备牛奶、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

演示实验:试管、红水、酒精灯、气球皮、橡皮筋。

【教学过程】

课前实验:喷泉实验。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境引入,引导学生猜测

1、教师操作: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

提问: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为什么水面会升高?(重在争论增减和水面、体积等变化)

观察思考讨论:水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

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问题情境下让学生猜测,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明确本课要探究的内容—冷热对水体积变化的影响。

2、演示实验:试管装满水用气球皮蒙紧,放入热水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看清了吗?能想办法让大家看清楚吗?

初步观察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给学生空间,讨论思考如何改进探究方法。

二、水热胀冷缩的探究

1、设计水热胀冷缩实验

(1)老师给大家提供材料。

提问: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能更明显看到水受热会发生变化什么吗?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3)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

把仪器组装好后,调节细管上的黑色小圈,使它与水柱相平,再放到热水中。这样我们就能对比出水柱是否发生了变化。

出示实验材料,激活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小组的讨论和生生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从而突破该课的难点。而用黑色的小圈来标明液柱的起始位置,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也难以通过探究讨论得出,所以这里采取讲解的方式。

2、水的热胀实验

(1)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提出实验要求:A、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小心别把玻璃仪器打破。B、实验时,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C、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原因引起水柱的变化?D、小组长负责填写好实验记录卡,并负责小组内的纪律管理。

(2)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水柱上升说明水受热后的体积和原来的体积相比有什么变化?

在科学上我们的表述是“体积膨胀”。是什么引起了水的体积膨胀呢?

(4)归纳总结

水受热,体积会有什么变化?(水受热,体积膨胀)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什么,并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3、水冷缩的探究

教师: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

(1)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

(2)学生做水的冷缩实验

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

水受冷,体积又有什么变化?(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汇报时,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让学生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活动一小结。

1、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

2、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

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水有热胀冷缩的特点,那生活中我们知道了这个特点有什么用呢?结合教材指出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就像温度计的雏形。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入理解水的热胀冷缩与生活实践相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提供了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要求实验多做几次,反复验证。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5、归纳总结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属于同种物体(液体),这些液体加热或者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仅如此,许多液体都能热胀冷缩。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联系生活,启发创造

1、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2、现在你能解释一下,烧开水时,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那么我们在烧开水时,需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积极的探究欲,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四、说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锥形瓶、气球、烧杯3个、热水、常温水、冰块等。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四大板块。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我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询问学生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时用过?这样能够唤起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热胀冷缩”知识,既是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接着我把瓶子里的水倒掉,并擦干,询问学生:瓶子里还剩什么?在学生回答还有空气之后再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学生进行猜测后,进入新课的学习: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因为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突破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的方式来进行。

1、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首先,为了把学生引入探究中,我有目的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集体汇报“要把空气装到瓶子里,让瓶内的空气受冷(或受热),然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情况,再根据现象推断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还想到了,要看到原本看不见的空气体积的变化是需要借助其他的物体的,想到了在瓶口上套一个气球,皮胶等多种方法来试一试。这时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来进行实验操作。我从旁指导,并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快学生就有了结论,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空气受热时,气球会鼓起来,说明空气体积膨胀了;空气受冷时,气球会凹进去,说明空气体积收缩了。

2、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

在观察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还希望学生能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作一比较。因此教材内容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要学生思考:“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

在两支相同型号的试管内分别装进红水和空气,再在试管口都塞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并在装空气的试管上端的玻璃导管内注入一段红水,调整红水的位置,使其与另一支试管中红水的液面顶端相平。

请一位学生分别用两只手握住两支试管一会儿,用手心热量给试管内的水和空气加热,观察比较两支试管液面上升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当实验演示完毕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膨胀,将水挤了出来,而且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更明显。通过以上的几个环节,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模拟游戏,解释现象

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建构起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产生“为什么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的问题。而“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是本课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建立这样抽象的概念呢?阅读教材P35,了解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尝试在班级内完成。讨论交流:

(1)同学们都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不动的时候,和每个人都起劲儿地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从游戏中,你们明白了什么?你能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3)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我们能建立自己的假说吗?

这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模拟活动,把一种抽象的运动用直观的“模型”表达出来。在游戏中,我注重让学生体会“微粒”的运动、“微粒”的距离、和圈的大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游戏中体会、感悟、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加强直观感受和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的理解,建立起学生自己关于“热运动”的认识。最后用课件展示:原来,常见的物体都是微粒,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问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从让学生动一动,由体验而感悟,由感悟再迁移,完成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四)巩固落实,拓展延伸

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体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1、乒乓球被踩瘪了,你能帮助老师让它恢复原状吗?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气不会打得太足,为什么?

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我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整节课自始至终不脱离学生的尝试与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领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体验,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液体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物质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实验。本课即是通过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液体受热受冷的规律,并列举常见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能力目标: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情感目标:

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是指导学生探讨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的思想,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进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实验探究

3、实际应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了吗?播放夏天充满气的轮胎容易爆裂、水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等视频短片。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这种体积的变化比较微小,所以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形式创设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

为什么还没烧开的水就从壶里溢出呢?

