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革传统填鸭式、被动式、单一式的教学方法,探索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寓教于乐、协作学习、全面快乐和高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绩效,达成教学目标。
郑州群英中学从2011年提出打造“数字化校园,构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到2016年提出“建设智慧校园,走综合创新特色发展道路”发展战略至今,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经历了十年快速发展期。2021年暑期,学校作为金水区智慧教育项目一期全面建设学校之一,全面启动了智慧教育建设与应用。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项目建设方已基本完成教育教学基础环境提升工程的建设,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工程也已初见成效。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根据金水区智慧教育项目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进度,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特制定郑州群英中学AI智慧课堂本学期的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把信息化应用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导向,以优化教育服务供给和智慧学习环境为基础,以变革教与学模式和教育评价方式为核心,以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和治理模式为关键,打造与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智慧教育体系,真正走出一条具有群英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一)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具体职责是:学校智慧课堂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网络环境建设,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领导,教师培训的规划。
(二)工作小组
1、技术指导组:马娟、李佳迎
具体职责是:网络环境监管,智慧课堂基础设施的维护,课堂教学应用技术指导,为智慧课堂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2、应用指导组:谷旭博
具体职责是:根据学校智慧课堂总体设计思路,指导各学科组探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符合学科教学规律,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智慧课堂学科模式,并将三月份作为智慧课堂课堂建设攻坚月,强势推进融合进程,形成全员参与、典型教师不断涌现、课堂特色日益凸显的课堂新常态。
3、常规考核组:教务处
具体职责是:负责考核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等常规教学活动中落实智慧课堂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具体情况,并在教师当月常规考核中予以体现,促进智慧课堂常态化、规模化应用。
校本资源库建设一直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满足学校师生对教育资源需求的校本资源库,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教学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本学期计划指导七年级教师通过智慧课堂系统上传教学资源,上传频次达到周频,到本学期期末,智慧课堂校本资源库各类资源总数达到500个以上。
围绕“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四个维度开展学科培训、校本研修、实践展示课等活动,探索一类新型教与学模式,推动教师常态化开展教学实践,实现七年级至少23位教师能采用创新模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遴选出至少10节不同模式的优质示范课例,通过智慧教育现场会、校园开放日、教学研究研讨会、优质课观摩会等活动开展全校研修,输出新型教与学模式案例、示范课实录视频、教学反思、研究论文等实践成果,定期通过区域AI教研平台、智慧教育公众号、网站专题、新闻报道、电视报道等渠道进行区域推广,引领区域内学校开展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探索实践。
全面落实“双减”工作,确保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通过智能教学终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利用OCR智能识别、智能语音、AI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实现线上线下作业的智能批改与评价反馈,自动生成学生学情报告,帮助学生作业减负、教师作业批改、备课减负。
利用大数据的监测评价驱动学校管理变革,建立学校基础大数据监测机制,初步形成学校特色信息化管理模式。挖掘大数据价值,提升教学教研科学性,聚合教师和学生资源、设备、课堂应用、互动、作业、测评等应用数据,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大数据看板,提升学校教育管理及教研指导的科学性。
1.开展智慧课堂学生平板应用培训(2月22日启动)
随着金水区智慧教育项目建设的逐步推进,我校已于2021年12月份接收923台智慧课堂学生平板,并计划于新学期初发放给学生。为了巩固并促进教师和学生对AI智慧课堂设备的有效应用,让AI智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高的价值,计划于新学期第一个月内组织智慧课堂学生平板的师生培训,保障智慧课堂学生终端的“可用、会用、常用”,从而全面促进信息化与教学应用的深度融合,助力推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培训的具体计划如下:
学生培训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参与课堂互动、课下学习微课、完成作业等应用,适应新型的智慧课堂学习形式,从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熟练使用学生机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与老师配合默契。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机主要功能的使用方法、硬件操作和日常维护以及学生机使用规范和使用纪律。
学生培训计划按照线下分班级集中培训的方式组织,具体计划如下:
2.智慧课堂常态课听课指导(3月8日启动)
根据学校的课表进班听课,基于常态课,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教师的授课风格,给教师开展更具教学情境的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指导。计划到3月底,七年级教师的听课指导覆盖率达到100%。
