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委,管委各部门,区直各单位,驻区各单位:
《青岛西海岸新区关于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4)》已经管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办公室
2022年6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青岛西海岸新区关于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师函〔2021〕13号)等文件精神,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与治理能力发展,切实做好新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推进“一个平台、一套服务、一个基地”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新举措,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师队伍治理能力,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人工智能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样板试点区。
(一)搭建教师智能发展平台
打造“课程、教学、研修、评价”一体化的教师智能发展平台,汇聚和共享教师优质课程资源,实现名师、名校资源共享;推广教师智能助手规模化应用,促进师生减负增效;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深度融合,教师智能研修平台覆盖全体教师,支撑分层分级教师智能素养培养;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和创新应用,智能帮扶乡村校和薄弱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教师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推进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改革,优化教师管理。
(二)完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服务
遴选一批信息化管理能力较强的优秀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分类开展智能教育领导力研修、教学能力研修、专项课题研究指导服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评测服务,建立配套激励机制,为智能教育培养一批“领头雁”。
(三)创设教师智能培养共建共享基地
遴选若干高校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基地,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人工智能骨干企业、高水平师范大学等优质资源,加强合作与交流;创新教师培养环境和未来教师培养模式,开发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课程,试点推进,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专业保障和人才储备。
二、建设重点
(一)规模化应用教师智能助手,助力师生减负增效
1.优化智能教育环境。为全区六年级以上学生配备智能学习终端,为全区教师配备智能教学终端。打造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学校,加强对实验学校智能资源的配备,及时更新迭代班班通、教师办公用机、师生教学终端等设备。探索创客空间、虚拟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加强师生智能化教与学环境升级。
2.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区域情境化学习资源建设,创新资源供给模式,提高资源供给质量。研究利用智能助手为师生提供海量资源选择和精准资源推送服务。各实验学校探索开设人工智能、创客、STEAM等智能教育,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教、学、研、管、评等领域创新发展,提高教师工作效能。
3.融合应用智能教育技术。各实验学校要坚持以用促学、以评促教,通过智能教学助手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对学生进行实时学情分析,形成一个覆盖备课、授课、作业练习及教学数据分析的教学闭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针对性,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年度
重点工作目标
2022年
制定新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学校标准,遴选符合条件的实验学校,完善智慧教学设施,加强师生智能教学环境升级;完善题库、教与学资源建设,通过智能助手进行精准推送;开展“新型教与学模式”评选,汇聚成果、提炼经验,在全区推广。
2023年
进一步加强实验学校智能化设施建设,扩大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提高人工智能、创客、STEAM等智能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对已有题库、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开展智能教学融合案例、优秀教与学模式征集展示活动。
2024年
对实验学校建设模式和实验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形成较为完备的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使用度高、实用性强的资源库;进一步优化、提炼各学段、各学科新型教与学模式,形成可供全区学校、全国其他地区参考、借鉴的应用新模式。
(二)升级教师智能研修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发展深度融合
1.升级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依托人工智能、音视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创新网络环境下教师研修新形态,构建线上线下、选学推送相结合的智能研修模式。支持开展在线直播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移动学习、线上考核等教师培训场景;支持移动听评课、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基于学情数据的精准教研等协同教研场景;支持课题线上全流程管理;支持本地优质教研资源、过程性教研成果汇聚共享,构建研修资源跨校、跨区域共创共享新模式。
2.深化区域网络教研共同体应用。组建多学科、多特色的网络研修共同体,支持教师同步研修、资源共享,消除学校教研的物理边界,降低教研活动成本。统筹区域名师资源,开展“名师课堂”,推进常态化直播培训,构建教学帮扶体系,促进名师资源辐射与共享,提升全区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
3.探索建立教师发展测评系统。对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状况和业务发展诉求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评,了解教师研修需求,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进程,精准设计教师培训研修项目和课程。
完成教师智能研修平台升级,有效支撑新区教研、培训、考核、新教师培养等工作开展;在集团校、联盟校范围内推广“名师课堂”常态应用,深化区域网络教研共同体应用;基于实验学校、教师教育基地、智能实验室,开展教师发展评测模型和教师发展测评系统研究。
强化教师智能研修平台新教师培养功能,创新新教师研训、评价、考核模式;集团校、联盟校名师课堂常态化应用,并向联合体应用场景延伸辐射;建立教师发展测评系统,面向实验学校教师开展验证。
(三)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的教师队伍
1.创新政、企、校合作机制。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等符合条件的驻区高校,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基地,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与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及高水平师范大学合作与交流,联合建立智能实验室,整合资源助力教师培养;吸引人工智能和信息化院校、机构和企业投资开发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教学项目,建设人工智能教学培训研修、体验基地。
2.开设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课程。以课程和实践为核心建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全面提升的途径和机制,编制以新技术知识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区本教材;研发、开设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为重点,人工智能前沿理论、人工智能体验、人工智能授课方法、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体系、人工智能教学法研究和人工智能教学项目开发等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作为培训重点,实现教师对新技术、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提高。
3.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以科研为引领,推进基于智能素养提升或智能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探索,加强对于“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的实证研究,创设区本特色的智能素养提升路径,助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师队伍治理能力提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与符合条件的驻区高校、人工智能骨干企业等建立联系,建立1个教师教育创新基地、1个智能实验室;与高校、企业研究开发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课程,并选择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
