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双筒电子显微镜太高大上了!”、“韭黄研磨出来的色素滤液颜色好淡,为什么呢?”、“你居然能想到斜着搭建伸臂桥,牛!”“哈哈,第一次用滴管,刚手一直在抖”。。。为期一周的泉州七中2021年“晦鸣杯”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大赛拉开大幕,比赛刚结束,实验室的走廊上到处欢声笑语。
11月18日-24日,我校城南校区、江南校区同时举办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大赛,比赛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专场。各教研组统筹规划,精心筹备,根据学生特点和考核要求,拟定了比赛试题,制定了详细的比赛实施方案、比赛评分细则。高一、高二共318位同学经过初赛,进入实验操作年度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共192人获得比赛各类奖项。比赛现场精彩纷呈,亮点不断。
生物科:高一年实验题目为观察植物细胞的装片。实验装备的升级让同学们和老师们都有几分兴奋和激动,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观察到的物像也更清晰了。考察的重点是学生能规范操作显微镜,而后将观察到的图像画出并标明名称。高二年组别检测的是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本次选取的材料是更有挑战性的韭菜和韭黄。两种蔬菜质地较硬,其中韭黄当中色素含量低,进一步考验了同学们的耐心和操作方法。
小切口,大变化: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展示我校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严肃的实验通过有趣的竞赛形式呈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新了教师的教育方式,起到了教学相长、育人育才的积极引领作用。“动手”是实验教学的灵魂,多种方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意义。
一堂公开课---创新教学求新求变
学生分组探究聚精会神,执教老师穿插点评,听课老师不时围观,千里之外的新疆同行连线观摩互动,一款太阳能充电器速成可用。。。江南探究实验室的实验课可以这么上!
本节课融合了STEM教育理念,从一个真实工程问题“给手机充电,直接把太阳能电池接入手机充电端口可以吗?为什么?”出发,引导学生利用数字传感器等信息化实验设备进行科学探究单个太阳能电池板的性能参数,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提出技术解决方案,完成太阳能电池组的设计和太阳能充电器的产品设计。课堂契合了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应结合具体的真实场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切实“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课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探究,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老师对课堂有较强的把控能力,为新课程改革探究课堂的探索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小切口,大变化:让实验不再是口头实验和虚拟实验,将课堂搬进实验室,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思考,在探究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次说课比赛---专业精进教师成长
小切口,大变化:以创新教具研发为依托,鼓励老师积极参与实验器材的创新改进,实验教学教法的优化,实验技能的不断提升,以老师的专业引领学生不断攀登学术高峰。
一个社团活动---拓展实验内涵外延
11月19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我校学生的千呼万唤下,月露东阁带食出!天文社举行了一场月偏食的观测活动。全校师生在江南校区仰望星空,欣赏这近600年以来最长月偏食“超级大片”。天文社指导老师老师带着同学们连续举办多场观测活动,仰望星空“蓝月亮”嘉年华活动、带着城南人看“超级红月亮”、围观嫦娥五姑娘挖土等,在活动中科普天文知识,在系列活动中中完美融入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眼界。
11月28日,泉州七中中草药社中草药园举行开工仪式。又一个富有特色的社团在江南校区成立,“种出文化、讲出典故、教出人才”指导老师杨利评价中草药园的功能,在有限的场地里,融合园区物理自动喷淋监控系统、生物种植、化学提纯等学科技能,真正将课堂实验拓展到室外。
小切口,大变化:学生真正喜欢的才是最佳动力源泉。让实验走出课堂,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让严肃的科学实验生动有趣起来。
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教基〔2019〕16号)精神,秉承着“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改革原则,通过实验教学方法改革、重构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验教学平台、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优化实验教学流程、打造实验教学团队,协同推进学校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现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泉州七中的实验教学改革,以小切口带动大变革,创新实验教学教法,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纵深发展。学校后续将持续研发实验教学支持和在线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平台,规范了实验实践教学流程,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实践活动,助力开展数据驱动下的智慧教学,真正赋能实验实践教学,打造有七中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不断推动我校实验教学工作提质增效。
城南校区: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40号金山校区:新华南路金山南区江南校区:金龙街道高山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