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三全”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即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即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三变”即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三新”即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其内在逻辑关系是以“三全一大”建设为基础,推动“三变”,形成“三新”,最后达到“两高”。
近五年来,武汉市作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城市,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原则,推进武汉教育云试点工作,构建云教育生态,助推教育创新转型,正在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更加普惠的公平教育,更有特色的优质教育,更具活力的教育制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落地生效,亟待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理顺管理体制,着力解决效率问题
目前,市域范围内教育系统现有的实际领导分工中,各区县教育局不同局长分管基教、教研、师训、电教、装备等业务科室,因而经常出现不同副局长分管建设和应用,由于协调不畅影响信息化推进工作。教育信息化最终落脚点是推进应用,因此,省、地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一般应由分管基教领导牵头推进教育信息化,且同时分管建设与应用,可以大大降低协调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需求导向,着力解决动力问题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重要变化,就是从注重“物”的建设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转变,从“管理本位”的教育管理向“服务本位”的教育治理转型。因此,要倾听教师心声,尊重教师需求,畅通教师表达意见的渠道,完善教师参与管理决策的机制。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都离不开行动计划的执行主体教师。要动员教师全员参与,一是参与教学应用和学生应用的设计、选择、建设、应用、评价工作;二是参与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选择、加工、制作过程。随着“平台+教育”服务模式的引入,各级资源平台和支持系统的建立,只有形成“平台+教师”有效互动机制,才能实现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没有教师参与的教学应用是没有生命力的应用,没有教师参与的资源建设是没有活力的资源。
坚持应用驱动,着力解决建设问题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已经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形成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在继续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同时,要深入推进“三全、两高、一大”建设与应用,抓好智慧课堂、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课程社区、探究性学习探索实践,把推进规模化、常态化、深层次应用,促进融合创新,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时代还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转型。
推进协同创新,着力解决合力问题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尤为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创新,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只有积极探索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其他团体共同合作的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块的角度而言,杨宗凯教授领导的协同创新工程中心,提出UGSB(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学校/用户—企业)运行模式,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范式。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高校发挥科学引领和专业指导作用,中小学积极实践,企业参与建设,凝聚智慧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就条的角度而言,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区和学校优势和作用,推进分级建设,实现各级协同,促进有序发展。这样条块结合,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协同中创新、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跨越。(作者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武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