遴选骨干教师到实验室观摩,到基地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区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课程体系,并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实证。
(四)健全教师分层培养机制,培养一批智能教育“领头雁”
1.制定遴选与分层培养方案。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开展考察交流、专家论坛、领导力研修等智能教育领导力定向培养行动;遴选600名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开展专题指导、专家讲堂、学科工作坊等智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加强新入职教师、特岗教师、青年教师的人工智能和信息化能力培训,提高新教师、青年教师开展智能教育实践的意识和水平。
2.建立配套激励机制。加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奖励机制的建设与完善,适当将人工智能研修学习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将新入职教师的转正定级等与参加人工智能新技术培训及教学应用率进行挂钩;组织智慧教育首席教师、网络名师评选等,鼓励教师参与人工智能新技术培训、智慧教育成果展示交流、对口帮扶、教学应用、融合优质课等活动;将教师的智能教育培训研修、日常教学应用等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和评先评优。
3.完善教师信息素养评测模式。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作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深入开展新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完善教师培训考核评测系统,开展教师在线理论考核、实操考核,将信息素养提升测试情况纳入基层学校年度考核内容,并作为对教师综合分析、评价的数据支撑。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遴选50名信息化管理能力强的优秀校长和200名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分类开展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培训与考核;开展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的人工智能和信息素养培训及考核;做好区教师激励方案的编制、研讨、论证、发布工作;开展智慧教育首席教师评选活动;升级区信息素养提升测试系统,修订测试题库,规范测试流程。
遴选50名信息化管理能力强的优秀校长和200名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分类开展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培训与考核;开展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的人工智能和信息素养培训及考核;区教师激励机制完善,并常态化应用;继续做好智慧教育首席教师评选、培训、使用工作;常态化、规范性开展区信息素养提升测试。
遴选50名信息化管理能力强的优秀校长和200名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分类开展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培训与考核;开展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的人工智能和信息素养培训及考核;智慧教育首席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区教师智能素养普遍达到较高水平。
(五)建设与应用教师大数据,提高教师队伍治理能力
挖掘教师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模式和价值,将教师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与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等系统对接,建立职前职后贯通的教师培养大数据库,形成教师个体档案与群体画像。建立不同方向的评价模型,构建包括出勤、工作量、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成绩、读书学习、学生说、与家长沟通、组织社团活动、参与培训交流、教育教学研究、评价学生、学生测评、家长测评等重要事项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探索建设多种评价模型综合平台。采用人工智能评价系统,对教师培养培训、教学行为、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大数据分析,推进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改革,开拓教师精准评价与引入的新路径,支持教师工作决策,优化教师管理。
完成区教师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与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等系统对接,构建教师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形成基础数据标准、数据接口标准、数据存储标准及数据安全标准,建立教师培养大数据库。
联合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和高水平师范大学,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教师教学行为等不同方向的评价模型、指标库及评价标准,开发教师综合评价平台,挖掘与应用教师大数据,在新教师培养、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学校进行验证。
逐步推广实验学校成功经验,形成西海岸新区教师大数据建设与应用特色模式和案例。
(六)智能帮扶乡村学校与薄弱学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加强“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创新应用与全面推进,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引进教育发达地区高水平师资与课程资源,与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协同发展,采用网上按需开课、同步上课及网络直播课等形式,按照教学进度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区范围内共享,实现教师“智能手拉手”,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实现教学质量显著增强,城乡、校际差距有效缓解。探索建立“双师课堂”背景下乡村校、薄弱校教师编制配备指标体系,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推进“双师课堂”教师工作考核与工资待遇分配等配套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以集团校、联盟校为试点,组织高水平中小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开展远程同步智能课堂。通过网络开展教学研讨,形成常态化的研修共同体。统筹本区名师资源,做优做强“青青益课”名师公益课堂品牌,促进名师资源辐射与共享,录制精品学科课程服务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探索开展结对帮扶教师工作考核机制。
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推动智能教育教学方式和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同步共享。打造特色“网络名师工作室”和“精品名校网络课程”。探索研究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汇集社会多领域资源,形成教育大资源汇聚业态,推动形成跨校资源共享案例。探索将考核与工资待遇分配挂钩,采用网上备案方式,实施动态化监督管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成立由管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教体局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区发改局、工信局、财政局、人社局等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将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纳入全区教育创新重点工作,实施项目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二)健全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建立健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各备其事、分工、通力合作,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创新工作机制,注重与驻区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骨干企业的交流合作,邀请信息化、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及驻区高校专家参与,确保理念与行动的科学性,推动试点工作有效落地。
(三)强化政策保障,全力推进创建工作
结合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文件精神,落实《青岛西海岸新区智慧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推进智慧教育、提升队伍建设水平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四)强化经费保障,确保创建成效
附件:青岛西海岸新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青岛西海岸新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张磊娜副区长
副组长:于瑞泳区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区教育和体
育局局长
成员:张煜霄区发展和改革局二级调研员
王方元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四级调研员
逄境全区财政局副局长
刘旭勋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三级调研员
宋云宏区教育和体育局二级调研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和体育局,宋云宏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