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2日下午,南山区举行新学期教学工作会议,发布目标明确、理念先进、路径清晰、措施得力的新课程改革创新行动“1+1+5”系列文件。
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珺,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区教科院院长陈坚出席会议,本次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南山区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1+1+5文件
今年4月,国家正式发布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方案,开启了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征程。
5月,南山区举办了主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价值重塑与路径再造”的“新课程改革论坛”(NCR论坛),在全市率先发布了《南山区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6月,南山区围绕新课程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制订“1+5”系列实施方案,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目标明确、理念先进、路径清晰、措施得力的新课程改革创新行动“1+1+5”计划方案。
今天,1+1+5文件的进一步发布,旨在推动新课程改革真实落地的“1+5”系列实施方案,表明南山区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到从理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的新阶段。
同时也标志着南山区再次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先行探索者,为南山区实现“全力打造世界级创新型教育,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基础教育先锋城区”的教育愿景增添了强有力的注脚。
会上,杨珺梳理了
几项重点成绩
并对本学期工作提出了几点要求
“南山教育具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杨珺强调,在本学期的工作中要做到四个“精”:一是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要有精雕细琢的精神;二是在教育教学方面,要有精耕细作的意识;三是在工作成效中,要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四是在师资培训方面,要培养素质过硬的精兵强将。
陈登福指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人要到位——人人要重视教学、参与教学、关心教学、研究教学;二是事要做实——把教学常规做实,把课堂教学抓实,把课程改革落实。以此为抓手,才能做到突出教学中心,提高育人质量。
01
南山教育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各项主要指标领先全市,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02
南山高考纯文化特控上线率达57.40%,比去年的51.46%增加5.94个百分点。
03
南山获评“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优秀省级试点区”,综合考核评分全省名列第一。
04
05
南山二外集团学府中学等7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信息化中心学校建设成效优秀学校”,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第四小学等3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基础教育成果培育对象”,均列全省各区(县)之首。
杨珺对今年南山教育所获得的荣誉充分肯定,同时她希望,作为南山教育人,不要满足现状,要在各个维度与其他先进教育城区相对比,做到教育发展水平和南山城区的发展水平相匹配。
会上还部署了新学期教学工作
据了解
南山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
将以“聚焦核心素养,推进课程改革”为主题
内容涵盖五大方面
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推进课程改革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深入教学一线调研,开展教学检查,组织质量测评,健全评价体系;开展教学常规管理专项视导,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细则落实情况的跟进、检查和反馈。
落实“双减”政策,减负提质
开展“双减”背景下作业优化设计、小学学业水平发展等级评价专题研究。
指导高考备考
深化学业质量评价
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完善南山区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方案,突出对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06
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开足心理健康课程,科学、规范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学校要重视家庭教育,综合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帮助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工作实效。
07
加强幼小衔接研究工作
建立常态化联合教研机制,指导学区教研组开展本学区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改变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薄弱的状况,深入研究幼小衔接课程,推动双向衔接;做好各结对园、校入学准备教育。
持续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
实施中小学校园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小学校园长分层培养计划、2022新岗教师培训、2022南山区名师培训。
开展新课改专项培训
优化学前教师培训体系
实施幼儿园教师分层培训,分层培训新秀、骨干教师;实施园长培训,全面优化新时代园长管理能力;实施课程开发、游戏化等专题培训;提升保育员综合素养。
强化专项培训特色
实施第二批南山区乡村振兴三地教师跟岗培训。
开拓社区教育培训新局面
优化社区教育培训顶层设计;实施社区教育讲师团和志愿者人才库培训;搭建高端交流研讨平台,提高社区教育领导者素养;实施“家长课堂”等专题项目。
推进新课程改革研究行动
落实《南山区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推进实施方案》,推进新课程改革专项研究课题、学术论坛活动、《南山教育》杂志专栏、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培育评审等研究交流项目,提升新课程改革创新实践能力。
提高院区合作质量效益
探索南山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度合作机制,完成2022年院区合作项目研究总结;筹划2023年院区合作项目内容,提升院区合作项目的质量与效益。
提升课题管理水平
规范各级各类课题管理、流程和方式,加强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管理,提高教育科研效益;组织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等各类项目,做好项目申报培训、指导工作;加强立项管理、研究指导、过程监控、检查评估、结题鉴定等工作,推进2022年区课题的立项工作。
全面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开展全区教科室主任和各级各类课题主持人培训;开展教师课题网络直播培训,提高教师科研素养;抓好南山区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管理,培养一批教育科研专家和教育科研骨干。
建设科研交流培育平台
办好《南山教育》杂志,提升栏目编辑水平,让杂志成为展示南山教育改革创新、学校办学特色、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平台和窗口;加强南山区教育教学成果发掘孵化,做好获奖成果和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成果的优化提升、辐射推广,重点推进第六届南山区教育改革创新奖的评审。
提升体育艺术工作管理水平
完善南山区学校体育艺术工作方案、南山区学生防控近视实施方案,召开南山区体育艺术工作大会;创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管理体系,探索体卫艺智慧信息化管理方式,定期督查评估。
规范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规范课程开设,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程,督查教学实施情况;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组织好教师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比赛、教学成果评选、教学监测、教师培训等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艺术竞赛活动
举办体育节、艺术节活动;发展特色项目,推广中华传统项目,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布局新的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和艺术特色学校;组织开展田径等体育赛事、艺术展演活动;联合举办多项赛事;加快推进法兰克福足球合作、大沙河赛艇联盟等重点项目。
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建设南山学生体质数据库
改进南山阳光体育模式,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完善体测管理系统,建设南山学生体质数据库。
提升社会体育需求服务水平
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完善场馆运营管理,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
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和常规卫生工作
全面做好传染病、常见病防控;做好干部体检、学生体检、脊柱侧弯筛查、视力不良筛查、学生营养、学生口腔疾病防治工作;加大近视防控力度,降低学生近视率;做好卫生宣传、培训工作,开展家-校-卫联动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巡查。
落实规划任务,指导学校制定计划
认真落实《南山区教育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开展“新基建、新模式、新治理、新评价、新师资、新机制”建设;指导学校制定好《学校教育信息化计划》。
积极创建教改实验区校,推动融合创新应用
以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和实验校创建为抓手,通过5个创新应用项目,积极组织学校开展融合创新应用探索,推动区域课堂教学协同创新发展,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加强区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优化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做好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开展中小学网络安全专题培训与网络应急演练;组织87所公办幼儿园接入南山教育城域网;配合区政数局完成城域网核心和骨干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完善装备数据,以评促用
完成《南山区中小学设施设备及信息化建设指引》;完成《南山区教育装备发展报告(2022)》;探索初中理化生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环境建设;开展中小学图书馆馆长及阅读指导教师能力提升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管理及阅读、实验教学、危化品及实验安全检查;组织优秀校园电视台观摩交流活动;开展2023年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创新项目研究。
加强学科培训,促进名师成长
深化信息科技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组织编写《人工智能》南山读本;组织各类专业培训、比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学科课题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应用。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进特色项目发展
继续推进校园No.1项目,承办全国NOC校园No.1在线决赛;组织深圳市学生网络夏令营校园No.1学力考级;办好各级各类竞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