3.参与学校常态教研活动(3月8日启动)
讯飞工作人员常态化参与七年级各学科日常集体备课活动,协助备课组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将教学资源、学生学情数据、智慧课堂互动功能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升集体备课的效果。
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享,利用智慧课堂的资源平台汇聚整合七年级教师现有资源,为师生提供丰富、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开展面向七年级教师的“资源征集”、“示范课赛课”、“微课大赛”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赛事活动,沉淀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将资源进行数据化加工与管理,并同步更新至校本资源库。
在七年级教师能熟练应用智慧课堂的基础上,指导学校的种子教师开展各种智慧课堂应用模式的探究:
智慧课堂模式深入教学主场景,通过“云、台、端”的应用,教室内多种终端设备的无缝连接和智能化运用,提供集学科工具、学科应用、数据资产等结合的课堂教学环境,进而改变课堂结构,打造智能、高效的教学模式,开展可实现全过程动态评价的智慧课堂教学。在课前通过预习和测评反馈,实现“先学后教”;在课中通过实时检测和互动,实现“即时反馈”;在课后通过智能化练习推送和微课式辅导,实现“以学定教”。实现数据化决策、即时化评价、立体化交流、智能化推送、可视化呈现,增进课堂学习的交互与协作,以兹建立新型的信息化课堂。
打造计划:利用校内公开课、课堂教学研讨月、金水区双杯赛、郑州市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等活动,由学校教研组、讯飞应用教研员一同打造基于智慧课堂的精品课例(智慧课堂在学科中的核心优势见下表)。
在学生减负增效方面,通过课堂互动自动评分精准定位学生学情,在课后智能推荐个性化作业,实现作业千人千面;根据历次作业数据,定位学生薄弱知识点,为学生过滤作业中难度过高、过低的试题,能够减少无效重复练习,全面减压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助力“双减”落地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依托智慧教育大数据洞察系统,对学校智慧教育大数据进行筛选治理、关联分析,利用可视化渲染引擎,通过总体概览、管理应用、学习应用、授课应用等板块全面的展示学校智慧教育的整体概况,形成学校教育运行全景图以及学校教学应用数据成果和学校信息化应用监管地图,为学校教育建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大数据应用体系,健全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决策的数智型管理机制,也为因材施教和减负增效提供数据基础和抓手。
挖掘数据监管中心在学科建设、动态监测、评价督导等方面的决策支持应用,为学校管理者提供规划、决策数据支持。聚合教师和学生资源、设备、课堂应用、互动、作业、测评等应用数据,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大数据看板,提升学校教育管理及教研指导的科学性。为教师提供学生学情大数据看板,多维度可视化呈现学生作业任务完成度、学习行为、学习投入度等,为教师开展精准教与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
为达成本学期智慧课堂的建设目标,结合学校本学期整体工作安排,计划分以下五个阶段逐步实施:
第一阶段,观摩学习(3月7日-18日)
第二阶段,起步探索(3月21日-25日)
第三阶段,全面应用(3月28日-4月8日)
28日起,教务处将组织七年级全体教师进行智慧课堂公开课展示活动,提高信息技术产品的融合使用技能,进一步提升师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促进我校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除了体育、综合实践等室外授课学科,其余学科任课老师均需展示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公开课(第一阶段已展示过的老师除外)。公开课要先确定课型,再确定课题,课程信息需在3月24日之前报给教务处白云老师。为确保公开课展示活动达到预期效果,活动将会安排评审打分,对于课程展示优秀的老师予以奖励表彰。教务处需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
第四阶段,融合创新(4月11日-5月31日)
在4月中旬,组织召开智慧课堂教师交流研讨会,总结智慧课堂校内公开课的整体效果,分学科输出应用模式雏形;了解老师们的使用心得与建议需求;宣贯下阶段深化应用的计划。通过金水区“双杯赛”、郑州市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活动等,推选一批优秀教师参赛,精心打磨课程,输出精品课例。在5月份的课堂教学研讨月中,鼓励七年级全体教师再次展示智慧课堂公开课,提升课堂效果,深化各学科的应用。
第五阶段,总结沉淀(6月份)
按照“应用驱动、融合创新、特色发展”的基本思路,进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创新,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提升发展新机制,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突破课堂时空界限,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开展差异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提炼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智慧教育新模式。
1、抓智慧课堂理论的学习,树立全新的智慧教育理念。
(1)学校领导,尤其是教学领导要主动先学,用先进的智慧教育理念指导智慧课堂建设计划、方案、细则、评价的制定过程。
2、抓过程管理,发挥教研引领作用。
实行常态课评估。学校领导分学科深入班级听课,课后及时与教师交流,围绕智慧课堂应用找亮点,提不足,把智慧课堂建设要求贯彻到平时的每一节课中。为促进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学校每学期评选出优秀的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模范,计入教师教学常规考核。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作为教研和集体备课的重点,将融合点的设计作为交流研讨的核心,突出融合过程在智慧课堂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
3、抓教学活动,借外力生成课堂新常态。
智慧课堂校内公开课:3月份
金水区希望杯、金硕杯中小学课堂教学排位赛展评活动:4月份
郑州市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4月份
学校课堂教学研讨月系列活动:5月份
4、抓教学考核方案落实,健全激励机制。
智慧课堂建设与常规教学工作整合,并实现常态化管理和评价。制定并落实考核方案,将教师在智慧课堂应用中的表现纳入考核,在活动加分方面予以充分体现。
5、抓阶段总结表彰,推进智慧课堂建设。
学校召开智慧课堂建设阶段总结表彰大会,及时总结建设经验,提炼制约问题,实施整改推进。对教师中的好经验进行推广,对工作中的好典型进行表彰,不断推动智慧课堂走向成熟,引领学校实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