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小学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据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制定本管理规程。
第一章教学管理
一、发展规划
1.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学校要制订中长期(一般3-5年)发展规划,发展目标明确,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学校实际,要分阶段逐步落实各项规划。每学年和每学期都要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要充分体现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学校规划和工作计划要由全体教师讨论通过。
2.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于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内由业务校长主持完成,计划要依据学校工作计划来制订,经全体教师大会通过后下发到每位教师。
3.教科研计划。学校教科研计划、各教研组计划分别由业务校长、教研组长主持制定,开学前一周完成。教研组计划经学校分管领导审定签字后实施。
二、课程管理
学校要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三级课程,确保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并结合实际开发校本课程。科学开设选修课,严禁搞突击教学,严禁随意停课和提前结束课程。
学校要深入挖掘内部潜力,合理分课,学校领导要按上级要求任课,校长要兼任一门学科的教学,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30节,参加教研活动不少于3次。
三、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学校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明确。
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常规工作管理制度。
(1)备课制度。备课的检查与指导实行学校、教研组两级检查责任制。学校每学期分别在期初、期中、期末三次对各级备课进行普查,并在平时工作中进行抽查,重点查验教师备教是否一致,二次备课是否具有实用性,预习及限时作业设计是否有实效,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反馈到人,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督促、指导教师改进,跟踪落实。检查记录要翔实,并把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2)上课制度。要制定课堂教学规范。学校每学期至少要组织一次全面的听评课活动。管理人员要不定时推门听课,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指导,对存在问题,要跟踪落实到位。
(3)作业制度。建立作业管理制度,要求要具体细致。各学科作业由教研组或年级组每月检查1次,学校每学期不定期随机抽查3次以上。检查结果要及时进行反馈,对发现的问题要跟踪改进。
(4)质量监测制度。学校要健全质量监测体制,质量监测制度要符合上级有关规定和要求,加强过程性质量监控。准确掌握各班级各学科质量状况,每学期要对学生素质的发展情况在进行全面检测,教师对学生素质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5)学生辅导。学校要建立学生辅导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学困生辅导和优等生提升,学校要制定辅导效果评价措施。
(6)教学研究与实验。学校建立常规教研和课题实验制度。研究有针对性,符合学校实际,主题明确,内容具体,有保障措施和具体的评价办法。
(7)晚托制度。教师按照学校规划完成晚托任务,确保大多数学生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
四、环境与条件
学校要优化教学环境,对校园文化整体进行规划,注重绿化美化,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主题鲜明,有层次,内容丰富。教学条件能满足教学需要,建立教学设施管理制度,教学设施和各类专用教室要专人管理。并规范管理,科学使用,充分发挥其功能。
五、学生管理
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管理体系,结合实际开展系列化主题教育,制定好学生一日常规,要有养成教育和特长培养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并严格落实。
六、师资建设
1.制定师资培养规划与计划。学校有中长期师资培养规划和学期工作计划,学期计划开学前由业务校长主持制定,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能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对教师评价要全面,评价方式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要客观、公正,评价结果要公开。
2.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有计划落实师资建设目标,有针对性开展校本培训。要把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作为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培训内容要充实,培训方式要灵活,培训活动要注重实效。要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种校外培训活动。培训档案整理规范。
第二章常规工作
一、备课
1.备课类型。备课分为学期备课和课时备课两种类型。
2.备课要求。
(1)学期备课。学期备课即学科教学计划,在开学前由任课教师制定。同年级多个班可制订一份学科教学计划。内容包括:①教材分析。了解本学科所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认识全套教材的特点,掌握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特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搞好单元教材分析等,还要清楚学习本册教材的基础和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平。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本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③教学进度表。
(2)课时备课。课时备课由任课教师在集备之后、授课前一周完成。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要认真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构建知识系统;要针对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要有预习提纲、限时作业设计,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认真进行二次备课。教师要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每单元必有,但每课时反思要有感而发,不求课课记。
二、上课
1.教师要按计划上课,按时上、下课,不得随意调课,不随意增减课时。
2.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如教具、挂图、实物、实验器材、实验用品、文字资料、音像资料、课件等。
4.课堂教学紧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要从课堂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案。
6.课堂教学要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增强教学效果,操作要规范。
7.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落实教研室各学科基本教学模式,科学设计限时作业并规范实施,针对检测情况,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标。
三、作业
1.教师布置作业要科学、适量,符合学校作业布置要求。切实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认真批阅。教师要做到作业有布置、有检查,要认真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矫正。
四、质量检测
1.检测过程。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科基本能力考查、一次质量检测。考查和检测要做到严密组织,严格要求。试题的命制应面向大多数学生,要体现层次性。检测方式要灵活,如闭卷、开卷、实际操作等。考查可以分书面或现场两种形式,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考查要建立题库。
2.质量分析。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学科质量分析会。质量分析要全面,要结合检测情况认真反思教学情况,提出明确的改进措施。学校对质量差的学科和班级要认真督促整改。
3.质量评价。
学校制定详细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要全面、客观、公平、公正。
对教学质量实行综合评价。一是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平时业务检查、业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当堂检测。二是学科考查要规范严格,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三是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和特长发展等方面的监测与评价。四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争创优异成绩。五是认真组织进行质量检测。学校不得公开学生的考试考查成绩或按考试考查成绩排队。
对学生素质发展情况实行综合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素质实行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进行。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主动发展。
五、学生辅导
教师要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于学困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学困原因,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要耐心帮助,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展现。辅导方式要灵活,要体现因材施教。对辅导效果要及时评价。
六、教学研究与实验
1.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研究即过程,解决即成果”的意识,要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研究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有总结、有评价。要积极开展短而实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
2.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研究重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校每学期应组织“人人一堂优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实验研讨课”等课堂观摩研讨活动。扎实开展“备课——说课——上课——测评——评课——反思”系列活动。加强教材研究和案例研究。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评比。
3.积极开发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教师能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教育教学资源,如案例、论文、随笔、反思、课题研究成果等,要加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4.认真总结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进行反思,积极总结和推广实验成果。
第三章教学质量
一、学科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学科综合素质、质量抽测严格按照评价方案执行。
二、习惯养成与特长发展
1.要加强养成教育和特长培养。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特长。活动要做到课程化,有内容、有目标、有保障、有评价,各项活动针对性强,过程扎实,参与面广,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活动档案整理规范。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评选、展示、运动会、演讲等各种活动。制订好计划,认真开展训练,效果突出,档案整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