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精神,深入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适应我省高中教育发展和高考招生综合改革的需要,在《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通知》(苏教基〔2006〕30号)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利于学校规范课程开设,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改革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客观记录,真实反映。以事实为依据,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突出重点,简化操作。突出重点评价内容,简化评价过程,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减轻学校和学生负担,便于不同层面获得学生的评价信息。
规范程序,公开公正。严格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强化有效监督,确保评价过程公开公正,评价结果真实可信。
三、评价内容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业水平与课程修习。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点是学生每学期各学科必修和选修课程修习情况及表现(此处不包括音体美、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科特长及获奖等情况,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
3.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是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修习情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学生的体育运动特长项目、体育运动的效果、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及获奖等情况,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科学生活方式等。
6.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主要考察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树立专业志向、学会选择课程、实现主动发展等情况。重点是学生修习发展指导课程的情况,主动发展的意识,对自我的客观认识与评价,对未来的生涯规划等,并突出其他五个方面评价内容无法涵盖的个性特长等方面。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以学生自我陈述的方式呈现。
四、评价程序和方法
1.真实记录
2.整理遴选
学期或学年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材料。遴选时注意表现要典型,理由要充分,材料要全面,形式要多样。遴选出来的材料,学生要签字确认,经学校审核后才能录入省级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
3.公示审核
4.形成档案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时,要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千人一面。有些活动项目学生没有参加或表现不突出,可以空缺。
由外省中途转学进入的学生,原有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由原来学校认定并随档案转入,入新校后的表现按照我省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继续进行记录。
形成的电子档案,学生、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自权限可以实时查看有关内容。
5.材料使用
高中学校要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成长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五、组织管理
1.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并根据本方案,进一步指导学校做好方案实施工作。要建立诚信责任追究制度,畅通举报渠道,接受并处理各方面的咨询、投诉。
2.坚持常态化实施
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在完善本方案的基础上形成实施办法,提前公布评价内容、标准、程序、方法、人员和有关规章制度,认真受理来自学生、班级的咨询、投诉和复议申请,保障评价工作民主公平、评价结果真实可用。要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材料,避免毕业前突击记载。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学生组织、社团在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高中学校以学期、学年或三年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进行全面自查,并在制度建立、职责明确、渠道畅通等方面进行及时的总结、改进。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采用普查的方式对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监督;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采用抽查的方式对地方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监督。
4.加强学习宣传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学习与研究,正确把握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标准等。要提前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争取社会各界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本方案自2018年秋季入学高一年级新生起正式实施,2017年秋季开始在部分学校试点实施。
附件:1.学生学业水平情况记录格式
2.学生综合素养情况记录格式
3.学生自我陈述格式
附件1
学生学业水平情况记录格式
姓名学籍号年级学期
学科
修习
必修
选修
科目
模块
名称
成绩
学分
责任人
课程
类别
模块名称
······
学业
水平
考试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思想
政治
历史
地理
信息
技术
···
学科特长及竞赛获奖情况(限3项)
材料佐证与代表作品
(限3项,总共20M内)
审核情况
本人签名:
审核人签名:
学校意见:
填表说明:
1.成绩用分数表示,均采用百分制。学分根据课程模块学分规定填写。
3.“学科特长及竞赛获奖情况”一栏客观记录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体艺类竞赛成绩、科技创新类获奖填在附件2)。获奖情况需注明省级及以上、市级、县(区)级、校级,主办单位及具体比赛项目名称。每学期限填3项。
4.“材料佐证与代表作品”一栏主要用于证明“学科特长及竞赛获奖情况”一栏所填的内容。本栏采用附件形式上传获奖证书照片或代表成果的电子稿。文件形式可以是图片、音像、论文报告等。每学期限填3项,内存总共不超过20M。
5.学科修习情况每学期末填写一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由系统自动从省考试院对接导入学生最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必修),教师不必填写。
6.系统在录入每项信息时都须标明责任人。
附件2
学生综合素养情况记录格式
项目
指标
活动和典型事例记录(每项目限填8项以内)
材料佐证及代表作品(每项目限填8项以内,共20M以内)
品德表现与公民素养
品德表现与主要荣誉
遵纪守法与校内表现
社会服务与志愿者活动
科学运动与身心健康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
运动特长项目及竞赛获奖
审美素养与艺术特长
修习情况
兴趣爱好以及代表作品
艺术特长与活动获奖情况
创新表现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修习情况与代表成果
通用技术课程修习情况与代表作品
科技创新活动荣誉、创造发明和专利等
社团活动、其他社会实践、创新活动
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
自我认识与个性特长
对未来的生涯规划
审核情况:
个人签名:
学校审核:
1.“科学运动与身心健康”中的课程修习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达标情况由学校统一填写。
3.“创新表现与实践能力”一栏中,学生至少递交两项研究性学习成果,每项作品合作完成人数不超过6人,注明本人在作品完成过程中的角色。至少递交一项通用技术代表作品,每项作品合作完成人数不超过6人,注明本人在作品完成过程中的角色。
4.有活动证明、证书、作品照片、论文报告、重大活动过程的可以在“材料佐证及代表作品”一栏中通过网络上传附件。
5.“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一栏,由学生根据每学期自己的具体情况自主填写,可补充表格中无法一一对应填写的个性化信息,主要展现学生的特长、个性、专业志向、未来的规划等,字数在100字左右。
7.除部分必填的项目之外,没有突出表现的栏目可以空缺。
8.每个项目的“活动和典型记录”每学期不超过8项。材料佐证及代表作品没每项目最多上传8项,内存总共不超过20M。
附件3
学生自我陈述格式
姓名学籍号
自我陈述: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个性特点分析、专业志向与未来规划三个方面,一般不超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