学生普遍认为是因为生了气体。猜想偏离于预设。于是我让学生将装满了染色的水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到热水和冷水中观察。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有气体产生吗?试管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然后对酒、果汁、醋、酱油,受热受冷情况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1,老师将小组数据汇总在表2。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表分析能力在此得到了培养。

(三)实际应用:

让学生列举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例如超级瓶装液体不装满,温度的原理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外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合理吗?从而引发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探讨。

我采用媒体展示对比图,图象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找出:实验必须控制起始体积以及起始温度。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说教材

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说目标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说准备

根据活动的目标,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瘪乒乓球三个、杯子三个、记录纸一张,每人两个笑脸贴纸,大记录纸一张,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瘪乒乓球、杯子,是为了让幼儿进行实验,感知热了能使物体膨胀的现象,这份材料很好地体现了《纲要》所提倡的“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记录纸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它的提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实验的结果,让孩子有据可证,更让幼儿学会尊重科学的实践和真理。

2、笑脸贴纸是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测或是实验结果展现在大记录纸上,便于教师和同伴的统计。大记录纸可以将幼儿的猜测和操作结果进行汇总,便于幼儿直观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并便于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

3、Ppt的内容是由一个生活录像短片“怎么办”和“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图片组成的。录像短片是为了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图片是为了帮助幼儿扩散思维,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说过程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采用看录像短片的形式,将生活中现实的场景展现在幼儿面前。通过一个小朋友的困难,激发幼儿帮助他的愿望,继而激发幼儿想出各种办法使乒乓球变圆。通过这一个环节幼儿的交流,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

第二个环节:猜测实验

通过幼儿的猜测,让幼儿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同伴和教师面前,允许孩子出错。

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崇尚科学,形成让事实来说话的观念。当然,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变化的过程,需要孩子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热胀”的现象。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尝试简单的记录方法,学会看简单的记录表。

在交流中,让幼儿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幼儿间的交流。

教师的小结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提炼,让幼儿初步感受科学的严谨性,了解物质的这种现象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进行表达,教师能从中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引发幼儿对生活更积极地观察和探究。

通过ppt的展示,图片的直观性更能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么广泛,科学无处不在。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梁,来自xx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平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习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场面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为了完成探究活动,我需要如下材料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瓶矿泉水,提出问题:“这瓶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下面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自主探究阶段—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二、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准备以学生自主探主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放大镜,胶带,有什么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学生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1.玻璃管内的水不能漏出来,所以瓶口要用胶带封好,2.为了方便观察水体积变化,要在吸管原来的液面做记号3.液面变化不明显时,可用放大镜观察,4滴加红墨水,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

③做好记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学生实验,我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阿?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汇报时,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学生汇报: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在已经了解水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我出示红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因势利导:“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小结

总结,首位呼应,“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知识学习致用,我还布置了延伸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制作运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此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有了深度的了解。

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水受冷,体积缩小

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一、说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自然常识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关于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前一单元《加热和传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加热的水壶会溢出来;热水瓶盖有时会跳起来;大热天自行车车胎会胀爆;冬天的电线会缩紧而绷直。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例,唤起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水、空气、铜球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推测一般物体都有这种的性质。因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影响,想法利用这一性质。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②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乐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③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想法,描述本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科学探究目标:

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分析。

3、科学知识目标:

①在活动中感受水、空气和铜球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②能够运用一些身边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认识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究自然奥秘的愿望,相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他们对自然科学课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不断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不断提高。

四、说教学策略(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别有匠心。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通过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空气、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们肉眼看不出来,但是通过启发引导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让这些细微的变化呈现出来,针对前期的实验现象,大胆进行推测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我以为,大胆的猜测并不等于“瞎蒙”、“乱猜”,它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水、空气和铜球热胀冷缩现象的认知经验和观察、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充分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强交流,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高潮,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

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发生的现象,还要进一步作出思考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回报,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为在寻求科学表达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进行科学的思考。

3、解决问题,拓展延伸,解释生产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为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实践应用,而不是停留在发现和理解上。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应该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我努力这么做。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设计实验、交流,了解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通过推理、验证活动,认识铜球和其他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描述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4、通过探究实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设计

探究水、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加热的水壶。

思考交流: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了?

讨论设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理?

交流:

水遇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交流:交流实验结果。

自行归纳:

出示媒体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

谁来说说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的原因?

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

讨论设计:

探究验证:

交流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并由此产生问题:水受热时,体积有什么变化?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

(二)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趣味过渡: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自行归纳:铜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铁和铝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又有什么猜想?准备怎样去研究?

讨论设计: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预想,设计验证方案。

交流:交流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

修改设计: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探究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交流:交流探究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

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做哪些事情?

观看:生活场景中的问题

思考解释: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割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

除了这些你们还能想出在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的事情吗?

