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确定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4〕1号),南开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区域内科学教育实践与成果获得教育部肯定。“南开区将着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教育强区的总体目标,紧紧抓住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这一历史契机,通过全区统筹、深练内功、多向奔赴,共同汇聚全区科学教育整体合力,为助力全国科学教育开展先行探路,努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南开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孙建昆说。
让校园刮起“科技旋风”
夏风徐徐,在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人工智能教学专用教室里,人形教育机器人和小型步态机器人,正在与学生们进行着“互动”,指导老师在一旁不断提示着,激发着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
2019年,学校还建设了功能完备的STEAM实验中心、3D打印教室、机器人探究教室等。2024年初,南开大学附属中学被教育部认定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在南开,更多学校也在进行探索。天津市南开中学与全国顶尖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成20余间高水平实验室,2021年与2022年共7节课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精品课程;天津大学附属中学与天津大学的学生科技协会开展深度合作,参与研发“智慧空间站”项目,倡导多学科间的融合与创新,目前已有覆盖天津大学各学院的系列课程56期;天津南开日新学校开设360教室校本课程,学生在天津市科技创新大赛、天津市机器人竞赛、天津市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无人机)成果展示活动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为孩子点亮“科技之光”
教育从娃娃抓起。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也要从娃娃抓起。年龄越小,对事物的好奇心越浓。越早介入,越容易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即使这颗种子没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也会伴其一生,使其受益良多。
“机器人编程”是近几年爆火的科技培训课程,但早在16年前,这个项目就已经在南开区萌芽,走进了公立学校。
“厉行小学之科学教育,造就科学的儿童,以建设科学的中国,使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教育家陶行知的这段话语一直鞭策着熊春奎不断前进,也是众多科学教育工作者心中的目标。
家校社实现“三向共赴”
教育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考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2015届学生小赵已经在江苏省中铁水务工作多年。而在15年前,他还是迷失在电子产品中的“网瘾少年”。在“恩师”杜君毅的帮助下,散漫的小赵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律、自信的阳光少年。
一直以来,南开区把科学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小赵同学的良师益友杜君毅是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的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以来,杜老师不仅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还用爱哺育英才,为孩子们的未来点亮了一盏盏远航的明灯。
“我初识小赵是在八年级的信息课上,他由于较早地接触了电子设备,上课总是开小差,偷偷打开网页打游戏。通过和班主任沟通以及和本人聊天,我就让他做了我的信息技术助理,每天中午,小赵都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整理录课设备、调试音响、更新机器系统……后来他中考如愿留校,顺利考取大学。”杜君毅说。
小霍是杜君毅老师的另一名学生。从七年级以来,杜君毅通过课后谈心、家校共育等方式,小霍从调皮捣蛋、基础薄弱的少年,逐渐蜕变为一个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积极投身于班级的各项活动之中。
在校内传承发展科技教育,在校外拓展科普覆盖面,延伸科技教育的广度通过不断编织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经纬,建设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网路,今后,南开区将进一步做好科学类课程建设工作,加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着力培养青少年科技素养,为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南开教育之为。(津云新闻记者吴宏通讯员石乔翟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