学生交流

教师预先拍摄一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思考解释常见生活现象是迁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

THE END
1.《液体的热胀冷缩》PPT课件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液体的热胀冷缩,岩前小学,王秋凤,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魔术欣赏,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科学研究记录表,一,第,小组,水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43264647.html
2.液体的热胀冷缩关于液体的热胀冷缩第1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6点37分,星期五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第2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6点37分,星期五活动一:探究红墨水的热胀冷缩。第3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6点37分,星期五 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https://m.renrendoc.com/paper/227125649.html
3.液体的热胀冷缩20240916162709.ppt液体的热胀冷缩.ppt 13页VIP内容提供方:实验室仪器管理 大小:315.54 KB 字数:约小于1千字 发布时间:2024-09-19发布于浙江 浏览人气:1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液体的热胀冷缩.ppt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916/6003204155010222.shtm
4.科学鱼网课︱五年级下《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玻璃管液柱烧瓶叫做水的热胀冷缩。 那现在根据水柱的高低, 你能辨别水的温度了吗? 根据水的热胀冷缩, 同学们是不是想到了温度计呢? 在实验室里的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也是根据里面的液柱来判断温度高低的。 那其他液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现象呢? 我们可以利用上面的装置来探究,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5R9V92L0518T45J.html
5.《热胀冷缩》说课稿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胀冷缩》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液体的热胀冷缩》。 https://xiaoxue.ruiwen.com/shuokegao/325643.html
6.教学单元说课PPT模板找原创教学单元说课PPT模板,就来当图网,提供各种风格的教学单元说课PPT模板下载,更多精美PPT模板,PPT美化服务,尽在当图网!https://www.99ppt.com/ppt/1339923.html
7.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衔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同学不只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https://www.yjbys.com/shuokegao/chuzhong/2346297.html
8.热胀冷缩实验作文(精选13篇)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金属热胀冷缩吗》。下面我将从实验内容、教学目标、实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实验内容: 《金属热胀冷缩吗》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五课的教学内容。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认识了液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自然就会联想到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41tmxpy.html
9.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说课课件(含反思)(共25张PPT)对流产生的原因在于物质的热胀冷缩,流体受热后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浮起,温度低的流体密度较大,向下流动。 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导 预览地址 以下为备课文档“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说课课件(含反思)(共25张PPT)”的预览下载地址https://archives.zujuan.com/beike/P/15917993
10.科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科学组集体备《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热胀冷缩》是原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的内容。教材共设计了4个活动:1、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2、其它液体也热胀冷缩吗;3、空气是否热胀冷缩;4、观察固体(铜球)的热胀冷缩。4个活动内容安排了2时,第一时主要解决第一、二两个活动,第二时解决第三、四https://www.360docs.net/doc/6819eaa7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d.html
11.乒乓球教案液体 热胀冷缩 气体 乒乓球教案12 设计意图: 在一次谈论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时,有孩子说,最佩服运动员骑着自行车在大圆筒的斜壁上走,还问这是不是一种特殊的自行车?我引导孩子去观察,在生活中是不是还有类似的现象存在?同时设计了这个乒乓球的活动,旨在让孩子亲自感受到离心现象的存在和它带来的奇妙乐趣。 https://www.9136.com/jiaoyufanwen/jiaoan/556093.html
12.免费2018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指导《我发现……》ppt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免费2018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指导《我发现……》ppt课件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案例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指导《我发现……》ppt课件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给人启示的资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http://yw.ychedu.com/YWKJ/SLJK/584633.html
13.通用物理教案模板(20篇通用范文)(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76223.html
14.初中物理说课稿(合集13篇)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符号t ?构造特点:缩口4.体温计? ?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四、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使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创设情境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https://www.hrrsj.com/jiaoxuesheji/shuokegao/894157.html
15.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doc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doc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过程与https://www.taodocs.com/p-128290948.html
16.温度说课稿(2)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观察并体会液体热胀冷缩的特点。这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观察常用的温度计,了解其原理、里面的液体、名称等。 (3)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并示范。迎合学生的心理,先让学生测一测冷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并将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模仿出来,让学生纠错,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气氛。教师作 正确示范再次https://www.renjiaoshe.com/news/66914.html
17.12.热胀冷缩说课稿三年级上册科学翼人版《热胀冷缩》实验教学设计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2课《热胀冷缩》实验教学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几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物质的状态》这一单元的https://www.zxxk.com/soft/40038793.html
18.说课稿汇总5篇说课稿 篇4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https://www.fwsir.com/ziliao/html/ziliao_20210405084011_943962.html
19.关于公布2024年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评选活动结果的通知二、请参加省说课活动教师登录“全国中小学实验在线平台”—“说课活动”,熟悉《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作品评价指标》、了解《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视频制作要求》、《说课活动文稿要求》、《作品查重报告提交说明》、《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PPT模板、视频片头模板》,在市级评选的基础上进https://yun.xgjy.cn/index.php?r=portal/content/view&sid=420900&id=13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